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思想
世界观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实现“仁” 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 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强调等级和秩序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 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 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 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
与时 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 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 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根本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 原因 治的需要
返回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返回
NO.3 核心素养上高度
——比“传统”新一点
返回
聚焦主题(一)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返回
返回
返回
《墨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一同天下 (天下)定与一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一匡天下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改革观 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________,
政见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返回
返回
NO.2 历史理解求深度
——比“初学”深一点
返回
返回
返回
在治国理 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 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 治”;等等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 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 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 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关系
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 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
返回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和“王道”(礼法 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 向善
唯物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 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
——老子思想
返回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 核心思
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 想:“道”
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 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学术 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 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 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 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孔子思想
返回
核心是“仁” 以“礼”治国 调整“礼”和 “仁”的方法 以“德”治民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 “齐物” 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
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做到 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逍遥”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 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返回
NO.1 历史认知拓广度
——比“教材”多一点
返回
返回
经济 政治 思想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诸侯国势力膨胀,__________剧烈,匈奴 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道家“_________”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第十 单 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宏观 理 清 时 序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必考区间——精细研究)
知能强化课Ⅰ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知能强化课Ⅱ
儒学官方化
传统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春
课下综合检测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 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倡导“养浩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 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道”与 “人道”的
返回
聚焦主题(二) 早期儒学的形成
返回
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返回
解析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源自返回返回返回
返回
返回
知能强化课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理 知 识体 系
背史论术 语
返回
知 能 强 化课Ⅰ
NO.1 历史认知拓广度
——比“教材”多一点
返回
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
返回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_______的产生,封 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 政治 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 “无为”
出“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小国寡民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仁政”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 治学说,主张施行“_____”(思想核心)。实质 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 农时,宽刑减税
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随着“私学勃兴”,“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 文化 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___”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 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返回
返回
NO.2 核心素养上高度
——比“传统”新一点
返回
聚焦主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高考 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返回
考过什 么
返回
考纲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卷别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
“限制君 权”思想
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 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 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
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
要求统一 的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 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 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 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对“礼”的 认识
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 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 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返回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课下综合检测”见“检测(二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对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精神 大思想武器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
对学术 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 文化 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 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思想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全国卷Ⅰ 2019·孔孟儒学思想,对待 2019·儒学思想的
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历史传统
全国卷Ⅱ
2019·孟子思想主张; 2019·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 治诉求
2019·儒家伦理得 到强化
全国卷Ⅲ
全国卷
返回
返回
怎 样考的
返回
解析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还 可能怎样考
返回
返回
热点预测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关于犯罪 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 与经济的 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
关系 基础
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 “爱民” 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
思想 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 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返回
返回
政治 特征
伦理 特征 经济 特征
教育 特征
返回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 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 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 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 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返回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
政治 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 主要标准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
教育 被儒家垄断 ②中央:兴办___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返回
形势 需要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 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 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 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 “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
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 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 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
在人生态 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 “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 “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等等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
世界观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____;实现“仁” 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目的是调 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强调等级和秩序
中庸。既贵贱分明又温情和谐。达到中庸 的做法是“和而不同”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 苛政和任意刑杀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 在官府”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 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学 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等
与时 俱进
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 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 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根本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 原因 治的需要
返回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返回
NO.3 核心素养上高度
——比“传统”新一点
返回
聚焦主题(一)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
返回
返回
返回
《墨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一同天下 (天下)定与一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一匡天下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改革观 历史观 “法”“术”“势”相结合,主张君主要________,
政见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返回
返回
NO.2 历史理解求深度
——比“初学”深一点
返回
返回
返回
在治国理 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 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 治”;等等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 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 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 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 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关系
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二者融合 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
返回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_____”和“王道”(礼法 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
民本思想
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 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 向善
唯物思想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 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三、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建构
——老子思想
返回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 核心思
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 想:“道”
然”的思想,摈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 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 素辩证法思想
学术 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 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 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 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二、中国古代道德学说的建构
——孔子思想
返回
核心是“仁” 以“礼”治国 调整“礼”和 “仁”的方法 以“德”治民
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 “齐物” 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
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要做到 逍遥,就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逍遥” 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 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遥”
返回
NO.1 历史认知拓广度
——比“教材”多一点
返回
返回
经济 政治 思想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诸侯国势力膨胀,__________剧烈,匈奴 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道家“_________”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 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第十 单 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 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宏观 理 清 时 序
第24讲
先秦儒家思想的形成及汉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必考区间——精细研究)
知能强化课Ⅰ
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知能强化课Ⅱ
儒学官方化
传统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春
课下综合检测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 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主张 “性本善”
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 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倡导“养浩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大丈夫要做到 然之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道”与 “人道”的
返回
聚焦主题(二) 早期儒学的形成
返回
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
返回
解析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源自返回返回返回
返回
返回
知能强化课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理 知 识体 系
背史论术 语
返回
知 能 强 化课Ⅰ
NO.1 历史认知拓广度
——比“教材”多一点
返回
一、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百家争鸣”
返回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_______的产生,封 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 政治 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 “无为”
出“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 小国寡民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仁政”
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为一套系统的政 治学说,主张施行“_____”(思想核心)。实质 是建立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犯 农时,宽刑减税
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随着“私学勃兴”,“_________”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 文化 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
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___”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 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返回
返回
NO.2 核心素养上高度
——比“传统”新一点
返回
聚焦主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高考 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
返回
考过什 么
返回
考纲
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卷别
汉代儒学成 为正统思想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
“限制君 权”思想
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 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 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
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
要求统一 的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 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 的规律;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大自 然的规律为人类造福)
对“礼”的 认识
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学习的 最高目标是把握“礼”(荀子提倡的“礼”不同 于孔孟,而是主张靠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返回
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课下综合检测”见“检测(二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对民族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精神 大思想武器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
对学术 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 文化 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 地位和作用
对主流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思想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全国卷Ⅰ 2019·孔孟儒学思想,对待 2019·儒学思想的
孔子与儒学的态度
历史传统
全国卷Ⅱ
2019·孟子思想主张; 2019·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 治诉求
2019·儒家伦理得 到强化
全国卷Ⅲ
全国卷
返回
返回
怎 样考的
返回
解析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还 可能怎样考
返回
返回
热点预测
返回
思维 升华
返回
关于犯罪 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密切 与经济的 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
关系 基础
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 “爱民” 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
思想 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 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在社会成 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返回
返回
政治 特征
伦理 特征 经济 特征
教育 特征
返回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结合;在治国方 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 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利导的礼治而 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 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返回
思想 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
政治 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 主要标准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
教育 被儒家垄断 ②中央:兴办___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返回
形势 需要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 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 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 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在社会伦 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 “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 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
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 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 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
在人生态 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 “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 “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 等等
社会观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
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哲学思想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返回
返回
返回
返回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