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苏逢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五代史·苏逢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1、《新五代史·苏逢吉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苏逢吉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苏逢吉,京兆长安人也。
汉高祖镇河东,父悦为高祖从事,逢吉常代悦作奏记,悦乃言之高祖。
高祖召见逢吉,精神爽秀,怜之,乃以为节度判官。
高祖性素刚严,宾佐稀得请见,逢吉独入,终日侍立高祖书阁中。
两使文簿盈积,莫敢通,逢吉辄取内之怀中,伺高祖色可犯时以进之。
高祖多以为可,以故甚爱之。
然逢吉为人贪诈无行,喜为杀戮。
高祖尝以生日遣逢吉疏理狱囚以祈福,谓之“静狱。
”逢吉入狱中阅囚,无轻重曲直悉杀之,以报曰:“狱静矣。
”高祖建号,制度草创,朝廷大事皆出逢吉。
逢吉以为己任然素不学问随事裁决出其意见是故汉世尤无法度而不施德政民莫有所称焉。
高祖既定京师,逢吉与苏禹珪同在中书,除吏多违旧制。
逢吉尤纳货赂,市权鬻官,谤者喧哗。
然高祖方倚信二人,故莫敢有告者。
凤翔李永吉初朝京师,逢吉以永吉故秦王从严子,家世王侯,当有奇货,使人告永吉,许以一州,而求其先王玉带,永吉以无为解,逢吉乃使人市一玉带,直数千缗,责永吉偿之;前客省使王筠自晋末使楚,至是还,逢吉意筠得楚王重赂,遣人求之,许以一州,筠怏怏,以其橐装之半献之。
是时,天下多盗,逢吉自草诏书下州县,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
或谓
逢吉曰:“为盗族诛,已非王法,况邻保乎!”逢吉甗以为是,不得已,但去族诛而已。
于是郓州捕贼使者张令柔尽杀平阴县十七村民数百人。
卫州刺史叶仁鲁闻部有盗,自帅兵捕之。
时村民十数共逐盗,入于山中,盗皆散走。
仁鲁从后至,见民捕盗者,以为贼,悉擒之,断其脚筋,暴之山麓,宛转号呼,累日而死。
闻者不胜其冤,而逢吉以仁鲁为能,由是天下因盗杀人滋滥。
是时,隐帝少年,小人在侧。
弘肇等威制人主,帝与左右李业、郭允明等皆患之。
逢吉每见业等,以言激之,业等卒杀弘肇,即以逢吉权知枢密院。
方命草稿,闻周太祖起兵,乃止。
(《新五代史•汉臣》有删节。
)
译文:
苏逢吉,京兆长安人。
(后)汉高祖镇守河东,父亲苏悦任漠高祖的从事,苏逢吉常常代替苏悦写奏记,苏悦于是告诉了汉高祖。
汉高祖召见苏逢吉,见他精神爽秀,怜爱他,就任他为节度判官。
汉高祖性格素来严肃,宾客僚佐们很少能够请求进见,惟独苏逢吉能进入,整天在汉高祖的书房中侍立。
两使的文簿堆满了,没有人敢通报,苏逢吉就取来放在怀中,等到汉高祖的神色可以冒犯时进献。
汉高祖大多认可了,因此很喜欢他。
但苏逢吉为人贪婪狡诈没有德行,喜好杀人。
汉高祖曾因他的生日派苏逢吉整顿清理狱中囚犯以求福,叫做“静狱”。
苏逢吉进入狱中察看囚犯,无论轻重曲直都杀掉,报告说:“监狱清静了。
”
汉高祖建立国号后,这时,制度刚开始建立,朝廷大事都由苏
逢吉决定,苏逢吉以此为己任。
但他素来不懂学问,随事裁决,出自他个人的看法,因此汉代尤其没有法度,而不施行德政,老百姓没有人称赞它。
汉高祖平定京师后,苏逢吉和苏禹珪同在中书省,拜官授职常常违反旧制。
苏逢吉尤其喜好接收贿赂财货,卖权卖官,指责的人吵闹不停。
但汉高祖正倚仗信任他们两人,因此没有人敢上报。
凤翔李永吉初到京师朝见,苏逢吉因李永吉是过去秦王李从暇的儿子,世代王侯之家,应常有奇异的财物,就派人告诉李永吉,答应给他一个州,而索求他祖上的玉带,李永吉以没有玉带作解释,苏逢吉于是派人买了一条玉带,价值几千缙,要求李永吉抵偿;前客省使王筠在晋末出使楚,到这时才回来,苏逢吉猜想王筠得到楚王的厚重财物,派人索求,答应给他一个州,王筠怏怏不乐,把口袋中装的一半财物献给他。
这时,天下盗贼很多,苏逢吉亲自起草诏书下发州县,凡是盗贼所住本家和邻居都减族。
有人对苏逢吉说:“做盗贼被灭族,已不是先王的法制,何况邻居呢!”苏逢吉不情愿地承认对,迫不得已,只是去掉减族一项罢了。
因此郫州捕贼使者张令柔将平阴县十七个村的老百姓数百人全部杀死。
卫州刺史叶仁鲁听说按察区域中有盗贼,亲自带兵追捕。
当时十多个村民一齐追赶盗贼,进入山中,盗贼都逃散了。
叶仁鲁随后到,见追捕盗贼的村民,以为是盗贼,把他们全部抓获,割断他们的脚筋,把他们丢弃在山脚示众,这些人长声悲号,几天就死了。
听到的人都为他们呜冤叫屈,而苏逢吉把叶仁鲁当成能人,从此天下因做盗贼被杀的事就泛滥成灾了。
这时,汉隐帝年龄小,小人在他身旁弄权。
史弘肇等人作威凌驾皇帝,皇帝和他手下的李业、郭允明等人都很忧虑。
苏逢吉每次见到李业等人,都用言语激怒他们,李业等人终于杀掉史弘肇,任苏逢吉权知枢密院。
正让人起草诏书,听说周太祖起兵,才作罢。
《新五代史·苏逢吉传》
2、《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原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
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
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
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
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
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
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
”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
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
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
”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
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
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
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
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
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
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
郑遨和道
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
郑遨种田,罗隐之靠买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
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
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
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
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
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
”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
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新五代史·隐逸传·郑遨》
3、《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郭崇韬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
庄宗李存勖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
晋兵围张文礼于镇州,久不下。
契丹入寇,晋人皆恐,欲解围去,庄宗未决,崇韬曰:“契丹□来,非救文礼。
晋新破梁军,宜乘已振之势,不可遽自退怯。
”庄宗然之,果败契丹。
庄宗即位,国号唐,拜崇韬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击破德胜,唐军东保杨刘,彦章围之。
庄宗引短兵出战,大败而归。
庄宗问崇韬:“计安出?”是时,唐已得郓州矣,崇韬因曰:“彦章志在郓州。
臣愿得兵数千,筑垒□必争之地,以应郓州为名,彦章必来争,既分其兵,可以图也。
”庄宗以为然,乃遣崇韬与毛璋将数千人,渡河筑垒于博州东。
彦章果引兵急攻之,及攻垒不克,还趋杨刘,庄宗败之。
康延孝自梁奔唐,先见崇韬,崇韬延之卧内,尽得梁虚实。
唐自失德胜,梁兵日掠澶、相,又闻延孝言梁欲大举,唐诸将皆忧惑。
庄宗患之,□问诸将,诸将皆曰:“不若以河为界,与梁约罢兵。
”庄宗不悦,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十余年矣。
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此岂按兵持久之时乎?愿陛下长驱捣梁巢穴,不出半
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即日下令军中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
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及庄宗即位,宦者马绍宏当为枢密使,而崇韬不欲绍宏在己上,乃以张居翰为枢密使。
绍宏失职怨望,崇韬颇惧,语其故人子弟曰:“今群小交兴,吾欲避之,庶几免祸,可乎?”故人子弟对曰:“今公权位已隆,而下多怨嫉,一失其势,能自安乎?”崇韬曰:“奈何?”对曰:“今中宫未立而刘氏有宠宜请立刘氏为皇后而多建天下利害以便民者然后退而乞身虽有谗间其可动乎”崇韬乃上书请立刘氏为皇后。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今籓镇诸侯,多梁旧将。
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庄宗已郊,遂立刘氏为皇后。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臣传,有删改》)
译文:
郭崇韬,是代州雁门人,为人处世明达敏捷,善于交际应对,因为有才干受到人们的称道。
庄宗李存勖作晋王时,郭崇韬担任中门使,十分受到李存勖的信赖。
晋王的军队包围了驻守镇州的张文礼,很长时间没有拿下这座城池。
这时契丹的军队前来进犯,晋王的手下都害怕起来,想解散对镇州的包围撤退,庄宗李存勖犹豫未决,郭崇韬说:“契丹军队到来,并不是为了解救张文礼。
晋王您刚刚打败梁国的军队,应当乘借晋军
已经振作起来的气势大败敌军,不可以突然间自己畏惧退兵。
”庄宗
认为郭崇韬说得有理,最后果然打败了契丹。
庄宗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唐,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
梁王彦章带兵打破了德胜,唐的军队向东撤退保卫杨刘,王彦章包围了杨刘。
庄宗带领使用短武器的士兵出战,被打得大败撤回。
庄宗为郭崇韬:“有什么计策?”这个时候,唐的军队已经拿下了郓州,郭崇韬于是说:“王彦章包围我们,目的是夺取郓州。
我愿意率领几
千士兵,在兵家必争之地建造营垒,打着接应郓州的名义,王彦章一定会来争夺,在分散了他的兵力之后,就可以对付他了。
”庄宗认为
郭崇韬的分析很有道理,于是派遣他和毛璋一起带领数千士兵,渡过黄河在博州的东边建造营垒。
王彦章果然带兵前来急攻郭崇韬的军营,看到不能取胜,又回兵杨刘,庄宗带领军队打败了王彦章。
康延孝从梁国投奔唐,先来拜见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到卧室里,全部了解了梁的各种情况。
唐自从丢失了德胜,梁的士兵每天都到澶、相二州掠夺,又听到康延孝说梁准备大举进攻,堂的诸位将军都非常忧虑迷惑。
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于是向众将军问计,大家都说:“不如以黄河为边界,与梁缔结罢兵的和约。
”庄宗很不高兴,召见郭崇韬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您兴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人
人都翘首盼望您成就大业,同时渴望休养生息,现在怎么是按兵不动长久相持的时候呢?我希望陛下您能够长驱直入攻打梁的老巢,这样
不出半月时间,天下就可以平定了!”庄宗非常高兴,当天就向军队下令从郓州出发袭击梁的都城汴梁,用了八天灭掉了梁。
庄宗和各位将
军依靠军队取得了天下,但是郭崇韬从来没有亲临战场,仅仅凭借出谋划策位居辅佐庄宗打下天下的第一功劳。
在庄宗即位为帝的时候,宦官马绍宏应当担任枢密使,但是郭崇韬不想让马绍宏的官位高于自己,于是让张居翰担任了枢密使。
马绍宏失去了自己的职位怨恼忿恨。
郭崇韬非常害怕,对他的老朋友的孩子说:“现在小人相互勾结兴风作浪,我想回避他们,大概可以免除祸患,可以吗?”老朋友的孩子说:“现在您已经位高权重,但下面的人多怨恨嫉妒,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权势,能够使自己安然无恙吗?”郭崇韬问:“怎么办呢?”回答说:“现在还没有册封皇后,刘氏特别受到皇帝的宠幸,应该请求册立刘氏为皇后,而且多做一些关系到天下利害便利于百姓的事情,然后进一步请求退休。
即使有人进谗言,怎么能够动摇您的地位呢?”郭崇韬于是上书请求皇帝册立刘氏为皇后。
郭崇韬一向廉洁,自从到了洛阳,开始接收四方赠送的礼物。
老朋友的孩子劝诫他,郭崇韬说:“现在的藩镇诸侯,大多是梁投降的老将。
一切都拒绝他们,他们难道不会反叛吗?况且把这些礼物藏在自己家里,和公家的钱币有什么不同呢?”第二年,庄宗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典礼,郭崇韬把家里所藏的钱物全部拿了出来,用来帮助庄宗赏赐大臣。
庄宗举行过祭奠之后,就册封了刘氏为皇后。
《新五代史·郭崇韬传》《晋书·郭崇韬传》
4、《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
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
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
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
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
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兵图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
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也。
”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
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
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
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
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
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
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
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
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
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十品,测节)
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
年轻时因擅长骑马射箭效力唐庄宗任厅直军使。
唐明宗时,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以河柬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漠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军队聚隶鼓噪栏住石敬瑭呼喊“万岁”,石敬瑭斩杀三十多人制止他们。
唐废帝怀疑石敬瑭有野心,于是任张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减少他的军队。
第二年夏天,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于是任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石敬瑭因此就反叛了。
皇帝就任命张敬连为太原四面招讨使。
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棚,用云梯飞炮攻城,修筑的城栅快要完成时,狂风暴雨洪水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
敬瑭向契丹求救。
九月,契丹耶律德光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
耶律德光先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攻破敌军,行吗?”石敬瑭回答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旺,关键是要成功,不必太怏。
”使臣还没有回报,而两军已经交锋。
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以羸弱的骑兵三干人,革鞭木鉴,人马都不披
挂镗甲,向唐军扑来。
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的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
张敬达收拾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
唐废帝派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
赵延寿屯驻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
契丹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毡帐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
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抓获,从此封闭营寨不敢再出来。
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救张敬达的意思。
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过了很久粮食吃完,只好削树木筛马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光了。
副招讨使杨光速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认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速不断催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掉我向晋投降?”杨光速就杀死张敬达投降。
契丹主耶律德光聪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他的尸体。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
5、《新五代史·任圜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新五代史·任圜传》原文及翻译新五代史
原文: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
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
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园观察支使。
梁兵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
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
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
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张文礼弑王镕,庄宗遣嗣昭讨之。
嗣昭战殁,圜代将其军,号令严肃。
既而文礼子处球等闭城不下,圜数以祸福谕镇人,镇人信之。
圜至城下,处球登城呼圜曰:“城中兵食俱尽,而久抗王师,若能自归,惧无以塞责,幸公见哀,指其生路。
”圜告之曰:“以子先人,固难容贷,然罚不及嗣,子可从轻。
其如据守经年,伤吾大将,一朝困竭,方布款诚,以此计之,子亦难免。
然坐而待毙,曷若伏而俟命?”处球流涕曰:“公言是也!”乃遣人送状乞降,人皆称园言不欺。
明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圜行军司马。
圜与崇韬素相善,又为其司马,崇韬因以镇州事托之,而圜多所违异。
初圜推官张彭为人倾险贪黩后事觉彭悉以隐公钱献崇韬深德彭不杀由是与圜有隙。
明帝嘉其平延孝功,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判三司。
园选辟才俊,抑绝侥倬,公私给足,天下便之。
故时使臣出四方,皆自户部给券,安重诲奏请自内出,圜以故事争之,不能得,遂与重诲辨于帝前,圜声色俱厉。
而使臣给券卒自内出,圜益愤沮。
重诲尝过园,圜出妓,善歌而有色,重诲欲之,圜不与,由是二人益相恶。
圜不自安,因请致仕,退于磁州。
朱守殷反于汴州,重诲诬圜与守殷连谋,遣人矫制杀之。
圜受命怡然,聚族酣饮而死。
愍帝即位,赠圜太傅。
(选自《新五代史·唐书·任圜传》,有改动)
译文:
任圜是京兆三原人。
为人聪明机敏,善于言谈辩论,有美好的仪容举止。
李嗣昭任昭义节度使,征召任圜任观察支使。
梁兵包围了潞州,过了一年,晋王去世,来救援潞州的晋军都撤兵了。
李嗣昭非常危险,他向任圜询问去留之计,任园劝他坚守潞州等待援兵,不可有不忠之心。
不久庄宗攻破梁兵的营垒,听说了任圜为李嗣昭谋划守城的计策,非常赞许他,任寰因此更加出名。
后来李嗣昭与庄宗产生了矛盾,任圜多次带着使命往来,为李嗣昭解释所受到的诬陷,李嗣昭最后免于招致灾祸,这都是任圜之力。
张文礼杀了王镕,庄宗派李嗣昭去讨伐张文礼。
李嗣昭战死,任圜代理掌管他的军队,号令非常严明。
不久张文礼的儿子张处球等人关闭城门坚守城池,城攻不下来,任圜多次把祸福告诉镇州人,镇州百姓相信任圜的话。
任园来到城下,张处球登上城墙对任圜呼喊:“城中的兵员和粮食都没有了,但是这么长时间抗拒君王的军队,如果我自愿服罪,就是怕无法弥补罪责,希望您可怜我,为我指一条生路。
”任圜告诉他:“因为您的父亲(的罪过),本来难以得到宽恕,但是处罚不牵连后代,您可以从轻(处罚)。
然而像现在这样坚守了一年,伤了我方大将,等到自己处于兵尽粮绝之时,才宣布要效忠于晋王,以此看来,你也难以逃脱处罚。
然而坐以待毙,何如降伏等待命运的安排?”处球流着眼泪说:“您说的对啊!”于是派人送出求降信,人们都说任圜的话没有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