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读后感
第1篇: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知识既道德产婆术为启发式教育奠定基础
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英国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了出来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的学科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 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理
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一般以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第一个提出了要使教育成为科学,必须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

卢梭《爱弥儿》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瑞士裴斯泰洛奇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英国哲学较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教育漫话》
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人。

以儿童为中心
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的《教育学》,把教育育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2篇: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苏格拉底申辩读后感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政治史上,苏格拉底的审判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对于审判中苏格拉底申辩的记录,有柏拉图和色诺芬两
个主要版本。

由于该事件的重大意义,申辩词是有着细读价值的。

柏拉图《申辩篇》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

《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

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

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

苏格拉底。

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

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

”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

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

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

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

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

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

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

《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
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

[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

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

[2]这有助于解释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态度。

《游叙弗伦篇》的内容是“论虔敬”,该篇并没有给出虔敬的最终定义,但提出了虔敬与神意,虔敬与正义的问题。

在对虔敬与德性关系的解读上,Calef认为,虔敬全部地、而非部分地构成了德性。

虔敬并不在功能或本性上对神有所助益,但是虔敬的行为依据神意在其他方面有所促进。

神的意愿在于维护家庭和国家事务的和谐,苏格拉底将自己描述为神的仆人,用哲学探讨促使公民关注美德与真理,这正是实践虔敬的行为。

[3]因而,对神的虔敬同对人的正义是同一的。

雅典人投票之前,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提醒,自己信神的程度远非控告者所能及。

如果采用Calef的理解,那么苏格拉底控告者的不虔敬,主要是因为他们关注财富胜于德性,有碍于家庭与城邦的存续,不正义与不虔敬是并存的。

反过来说,义务和虔敬是共生的。

[4] 《克里同篇》对义务伦理进行了探讨。

“法律”或“约定”这样的字眼在篇中频频出现。

列奥•斯特劳斯对此的解释是,柏拉图认为,雅典城邦和民主制同理想国相比,是低劣的,“只有对于较低劣的共同体的忠诚才能来自于契约,因为一个诚实的人对于任何人都会守信,而不管他对之作出承诺的人是否值得如此。

”[5]篇末苏格拉底说,他的死是因为人的不正义,而不是法律的不正义。

如果他逃走,以不正义回应不正义,就是在伤害自己、朋友、国家和
法律,这些都是最不应该伤害的。

本篇的最后一句“神是我们的指引”,也能够反映,苏格拉底心目中的法律,并不是人定法,而具有更多自然法的色彩。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虽然对城邦采用的制度有种种批评,但并不是不虔敬的。

色诺芬《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
列奥•斯特劳斯提出,“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这一标题,暗含着苏格拉底还有其他的申辩,也就是文中苏格拉底对海尔莫盖尼斯说的:“我一生一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我以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
辩了。

”[6]
《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具有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申辩词中漂亮的遣词造句,也令申辩词有着相当的力量,而不像是所谓哲学家糟糕的演说。

但是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则要自傲和不客气得多。

“说大话”(megalegoria)的部分得到了更多的强调,甚至也不排除夸张。

色诺芬的版本同柏拉图的显著不同之一,是强调了苏格拉底认为,死比生更加可取。

苏格拉底在有罪判决之前就已经决心要死,因为继续活下去,就不免老态龙钟,如果在审判后死去,便可以获得在最恰当年龄的最容易的死法。

而且,乞求苟且偷生是比死还要坏的结果。

《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曾说,人不当自杀[7],这样看来,借死刑获得哲学家一直向往的死亡,似乎确实是最容易的死法。

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对于死刑判决有着这样的看法:“如果当百般福气正在倾注在我身上的时候而我突然死去,很显然这对于我自己和那些祝愿我幸福的人都是必然会带来痛苦的,但如果当难以忍受的祸患快要来到时而能了此一生,我以为这对于我既然是一件好事,你们大家也就应该高兴才是。

”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便也能提供申辩词中自夸成分目的的解释:激怒陪审团,以促使成员投票作出有罪宣判。

Waerdt认为,两个苏格拉底态度的不同,是由于柏拉图和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不同解读所致。

Waerdt的看法是,色诺芬的申辩词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做出了改编,目的在于表示,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致力于维护虔敬和正义的名誉。

[8]另外,色诺芬和柏拉图在对德尔斐神谕的叙述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获得神谕之后,四处寻找比自己更有智慧之人,这从某种程度上看,其实是一种对神谕的怀疑。

而色诺芬版本的苏格拉底把神谕作为证明自己的例子,并在之后称自己是最为自由的人,很少怀疑地接受了神谕。

值得注意的事,在柏拉图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是作为反驳“智者苏格拉底为恶”的引证出现的。

而在色诺芬的版本里,神谕的故事则是对“不敬神”指控进行反驳的一部分。

这也能够解释两者的区别。

前者的直接目的是推翻“苏格拉底以智慧作恶”,如果苏格拉底并没有真正的智慧,也就不能借此作恶。

后者的目标是要证明苏格拉底获得神的认可,而且是虔敬高尚的。

审判背后的政治
从申辩上看,苏格拉底被控的罪名有两个:不敬神和腐蚀青年。

不少学者认为,这并不是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的真正原因。

有观点认为,苏格拉底对民主制的批评,以及学生成为三十僭主中的残暴者,都是他真正的罪名。

Green将苏格拉底的审判与伯罗奔尼撒战争相联系,认为苏格拉底受到判决,主要原因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及实践与逐渐帝国化的雅典意识相冲突。

[8]尽管在申辩词中,苏格拉底说,对于为正义的人,保全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参与公众事务。

但是,苏格拉底生平的活动,表现出的正是对公众事务和政治的关心和探求。

苏格拉底的虔敬、智慧、德性,无一不同政治紧密相连。

而苏格拉底之死,也是雅典民主制的一个跨时代污点。

第3篇: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智慧与思考能让人心平气和。

我打开随身携带的书,在满大街低头族里像个异类。


《苏格拉底之死》分为尤息费罗篇,申辩篇,克利托篇和斐多篇,?而斐多篇讲述苏格拉底临刑之前关于灵魂的讨论,尤其动人。

费多感叹:那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经历。

见证了一个朋友的死亡,却并没有为题难过的感受。

之所以称之为惊奇,是因为苏格拉底说服了在场所有人,让他们相信即使他是去了死后的世界,他也会过得非常好。

我对苏格拉底关于死后遇到更好的主人,灵魂存在的论证感到震惊,并简单理清了整个论证过程。

A如果灵魂在人死后不继续存在,就不可能重生为人。

b重生是存
在的。

所以c灵魂在人死后继续存在。

对b的证明:1任何一对相互对立的事物,都存在着互相产生的过程。

2生命和死亡是一对相互对立物。

所以b2生命产生了死亡。

并且b3死亡产生了生命。

由b2和b3可得b重生是存在的。

当我意识到自己存活在这么一个科学发达的世界时,对于苏格拉底的论证的彻底信服让我感到惊讶,并深深折服于他??的智慧与思考!我知道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想要追求灵魂与肉体脱离的自由的思想觉悟。

安于满足并不是他们的错,但若能解决心中的疑惑,追寻智慧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之路何其艰苦又何其令人着迷!我为自己能得以窥探先知的智慧而热泪盈眶,为自己的存在以及可以自由思考的能力而感激上帝。

《苏格拉底之死》留给后人的是至上的智慧,也留给我们一个思考之道,让我们更好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感激,存在即有意义。

,希望能帮助您!
第4篇:《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苏格拉底之死》读后感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70岁的那个年头,被人控告不敬神灵和蛊惑青年。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指控,苏格拉底并没有逃走,还是接受了。

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大义凛然,刚毅不屈,驳斥了对他的指控,因而激怒法官,最后被投票判处死刑。

后人想不通:在这么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怎么可能发生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呢?当时的社会,难道没有对人才、对知识的尊重吗?以投票的形式定罪公平吗?
现代人关于那现代的民主来衡量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因此,苏格拉底之死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是对个人自由与权力的践踏。

其实,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同。

在现代的民主政治中,个体一面属于群体,一面却享有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享有自由。

但在古希腊,个体完全属于群体,他没有脱离群体之外的自由。

当时在雅典是不存在个人权威的,既没有知识的权威,也没有道德的权威,一切都得服从人民群体。

雅典社会是一个民主社会,但不是一个法治社会。

苏格拉底之死正是有民主而无法治造成的悲剧。

为了减少类似多数人犯错误的可能,为了避免民主社会堕落为暴民社会的危险,现代社会都在践行着制度化的民主―法治。

后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都认为只有法制才能制止多数人对正义的威胁,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以这个为奋斗目标的。

对雅典民主的发展史,对法国大革命,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等进行反思后,我们并不能充分否定哪种性质的理论学说,但可以提出新的主张以供发展的实践去证实或证伪。

法治的民主观就是反思后的结论之一。

制定法律,建立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多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逐渐地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只有安定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法治的民主才具有权威,具有生命力。

苏格拉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提供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仅仅成为雅典悲剧的看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