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运动节气图的错误及四时脉重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运动节气图的错误及四时脉重解读
腔调中医2022-10-27 15:19发表于广东
以下文章来源于居下中医精解,作者姚志军
居下中医精解 .
中医古典解读,理论创新应用
姚志军,姚氏脉针流派,居下馆馆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一本在行业内很著名的书籍,可以说启发性很大,对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这篇文章只是对其二十四节气图的部分内容提出一些质疑。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二十四节气图如下:
(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简明图。

来源:姚志军)
这个图中,冬至为圆之底,原因是“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

而书中阐述这个热是由太阳射到地面的光热,属阳。

另外,书中对降的阐述为“大气热而上浮,寒而下沉。

故冬时大气,寒沉而属水气”。

初看,这个结论很自然。

细想之下,这个就有问题了。

问题在于,这个冬至,真的是沉降最底的时间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这一天的特点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白天日照的时间最短,黑夜最长,很自然地就应该是最寒冷的一天。

寒而下沉,冬至就是沉降最底的时间,这应该没错啊。

慢着,
再想想,
冬至后的一天,不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仍然是黑夜长于白昼。

这时的大气之寒是比冬至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气之寒的多少是由一天的时间所决定,还是由其累积的结果所决定?
假设有一块没有质量的木头,上面有一股力R再往上拉,下面也有股力H在往下拽。

(图片来源:姚志军)
H大过R时,这块木头是往下沉的。

H越来越大,R越来越小时,木头就下沉得越来越快,当H到达最大值,R同时到达最小值时,木头下沉的速度最快。

然后H开始减少,R开始增大,木头下沉的速度减慢,但由于H仍然大于R,木头也还是在下降的,一直到H=R时,木头下降到最底。

还可以换种比喻方法:
(图片来源:姚志军)
在一杯水里,一次放入一个火球和一个冰球,火球小于冰球,水就会变得温度更低一些,然后每一次放的火球越来越小,冰球越来越大,水温变冷的速度就越来越快,当火球最小、冰球最大的时候,水温变冷的速度最快。

然后每次的火球开始变大,冰球开始变小,水温变冷的速度变慢,但由于火球还是小于冰球,水温依然还是下降的的,一直到火球与冰球相等之时,水温不再下降,此时的水温最低。

接着的,放入的火球继续变大,冰球变小,水温开始升高。

火球类似白昼,冰球类似黑夜。

火球最小、冰球最大时就是类似冬至。

结论很清晰:大气之寒的多少不是由一天的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其累积的结果所决定。

所以,冬至后的一天,虽然不是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但仍然是黑夜长于白昼。

这时的大气之寒是累积增加了的,就必然会比冬至下沉更低一些。

那么下沉最底是什么时候呢?
答案是:春分。

此时的白昼与黑夜同长,类似火球与冰球相等之时。

同理,我们也可以推导出,上升最高的时间点应该是秋分。

因此,正确的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应如下图:
(图片来源:姚志军)
如果把二十四节气全部放上去,就变成下图:
(图片来源:姚志军)
从这张图可以明显看到,秋分之气有处暑,秋分之后有霜降,一升一降非常清晰。

而冬至之后有小寒大寒,仍然是处于降的范围。

关于四时脉
四时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以新的二十四节气圆运动图来重新理解这个四时脉,首先以阴影来代表四时寒热对脉象的影响变化,绘制下图:
(图片来源:姚志军)
春分为寒气下沉最底之处,脉象受寒气所迫,细紧而长,湿气旺盛,是为弦;
春分之后,热气渐升,气温随增,脉象开始变柔而向上之力渐大;
夏至为热气增加最快之时,脉象受阳气所提,来盛去衰,是为洪;
夏至之后,热气进一步提升,气温炎热,阴液耗损增加;
秋分为热气最大之时,阴液耗损最大,此为秋燥,脉浮而底空,是为毛;
秋分之后,寒气渐增,气温随降,脉象开始变紧而下降之力渐大;
冬至为寒气增长最快之时,脉象受寒气所迫,脉紧而来衰去盛,是为石。

冬至之后,寒气进一步增加,气温寒冷,脉更进一步收紧。

可以看到,这个脉象的变化是一个顺滑的过程,随着四时的寒热变化而逐渐变化,然后在某个时间节点显示出典型的脉象。

如此,我们在应用四时脉就无须那么刻板地按四季来划分,也无须刻板地让其必须对应肝心肺肾。

刻板的结果就是产生一系列不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

本想继续再展开一下,不过下班时间到了,也有师兄老是说我的文章太长,不方便阅读。

就偷偷懒,不展开了。

本文的论点可能与很多经典相反,供大家讨论批驳。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

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
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