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县第一中学2015-2016-2高二第一次联考试卷
历史
24.中国的许多成语都出自先秦诸子的著作,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
A.舍生取义、反求诸己
B.守株待兔、变古易常
C.朝三暮四、君子之交淡如水
D.兵贵神速、置之死地而后生
25.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
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
此规定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26.《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这一体制
A.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
D.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
27.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月下诏曰:“其诸州有抱器怀才不求闻达者,命所在长官访名奏闻。
武勇者具言谋略,文学者指陈艺业,务求实用,以副予怀。
”此诏
A.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务实
B.指出地方官举才的优点,加以发扬
C.指陈举才的弊病,责令改正
D.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宽泛
28.“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
”这表明宋代
A.行政体制变革服从加强皇权的需要
B.统治者对财政问题漠不关心
C.初步建立了分权与制衡的行政机制
D.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割据
29.史学家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中指出:“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
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盖徒欲兴文治以比于古帝王,不知武事已渐弛也。
”下列观点与这一评述基本相符的是
A.不同文明之间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发展
B.学习先进文明要结合国情和本民族特点,不能盲目照搬
C.“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举措
D.野蛮的征服者总被他们所征服的那些较高文明所征服
30.“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
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该材料表明
A.皇帝和谏官的矛盾尖锐
B.皇帝的权力受到宰相的制约
C.监察制度适用于宰相
D.谏官的职责是规劝君主
31.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示意图,最适合作为其标题的是
A.《多样性的政治文明》
B.《典型的民主政治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32.《汉书》曰:“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这说明
A.儒家学说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B.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重要标准
C.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唯一思想
D.儒家思想成为丞相对抗君权的有力工具
33.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重申:“中国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就是外国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譬诸欧西各国,疾已缠身,不得不投以猛剂……惟我国与各国社会之状态不同……(可施展)社会主义之政策。
”孙中山在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的民生主义
C.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权主义
34.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最可能受到下列何种风气的影响
A.乾嘉时期的考据学风
B.晚清时期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
35.“这类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
”与材料评述的作品属于同一文学流派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C.《安娜卡列尼娜》
D.《等待戈多》
40.(本题2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
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
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
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
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
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
”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
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8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
(9分)
41.(本题12分)阅读下列表格,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表格,从裴姓形成的原因、裴姓宰相的主要职权、裴姓族谱的现实意义三个角度提取相关信息并说明。
(12分)
43.(本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韩昭侯的支持下,申不害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氏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
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
申不害还提出“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他还特别重视兵器制造,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材料二李悝,约生活于前455—前395年,魏国人。
他在魏文侯时担任过北地守,后任魏相,在短时期内帮助魏文侯实施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主张,将无功而食禄者称为淫民,要求“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他还认为土地的收成和为此付出的劳动成正比,主张“尽地力之教”,提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此”。
《晋书·刑法志》曰:“(李悝)著《法经》。
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法经》出现后,魏国一直沿用,后由商鞅带往秦国,秦律即由《法经》脱胎而成,汉律又承袭秦律,故有“战国《法经》秦汉行”之说。
(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韩、魏两国变法的相同点。
(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各国法制建设的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9分)
遵义县第一中学2015-2016-2高二第一次联考
历史答案
40【答案】(1)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唐在边境设立藩镇,元实行行省制(5分)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分)
(2) 汉初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消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唐中后期,统治腐败,疏于对地方节度使的管控,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破坏中央集权。
(8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地方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地方管理制度长期延续,没有做出必要调整,不利于社会进步。
(6分)
举例:元朝吸收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
(3分)
【解析】(1)关于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可根据所学知识,把古代中国对地方的管理机构罗列就可以。
关于发展趋势,可主要强调制度完善,中央集权加强。
(2)关于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存在着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关于结果,要从汉朝和唐朝两个时期的情况分别说明。
(3)关于郡县制存在的弊端,可根据所给材料回答,至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实际上是强调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41【答案】信息说明(12分)
(1)原因:分封制的封地;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 裴绾部门:决策;裴度部门:起草诏令;裴定部门:只管行政。
(3) 现实意义:凝聚宗族;传承文化;反映历史。
【解析】(1)“周代被封于非乡”反映了其姓氏来源于分封制,“后裔(六世孙)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说明后人徙封解邑,进行文字改造。
(2)裴绾“汉献帝时官居尚书令”,属于汉朝内外朝制度中的内朝,是决策机构;裴度“唐穆宗时官至中书令”,属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主要起草诏令;裴定“宋仁宗时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宋朝的宰相,只管行政。
(3)族谱本身就有凝聚宗族的作用,由“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同社会历史问题相联系,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兴衰更替的真实纪录”还可以看出族谱传承文化和反映历史。
43【答案】(1)相同点:削弱和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奖励有功之士。
(6分)
(2)意义: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确保政令统一;有效控制人民。
影响:为秦汉王朝所沿用;有利于后世统治者加强统治,维护国家安定。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