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南通市中考化学评卷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南通市中考化学评卷分析
2014-6(海门阅卷点)
第21题
1.阅卷题项: 21.(1)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3分:63.09%
2分:27.29%
1分:6.89%
0分:2.8%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学生将“+7”写成7,Cl+7,Cl7+, 将8写成+8,-8,3,0
(2).学生将核电荷数写成最外层电子数
(3).学生认为-4到-1是变小
(4).学生将最高正价等于核电荷数减10以及最高正价等于核电荷数的个位数,最外层电子数错认为是递变规律。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对化合价的初步知识理解不够
(2)对题目信息的采撷能力及分析能力不够
(3)语言组织能力不够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在课堂上强化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区分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的书写
(2)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3)教学中注意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一如既往地重视基础知识
1.阅卷题项: 21.2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5分:55.4% 4分:24.3% 3分:6.4%
2分:5.5% 1分:6% 0分:2.29%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铝离子: Al +3 Al 3-
Al Ar 3+ Cl -
(2)硫酸亚铁化学式书写:Fe 2SO 4 (3)金属失电子难易程度判断。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铝离子:学生混淆离子符合与元素化合价书写;离子的电性。
(2)硫酸亚铁化学式:平时书写化学式时不注意化合价。
(3)金属失电子:学生不能根据Fe 失去2e Fe 2+
信息判断得失电子。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平时教学中注重双基,夯实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薄弱学生的管理,把应拿得分拿到、拿稳。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本小题能充分反映学生对化学用语等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第22题
1.阅卷题项:22题1-3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本部分题得分率63.7%,均分3.52,得分率较高,虽然涉及到工业流程,但其中的问题还是基本题。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反应类型错别字较多,把“分解”写成“反解”,把“反应”写成“反映”;
2、化学方程式中符号的运用错误较多,多出反应条件、计量数、气体沉淀符号;
3、“过滤”的“滤”写成“虑”、“虚”“虎”等。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反应类型判断错误主要学生因为学生未能分析出具体的反应是什么,错别是是学生紧张所致;
2、化学方程式中符号的运用主要学生未能对化学方程式充分理解;
3、专业术语书写太随意。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加强专业术语、化学方程式等基本知识的训练;
2、培养对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将基本题穿插于工业流程与探究题中,降低了题目的难度,让学生不为题目形式所累,让各层次学生每一题都能得分。
1.阅卷题项:22题4-5 2、分数分析: +3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5题得分稍高,主要原因是,第4题很多学生都考虑到纯度问题,而第5题学生基本上想到了答案:温度或湿度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第4题:对于母液循环利用方面很多学生是这样回答的:1、提高纯度2、使碳酸钙、碳酸镁全部反应3、除去杂质4、加快反应速率。
第5题:控制的条件,很多学生是这样回答的:1、在密闭的容器中2、与空气、氧气隔绝3、质量守恒定律4、使用干燥剂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第4题学生可能认为是MgSO4.7H2O再次使用,而没有看到是母液,或者有部分学生分部清楚什么是母液,从而导致学生认为是提高纯度,除去杂质。
第5题学生可能考虑到质量守恒或者制取气体的一些方法,而没有充分利用题目中给的一些信息。
5、对今后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3点
⑴让学生多理解概念,例如这道题中应掌握过滤、母液
⑵多做实验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⑶多引导学生去题目中找重要信息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⑴中考化学可以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使问题的设计更具有引导性
⑵题中的重要信息可以更明确一点
第23题
1.阅卷题项:23题(1)—(3)①
2.分数分析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5分的比例较高,0分的人数也不少,主要是化学方程式的得分偏低,本题难度不大,除此之外还考查了空气的成分、性质决定用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等核心知识点。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出现的问题:化学式书写错误,如生成物写成CO3等,未配平或配平错误,反应条件没有书写或写成高温、加热、燃烧,多标气体放出符号,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反应物漏掉氧气等。
文字书写不工整,出现少数无法识别的现象。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学生接触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的几率少,觉得简单,书写的次数也少,教师也忽视了这类方程式的默写,其实学生对于CO和CO2之间的转换时选择氧化剂还是还原剂还是比较含糊的。
5.对今后教学建议:
今后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尤其是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熟练。
1.阅卷题项:23题 3②—3③
2.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23.3②第1问得分率较高学生对干冰比较熟悉。
后两问得分较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引起酸雨的物质不了解。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问用途,学生回答性质,如升华、吸热、冷凝、降温等;问引起酸雨的气体是什么,学生答有毒、酸性等;题中已提及氮的氧化物,部分学生未认真读题,仍写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部分学生对干冰的用途认识模糊,写干燥剂的有不少;引起酸雨的气体不少写的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三氧化硫等;
3.化学方程式书写问题:碳酸钠化学式书写错误;生成物水写成氢气;未配平;碳酸钠后加沉淀符号;生成物写出碳酸氢钠等;
4.语句不完整,不能准确表达所要表示的内容:如有学生想写干冰能增强舞台中烟雾缭绕的效果时,写成“舞台的道具”、“舞台”等;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2.考试方法不当,不注意审题,答非所问;
3.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过关;
4.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文字功底差;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主要对双基的训练和巩固;
2.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反复训练,归纳整理;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克服马虎大意的毛病;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无
第24题
1.阅卷题项:24题1-1 1-3
2.
0分 42.1% 1分32.7% 2分 18.3% 3分 6.89%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24.1.1 (1)直接取反应后的溶液探究;
(2)没有用pH试纸而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来探究;
(3)用了氯化钙是盐而不可能是酸性的知识来判断;
(4)答题太繁,部分学生先制取氯化钙然后再探究;
(5)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碳酸钠等物质进行溶液成分的探究;
24.1.3 (1)溶液的成分除了写盐酸(氯化氢)外,还写了氯化钙、碳酸等多种物质。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读题不细,审题不清,不能正确把握命题者的意图;
(2)不会分析捕捉题目所给予的信息,并进行正确解答;
(3)答题不规范;
(4)分析能力不强,思维力度不够。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养成规范的解题习惯;
(2)重视实验教学,尤其应在实验复习课上进行必要的实验操作,使学生从感官上加深探究过程的认识,有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问题的设置的指向更明确,使学生的答题方向不至于出现太多的偏差,提高学生的实际得分。
1.阅卷题项24题1-2
2.分数分析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0分 34.2% 1分62.9% 2分 2.89%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1.盐酸的挥发性
2. 剩余物质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3.碳酸钙,氯化钙呈碱性
4.碳酸不稳定分解,二氧化碳逸出
5.生成的水把盐酸稀释了
6.稀盐酸蒸发
7.碳酸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PH值增大
8.实际值与理论值的分析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欠缺综合分析能力,把拓展延伸的问题与探究实验脱离
2.语言表达不到位,没有答到要点
3.没有分析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误差的形成原因
4.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
2.对实验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
3.练习不在于量而在于精和实
4.评讲试卷要细致到位
5.讲评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拓展学生的思维
1.阅卷题项:24题的实验探究Ⅱ
0分 9.8% 1分4.5% 2分 8.19% 3分 18.8% 4分 8.8%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第一问: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CaCl2写成CaCl
第二问:
(1)加入稀盐酸前,盐酸反应完了。
(2)加入稀盐酸前,盐酸的量太少。
(3)稀盐酸的含量不足
(4)因为碳酸钙有剩余,所以再加入稀盐酸又反应了。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表达不清楚,答题不严密。
(2)受思维定势的干扰。
(3)对题意不能很好把握,没有整体性考虑。
5、对今后教学建议:
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真探究,因为很多“意外”产生于学生实验中。
2教师更应重视意外,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相长。
建议增加专职实验员的配备。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我们一线教师的困惑:平时教学中碰到的题目我们是这样处理的:问:过量的碳酸钙和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 CaCl2。
于是很多学生面对这条题目产生怀疑而不敢下笔,造成思维的混乱,于是出现了其他不切合题意的五花八门的答案。
这个矛盾该如何处理。
1.阅卷题项: 24.实验操作2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2分:76.59% 1分:16.79% 0分:6.59%
第一空学生得分率高,极少数学生没有掌握PH值知识点及写错别字。
第二空学生得分率较高,少数学生实验操作的描述不规范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1)学生写错别字,“酸”字写错;极少数判断为“碱”性。
(2)学生将:“标准比色卡”省略成:“比色卡”。
(3)学生将“比色卡”写成“比色片”、比色板“、“PH色卡”、“颜色卡”、“比色盘”、“比色条”、“标准卡”等等。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极少数学生对PH值没懂,所以对于PH=2不能正确判断其酸碱性。
(2)学生对实验操作不能规范用文字描述。
(3)学生对实验仪器等不能准确记住其名称。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平时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不能忽视,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一定要坚持带学生走进实验室。
(2)化学的复习要注重基础,强化基本知识与基本概念的复习。
第25题
1.阅卷题项:第25题1-2
2.
得分分布情况及原因分析
0分 13.69% 1分42.89% 2分 43.39%
3.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全部列举)
(1)数字数学不清晰(2)计算错误(3)将原子个数比作为元素质量比
(4)对溶液稀释计算中各成分的质量认识不准(5)单位错误
4.学生可能出错分析
(1)部分学生书写习惯差(2)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差
(3)未掌握依据化学式计算元素质量比的方法
(4)未掌握溶液稀释计算的本质及方法(5)审题不认真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加强解题规范教育
(2)强化审题能力培养,减少非智力因素失分
(3)计算教学强化原理、方法教学
6.对中考化学命题建议
继续坚持这种重视基本计算能力的考查方式
1.阅卷题项: 25(3)
2.分数分析:
4分:30.5% 3分:0.8% 2分:33.79% 1分:11.8% 0分:23%4.本题项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书写格式不规范
(2)计算能力差
(3)解题方法运用不灵活
(4)有效数字的保留不规范
5.对今后教学建议
(1)加强计算题解题格式书写规范的训练
(2)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3)多角度培养学生解计算题的能力
6.对中考化学命题的建议
注重对初中化学计算基本知识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