四川省广元市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广元市城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两只鸡
周绍国
快过年了,我问老婆今年去谁家过年。
“这新装修好的家多舒服,就在城里过,谁家也不去。
”老婆答道。
“要是老人们催我们回去怎么办?”我追问。
“就说你要加班,孩子要补课。
我妈已打过电话,我就这么说了。
”
“好,我家要是催我们回去过年,我也这么说。
”
确实也不好回乡下过年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把城乡变成银色世界。
老婆接着发起了牢骚:“特别是你老家,到处都是沟沟汊汊,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再一下雪,烂泥跟胶似的,脚都挪不动,能把人困死,简直就不是人待的地方。
”
我说:“你老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山窝子,除了山还是山,地无三尺平,打瓶酱油都得累出一身臭汗。
”
老婆不服气:“打住,我怎么一提到你家,你就马上扯我家呢?”
我回了一句:“本来就是,如果有一家条件好的,我们都会回去过年!”
我和老婆正在相互控诉老家的闭塞落后呢,岳母却顶着一身雪推开我们的家门。
老婆吃惊地说:“妈,这大的雪天,你咋来了呢?”
岳母说:“养了两只大公鸡,准备你们过年回家吃的,你说忙,回不了,我就给你们送来了。
”我说:“妈,我们年纪轻轻的,还劳你想着,叫我们怎么过意得去。
”岳母说:“你们过年不回家,我们心里不落忍。
”望着岳母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送来的鸡,我和老婆心里挺愧疚。
要说岳母送来的两只大公鸡,真是虎虎生威,进门就把我们家当家了,一点也不生分,每到一个时辰就二重唱,叫声高亢嘹亮,整栋楼就跟一个鸡笼子似的,弄得不时有人来敲门抗议。
我说:“要不杀了?”老婆说:“你看这两只鸡长得多招人喜欢,妈喂它们,一定下了不少工夫,像妈的孩子似的,你忍心这么快杀了?”我知道,这并非老婆不杀生,而是对亲情的一种留恋。
我说:“那就放楼下储藏间。
”老婆就恋恋不舍地将两只鸡放到了储藏间。
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储藏间给两只鸡喂食。
储藏间的门却大敞着,两只鸡没了踪影,显然是被人偷了。
我跑上楼对老婆一说,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大有不找到不罢休的架势,最后老婆是被我硬拉回家的。
她呆坐在沙发上,心疼地说:“哪怕偷点其它东西也好,干嘛非偷鸡,叫我们咋对得起妈呢?”是啊,这两只鸡不仅来之不易,而且还带着岳母一片心意,已不是两只普通的鸡,却在我们手上被偷了。
家中笼罩着一片痛惜的气氛。
这时我爹打电话来,叫着我的小名说:“七斤,你们啥时候动身回家过年,有什么笨重东西需要我先捎走的没有?”自从去年我按揭买房,爹为了帮我们还房贷,就从乡下老家进城来收废品,由于小区不让乱堆乱放,爹就在城郊租一间小屋住,离我们不太远,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来。
爹现在要回家备年货。
我按照预先商量好的话回答说:“爹,我得加班,孩子要补课,不回家过年了,也没什么东西要捎的。
”爹一听,不高兴了,说:“真是白养你了,连顿团圆饭都不陪我们吃,这个年还过个什么劲!”我想对爹说几句安慰话,爹却说要赶车,把电话挂了。
爹打过电话有一个多小时,我估计早坐车走了,没想到爹却气喘吁吁地来敲门。
我说:“爹,你不是说要赶车吗?”爹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车站前有个小毛孩卖鸡,我见是两只地道的草鸡,就买了送来,给你们过年尝鲜。
”老婆见爹送鸡来,强装笑脸过来与爹打招呼,看见爹上身外衣扣子全没了,忙问:“爹,你衣服咋啦?”爹说:“买鸡时有个人仗着腰粗想顶事,我没让,相互推搡了几把,没事。
”爹说完放下两只鸡,就急匆匆地走了。
爹是将鸡装在尼龙袋里提来的,我打开尼龙袋,想让鸡活动活动透透气,却发现两只鸡眼熟得很,再看拴鸡的绳子是我的鞋带,正是被人偷走的那两只大公鸡。
老婆喜出望外,抱着两只失而复得的鸡摸个不停。
我则大声说:“走,回家去!”
1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对大雪的描写,一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环境,另一方面为下文岳母翻山越岭、“我爹”气喘吁吁为“我们”送鸡埋下伏笔。
B.父亲为替儿子还房贷到城里收废品,还“时常过来问寒问暖或买一些吃食送来”,说明“我”不懂得体谅父亲的难处。
C.“我”说不回家过年,“爹”生气地说“真是白养你了”,给“我”送鸡时又说“你不想着我们,我还想着你们呢”,说明他嘴上埋怨我们,心里却放不下。
D.文章塑造岳母和“我爹”两个人物形象,突显了亲情的伟大,同时也衬托出夫妻俩的自私。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交替的叙述手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实感,留给读者想象空间。
19.请分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0.“两只鸡”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6分)
21.春节回家团圆是中国的传统。
有人认为社会进步了,春节在哪过都一样,没有必要固守传统;也有人认为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春节回家团圆都是不能丢掉的传统。
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参考答案:
18.CA
19.①描写妻子丢鸡后焦急的心情。
②从侧面表现岳母对女儿的疼爱及妻子对亲情的珍视。
③承接上文岳母送鸡的情节,为下文父亲买鸡埋下伏笔。
(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20.①小说主要围绕“两只鸡”来行文,“两只鸡”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
②小说以“两只鸡”为标题,制造了悬念,吸引读者去阅读:这是什么样的两只鸡,围绕这两只鸡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③有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小说中的两只鸡代表的亲情,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每点2分)21.示例一:春节回家团圆有必要坚守。
①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坚守它,就是坚守一份情怀。
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人们能体验到天伦之乐,获得心灵的慰藉。
③从文中两家老人听说孩子不回家过年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是渴望孩子回家过年的,回家过年,体现了对家人的关爱,对亲情的重视。
示例二:春节回家团圆没必要坚守。
①无论多远都要回家过年,费钱、费力,又造成春运的紧张。
②春节回家团圆会受天气干扰、路途遥远等客观因素影响,给人们平添许多额外的烦恼。
③现代生活已经把我们的生活空间极大地拓展,生活方式也应该更加多元化,春节不一定要回家过。
(能结合文本和实际生活来谈,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18.
试题分析:D 项“自私”一词程度过重;B项“说明‘我’不懂得体谅父亲的难处”错;E项,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错。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分析句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本文中的选段,“老婆疯了似的满小区找”“被我硬拉回家”“呆坐在沙发”表现了妻子因为丢鸡内心的焦急。
突出这两只鸡因为带着岳母的心意而与众不同。
丢鸡的情节与下文父亲买鸡的情节做铺垫。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分析“两只鸡”的作用,一般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等不同角度分析。
从情节安排而言,小说主要是围绕“两只鸡”展开,是故事发展的线索。
从人物形象看,送鸡、丢鸡、买鸡的过程中,爱女儿的岳母和心疼儿子的父亲的形象表露出来。
从主题而言,“两只鸡”里包含了浓浓的亲情。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春节要不要回家过年的问题。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就本文的观点而言,岳母和父亲因为我们过年不回家而纷纷到来,可见老人都希望孩子过年回家团圆。
老人都盼着孩子回家,过年时的热闹是老人的期盼。
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如果团圆佳节不团圆,天伦之乐不能享受,那么春节的味道就会消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隐藏”的大家——顾随
杨桂青纪秀君
以古诗词研究蜚声海内外的叶嘉莹教授,曾经过了一段无家无业的日子,但她随身保存着当年追随恩师听讲所留下的笔记。
讲起同一位老师,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要说的八个字,就是:“大道无名,大师无界。
”93岁的北京师范大学杨敏如教授,说起她的恩师来,至今仍泪水涟涟。
他们的这位老师,姓顾,名随,字献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
现代学界,仍旧害着健忘症,这位大家,似乎一直被历史淹没着,很少有人记得当年在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苦水词人。
当年词曲界有“南吴北顾”之称,人们似乎更记得吴梅,而忘记了顾随。
顾随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
顾随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读书人,1915年,父亲亲自送顾随上京,报考北京大学。
顾随顺利地通过了北京大学国文系的入学考试,但他最终读的却是英文系。
原因就是,顾随入学考试作文成绩优异,惊动了时任校长的蔡元培,他亲自审阅了试卷,发现顾随文学水平卓异,再读国文系,学业上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于是特意约见顾随,建议他改学西洋文学,以拓展文学视野、拓宽知识领域,这样才能在今后中国文学的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
顾随就这样接受了这位大教育家的建议,他先被送到天津北洋大学英语系专攻英语,两年后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
顾随毕业后,有一段时间翻译了不少英文版短篇小说和诗歌。
20世纪40年代,他在辅仁大学任教时,仍能用流利的英语与英美人交谈。
直到晚年,他的书斋里还有整整一架精装本的英文原版小说。
更重要的是,在北京大学,他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在饱学中国古代诗书的基础之上接受了西方新文化。
顾随从自己的治学经历出发,鼓励自己的学生学习英文。
1946年7月,叶嘉莹在离开辅仁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去拜望老师,并从他那里借去几册英文书以备阅读。
数日后,顾随致函叶嘉莹:“携去书数种,恐不能餍足下读书之欲;但如为学习英文计,或当不无小补耶?不佞虽不敢轻于附和鲁迅先生‘不读线装书’之说,但亦以为至少亦须通一两种外国文,能直接看‘洋鬼子’的书,方能开阔心胸,此意当为足下所知,不须再喋喋也。
”
顾随中年时曾写下一首《采桑子》:“如今拈得新词句,不要无聊,不要牢骚,不要伤春泪似潮。
心苗尚有根芽在,心血频浇,心火频烧,万朵莲花未是骄。
”顾之京说,顾随并不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这首《采桑子》是他对人生的奋进和追求,是他富于理想的诗心的怦动,也是他人生的理想和治学精神的写照。
叶嘉莹洞悉老师之心,在《顾随全集》中有这样几句:“一般学术著作多是知识
性的、理论性的、纯客观的记叙,而先生的作品则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之上的一种心灵和修养的升华。
”也正因此,叶嘉莹在人生漂泊之中,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老师的讲课笔记一直带在身边。
名师出高徒,先生的许多弟子早已成为名满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栋梁,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加拿大皇家终身成就奖教授叶嘉莹,著名学者杨敏如、郭预衡、张清华等。
在郭预衡眼中,顾随首先是个诗人,诗者真诚。
顾随提出,诗人要用“诗心”,“人可以不作诗,但不能没有诗心。
”“诗心二字含义甚宽,如科学家之谓宇宙,佛家之谓道。
”可见,诗心是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
诗心要“诚”,“诚有二义,一者无伪,一者专一”,无伪是指发自内心,专一是指单纯。
无论生活境况如何困苦或安逸,外界如何喧嚣或安宁,诗心一定要不为所动。
顾随更擅填词,其词开创了以当代语言入词的成功先例,形成了言近而旨远的独特风格,顾随以词曲闻名,而他最初的愿望却是一个小说家。
他主张,艺术要为人生,不做无病呻吟,“向外,在摄取异域的营养,向内,在挖掘自己的魂灵,要发见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5分)
A.顾随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也正是因为他的真和美学生才会牢记他的教诲。
B.顾随认为,作为一个诗人,不能没有诗心。
诗心一旦为外界所动,就失去了它的真、它的纯。
C.顾随认为艺术要为人生,而小说最能为人生。
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小说家,最后却以词曲闻名。
D.顾随的作品能升华人的灵魂,因此叶嘉莹一直把老师的讲课笔记带在身边,尽管她已经是教授。
E.蔡元培认为顾随再读国文系难有大进展,建议他改学西文。
顾随听了建议,后来西文成就比国文高。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顾随取得成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
(4)周汝昌评价顾随说:“大道无名,大师无界。
”(即道德高尚,成果丰硕,涉及的领域难以界定)请结合文本内容,淡淡你对周汝昌所作评价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BD(A项,“才会牢记”把理由绝对化了。
C项,“小说最能为人生”无中生有。
E项,“西方成就比国文高”混淆事实。
)(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5分)
(2)①本文第一段写叶嘉莹、周汝昌、杨敏如等3位已经取得非凡成就的学生对共同的老师顾随的肯定和怀念,衬托出传主的非凡,也传达出作者对传主的敬意;②为传主的出场大肆渲染;③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开明父亲的良好教育,而且亲自送顾随上北京报考北京大学;②蔡元培慧眼识英才,为他求学指明了方向;③“五四”新思潮的熏陶;④潜心治学,真心为文。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4)①作为一名教师,顾随桃李满园,许多弟子早已成为名满海内外,扛鼎中国文化研究的栋梁;②作为一名学者,作品则大多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之上的一种心灵和修养的升华;③作为一名诗人,其词开创了以当代语言入词的成功先例,形成了言近而旨远的独特风格;④顾随的一生,是追求的一生,是奋进的一生,无论生活境况如何困苦或安逸,外界如何喧嚣或安宁,他都坚持用心灵的眼睛和喉舌,来凝视这世界,将真和美歌唱给寂寞的人们。
3.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
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
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
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
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
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
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
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
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
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
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
”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
我坐着没动。
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
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
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
”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
”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
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
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
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
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
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
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
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
”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
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
”老周一声不吭。
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
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
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
还好,伤势不算太重。
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
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
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
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
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
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
”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
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
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
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
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
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
E.小说没有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
13.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 14.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6分) 15.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
名的故事。
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
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参考答案:
12.B E(B.“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中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二项得5分)
13.①重情义,热心助人。
②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
③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
(每点2分)
14.①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
②老周的兴奋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
③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
(每点2分)
15.赞同老周:①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
②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反对老周:①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 分。
)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参考答案:
14、(1分)贾谊西汉(写出两个给一分)
15、(1分)山东六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16、(4分)⑴举⑵同“影”,象影子一样⑶缩小减弱⑷获得
17、(1分)B
18、(3分)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
19、(3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皇压榨人民骄奢淫逸,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5.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下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徽子》)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
上面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D.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全文,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然后先断开容易断的地方,A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断句错误,“道之以政”和“齐之以刑”两句句式相同,应在两者之间断开。
B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错误,应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D项“子问/之自牖/执其手”错误,“子问之”应为一句话,应在后断开。
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
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