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一、选择题
下图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21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丁 B.乙、丁
C.乙、丙 D.甲、丙
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的是21世纪以来,由图可知甲城市人口比重最高,而丙自2000年后曲线上升趋势最明显。

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甲和丙,选D。

第2题,四条曲线只有甲在2000年之后,城市人口比重出现下降,可知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甲,选A。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和23个县级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读“2005~2014年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变化及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变化趋势图”,回答3~4题。

3.京津冀地区( )
A.2013~2014年城镇化速度最快
B.2014年城镇化率接近75%
C.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
D.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
4.在城镇化趋势下,京津冀地区( )
A.第一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B.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二产业转移
C.第二产业趋向发展重工业
D.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答案:3.C 4.D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及图中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可以推断,京津冀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C项正确;据图判断,2009~2010年城镇化速度略快于2013~2014年,A项错误;图中没有城镇化率的数值信息,B项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一直在增加,因此不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大规模蔓延的情况,D项错误。

第4题,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人口数量庞大,结合北京、天津的城市职能等可以推断,第三产业成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D项正确;据图判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受到自然条件、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判断产值是否不断下降,A项错误;根据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可以判断就业结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B项错误;京津冀地区工业体系较完善,且发展早,现在趋向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项错误。

下图为“中国、美国、墨西哥、孟加拉国四国的城市人口比重变
化图”。

完成5~6题。

5.图中代表墨西哥的城市化进程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目前①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是( )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提升工业产值比重
D.恶化城市人居环境
答案 5.B 6.A
解析:第5题,①曲线表示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应为发达国家——美国;③曲线表示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高于50%,应为中国;④曲线表示的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化水平低,属于滞后城市化现象,应为孟加拉国;②曲线表示的国家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
快,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接近,应属于“虚假城市化”,最符合拉丁美洲的墨西哥,B符合题意。

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是美国。

城市化水平提高,给城市带来较丰富的劳动力,活跃城市市场,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符合题意;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可能增加城市就业压力,排除B;美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目前依靠第三产业的提升,工业产值比重不可能提升,排除C;美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二产业比重降低,环境保护力度较大,人居环境在不断好转,排除D。

城市化过程可以分为景观城市化(即人们所观察到的城市景观,如道路、建筑物、绿地等)与人文城市化(即人的变化,如人口素质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

下图所示为某地城市局部区域的景观与人文发展指数分布。

读图,回答7~8题。

7、该市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甲区域 B.乙区域
C.丙区域 D.丁区域
8、下列有关乙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景观发育程度较高,城市规划合理
B.今后需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C.进行合理规划,加强人文城市化的建设
D.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倡导转变生活方式
答案:7.A 8.B
解析:第7题,由图可以看出,甲区域景观城市化与人文城市化水平都较高,因此城市化水平最高;乙区域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景观城市化水平低,总体发展指数较低;丙、丁两区域总体指数为负值,说明城市化水平低。

第8题,图中乙区域的人文城市化指数高,说明该区域人口素质较高,人文城市化水平较高;但该区域景观城市化指数低,说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所以在今后要加强道路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

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9~10题。

9.依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
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
D.各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10.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 ) A.1825年前后 B.1875年前后
C.1925年前后 D.1950年前后
答案:9.D 10.C
解析:第9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持平。

第10题,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分析图中M1和M2曲线的变化。

由于M1一直大于M2,故可确定M2代表欠发达地区。

图中显示M2从1925年前后城市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

故选C。

伦敦城市化进程依次经历了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阶段。

集中城市化指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再城市化指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下图中1、2、3分别表示中心城区、城区外围(近郊)、农村,箭头表示人口流动方向。

完成11~12题。

11.伦敦的城市化进程依次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12.近些年,我国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迫“逃离北上广”,转而选择到离家乡更近的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生态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答案11.C 12.B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④过程表现为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为集中城市化;②过程表现为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开始向郊区发展,
为郊区城市化;③过程表现为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迁移,为逆城市化;
①过程表现为人口再次向城市中心迁移,为再城市化。

第12题,我国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被迫“逃离北上广”,主要是因为“北上广”房价太高,经济压力太大,转而选择到离家乡更近的、房价较低的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B正确。

被迫“逃离北上广”并不是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不如二、三线城市,A、C、D错误。

下表为“2004~2016年南京市建成区空间和人口增长速度统计表”。

据此完成13~14题。

13.据表推测,南京市2004~2016年间( )
A.城市建设用地过剩
B.城市化水平下降
C.城市人口密度减小
D.出现逆城市化
14.南京市建成区空间和人口增长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政策支持 B.社会经济发展
C.交通条件改善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13.C 14.B
解析::13题,据表中信息无法推测南京市2004~2016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是否过剩,A错。

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呈正值,且2004~2010年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说明城市化水平提高,B错。

南京市建成区空间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因此城市人口密度减小,C 正确。

南京市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呈正值,说明南京市并没有出现逆城市化,D错误。

选C。

第14题,南京市建成区空间和人口不断增长,表明南京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B符合题意。

政策支持、交通条件改善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对城市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动力,选B。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

如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的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6.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答案:15.A 16.B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中提示“波士顿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出现过逆城市化现象,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减少了;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没有全部得到有效的抑制,费城和巴尔的摩还是负增长;Ⅳ到Ⅴ阶段,巴
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迁出中心城区。

第16题,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取决于各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容纳就业人口的多少,与交通、人口政策和自然环境关系不大。

二、非选择题
17.读图甲和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并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2)图甲中E→F阶段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

图乙中H属于________国家,I属于______国家。

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的结构特点。

答案(1)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
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逆城市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镇与郊区的时间距离。

(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解析:(1)图甲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2)图甲中E→F 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重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由于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新商业区在郊区发展,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镇与郊区的时间距离,人口逐渐由城区向外围乡村和小城镇迁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比重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的比重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比重低。

18、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1950年1970年1990年2025年发达国家50% 66.6% 72.6% 80%
发展中国家17.0% 25.4% 33.6% 57%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__国家。

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的情况是____________。

(2)图乙说明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格说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特点。

第(1)题,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可确定图中两条曲线各自代表的国家类型,进而确定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

第(2)题,从图乙可看
出,特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3)题,从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进程等方面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答案:(1)发展中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比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起步早,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水平较高起步晚,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低
19、结合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比例
年份1950年1970年1990年2025年
(1)图甲中虚线代表________国家,实线代表______国家。

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的情况是什么。

(2)图乙说明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表格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可确定图中两条曲线各自代表的国家类型,进而确定城市人口数量和增长状况。

第(2)题,从图乙可看出,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多,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第(3)题,从起步时间、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进程等方面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答案:(1)发展中发达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增长速度也比发达国家快。

(2)数量不断增多,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增长速度更快,未来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目前城市化速度较慢,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水平较低。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的“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1)从1990年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大,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