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档:必修3 第2单元 第3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最新考纲]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4.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

考点1|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49页)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提醒 化和集中表达民族情感的是民族节日,而不是文化遗产等。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④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⑤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⑥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
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
a .态度:既要⑦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 .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⑨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 .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⑩一律平等。

提醒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文化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

不能认为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它是认同本民族文化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统一,而且首要的就是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不是消除文化差异或实现文化趋同,而是尊重差异。

解题金手指知识点“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主要用于分析文化遗产申请和保护的原因、民族节日被重视的原因等。

知识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主要用于分析我国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被各国人民所认可。

知识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主要用于分析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或采取的措施。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问题导引]
2019年7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当地时间投票表决通过,中国福建省鼓浪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鼓浪屿成为中国第52处世界遗产。

鼓浪屿,这座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的岛屿,成为全人类共同呵护的瑰宝。

(1)从文化多样性角度看,我国为什么要申请鼓浪屿为世界文化遗产?
(2)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新闻。

[提示]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其保护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或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
[规律总结]
1.深化理解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2
(1)文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反对割裂文化的个性和共性的错误倾向,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做到交流、借鉴与融合。

(3)文化之间的个性要求相互交流和借鉴,文化之间的共性可以相互交流和借鉴。

[问题导引]
“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
文化的认同。


(1)上述观点体现出文化交流中的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提示]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规律总结]
1.原因和措施结合,全面把握文化多样性
[点拨] 易犯“民族虚无主义”错误。

2.通过图示把握文化多样性中的各要素的关系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真题体验](2018·全国卷Ⅱ·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
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
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

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①④
C.②③D.③④
C [中俄两国之间发展红色旅游,是因为两国的红色文化能够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因为两国红色
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②③入选。

“主导性”夸大了两国的红色文化对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作用,①错误。

两国的红色文化不能规定两国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

]
2.[真题体验](2018·全国卷Ⅲ·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

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
中确定的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A [我国的红军长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表明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
界的,同时也充分反映了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②符合题意。

文化的内涵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③说法错误。

革命文化的价值也不是由大众传媒的传播决定的,④说法错误。

]
高考失分点:不能正确理解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
提示:对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考查,问题主要出在理论表述的准确界定上和材料指向的正确理解上。

首先,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其次,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向某种文化既有自身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文化有相通之处;二是指向某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被世界认可。

[纠正训练] 旗袍,源自满族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
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A [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
①正确。

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②正确。

传统节日是民族
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③。

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④。

]
3.[高考预测] 在《中国好家庭》节目中,李某一家给观众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让时尚与传统艺术碰撞出幸福火花。

作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人,多年来他积极传播空竹文化,将中国民俗文化精粹带向了世界。

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 )
①要将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放在首位
②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③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应通过市场化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C [①错误,题目中更加注重的是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

④不符合题意,题干指向的不是市场化的措施,故
排除。

李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空竹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
的,故②③入选。

]
4.(2018·江西省赣州市二模)自 2018 年 9 月 7 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有 10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

实现民心相通应该( ) 【导学号:97300097】
①提倡和推崇开放与包容,化解分歧,求同存异
②积极推动汉语国际化,实现文化相通
③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
④以我为主,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B [从文化角度看,题干中的民心相通指向各民族文化的和睦相处。

推动汉语国际化和以我为主分别指向我
国文化走出国门、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是指向文化间的和睦相处,故②④不符合题意。

①③观点都有助于各国文化之间的和睦相处,故符合题意。

]
考点2|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对应学生用书第151页)
1.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方式
(1)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①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
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②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③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其他途径: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1)发展阶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络等发展阶段。

(2)大众传媒: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④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
广播、电视、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3)大众传媒的特点: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
传递、⑤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⑥主要手段。

提醒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旧传媒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传播媒介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要求
(1)意义: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外域文化的传入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要求: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⑦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⑧主动地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提醒分析文化交流问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文化传播的方向,即明确是文化“引进来”,还是“走出去”。

解题金手指知识点“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方式”“文化传播手段或媒介”,主要用于分析各种文化是如何传播出去的。

知识点“文化传播的意义和要求”,主要用于为分析何和如何推进当前的文化交流。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问题导引]
2019年9月19日,以“命运共同体,合作新格局”为主题的2018“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甘肃敦煌举行。

会议指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为各国媒体以及政界、商界、学界的朋友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沟通互鉴、加强合作的大平台。

希望各国媒体朋友关心这个平台,用好这个平台,当好丝路精神的“扩音器”、丝路友谊的“播种机”和丝路合作的“推进器”。

(1)“一带一路”搭建的不仅是一条商业贸易平台,也是一条文明互鉴的平台。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一带一路”推动文化交流传播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互联。

这是为什么?
[提示] (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互联属于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规律总结]
对比把握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问题导引] 文化因传播而精彩。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李安、张艺谋等中国导演依托3D 等现代技术,通过电影,将旗袍、马褂、灯笼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带给世界;近300家孔子学院,遍布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平台;历经了千百年的艰难开拓,中华文化香飘海外;汇聚了方方面面的努力,成就了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辉煌。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交流传播”的哪些道理?
[提示] ①通过丝绸之路,使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体现了商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李安等中国导演的电影,依托现代技术,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体现了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开办孔子学院,推广中文教学、传播中华文化说明了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香飘海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规律总结]
1.两个角度梳理文化交流的知识体系
2 (1)文化因其多样性而需要传播,在传播中得到发展与创新,但要明确各民族文化是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下交流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在交流中走向融合,化多样为单一。

(2)文化交流不是文化输出。

对外文化交流是为了赢得世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理解、尊重和认同。

而文化输出则是为了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

(3)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既有利也有弊。

不能认为文化无国界,可以任意交流和借鉴。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真题体验](2018·全国卷Ⅱ·19)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舌尖上
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B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体现了其人文情怀,
故①正确。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提升其竞争力,故③正确。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材料中未涉及,故②排除。

大众传媒并没有扩展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故④错误。

]
高考失分点:不能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手段和途径
提示:文化传播既需要一定的途径或渠道,又需要一定的手段或媒介,但这二者是不能混同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或渠道,而大众传媒等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或媒介。

[纠正训练1] 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

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大众。

这说明( )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不再发生作用②新传媒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
途径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D [旧传媒的作用依然存在,故①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主要途径,故③错误;②
④符合题意。

]
2.[高考预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也称慕课,从教学大块上分成视频单元和非视频单元,视频单元多是3至8分钟的教学视频片段。

这些在“互联+”时代背景下催生的教学创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和接受。

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络文化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先进文化
④新兴媒体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D [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络文化不一定是适应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故②③错误;利用
“互联+”催生教学方式创新,既体现出新兴媒体在文化发展中的强大功能,又体现出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故①④正确。

]
3.[真题体验][2018·全国卷Ⅲ·38(2)]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

2019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

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 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

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

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

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解析】首先,明确知识范围,文化传播的知识包括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意义和要求等内容;其次,明确解答指向,即分析文化意义,而且是文化传播交流的意义,这需要从中国、外国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交流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
提示: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使更多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但是,不能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引领或主导世界文化,也不能说中华文化得到各国的认同,也不能说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纠正训练2] 栩栩如生的剪纸、巧夺天工的刺绣、自由翱翔的风筝、精美绝伦的掐丝……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加快,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

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②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D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赢得了大批“粉丝”,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
的,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②③符合题意。

①表述错误,中华文化不是世界文化的主流;④不符合事实,中华传统文化没有为各国所认同。

]
4.[高考预测]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
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
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南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解析】首先,要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来全面调动知识和分析问题;其次,明确解答方向,即分析文化“走出去”取得成功的原因,而不是要推动文化“走出去”的原因;再次,准确梳理材料信息,以此调动相关知识,如尊重文化多样性、积极创新等。

【答案】①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地理、社会和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交流、传播、贸易的力度,这是云南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的前提。

②注重文化创新,立足云南文化资源,兼容并蓄,打造云南特色文化;
创新文化交流方式,利用多种媒体,精心开展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③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有利于各国文化交流、借鉴。

④通过商业贸易、艺术节等途径,以刊物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为手段,加大交流力度,提升交流成效。

十六加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原因及措施
[
此知识是高考的常考点,以后还有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

[典例导引]
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解析】答题时要紧紧围绕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组织答案;可以从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加强文化交流,从而增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文化具有多样性,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建议。

【答案】(1)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品牌和外国用户的沟通桥梁。

(2)尊重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中积极吸纳当地文化元素。

(3)促进文化对外交流,增强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模板构建]
常见设问方式:
(1)关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原因
①从文化引进来看:有利于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我国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
果,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②从文化走出去看: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
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