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环境、十环标志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厂区平面图
涂料厂区
腻子粉厂区
本体系引用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HJ2537-2014《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的术语和定义。
4.1 总要求
4.1.1公司按GB/T19001、GB/T14001、HJ2537建立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
a)公司对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所需过程加以识别,识别所有过程是什么,其输入及输出,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活动及资源。
b)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形成下一个过程的输入,应采用“过程方法模式”,确定各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接口关系;
c)确定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作和控制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确保可以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和监视;
e)实施必要的措施,对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运行过程进行测量、监视和分析;
f)采取改进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所策划的结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4.1.2 总经理负责领导公司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办公室在管理者代表领导下,确保公司的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环境管理体系:
4.2 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并贯彻实施和持续改进。
4.2.1 总则
按照GB/T19001标准的要求以及公司为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应编制适当的文件,文件应切合实际需要,实事求是,确保控制程度。
本公司文件分为四个层次:
4.2.1.1 四个层次(见图示)
作业指导书
记录
4.2.1.2 随着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的变化及质量、环境方针、目标的变化,应及时修订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文件,定期评审,确保其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
4.2.1.3 文件的详略程度应取决于公司规模、产品类型、过程复杂程度、员工能力经
验等。
4.2.1.4 本公司主要的纸张、计算机硬盘及软盘备份保存。
4.2.2 质量环境标志手册
本手册按照GB/T19001、GB/T14001、HJ2537标准的要求,全面描述了公司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并覆盖了标准的全部要求。
4.2.3 文件控制
详见程序文件《文件控制程序》。
4.2.4 记录的控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
详见程序文件《记录控制程序》。
4.2.5外包过程
4.2.
5.1本公司配货、废包装品收购为外包过程,公司的配货和废包装收购对产品影响不大,不是主要过程。
4.2.
5.2对其控制:
a)对配货方应定有协议,并按供方评价;
b)对废品收购方提出书面要求。
本公司总经理应通过以下活动,对建立、实施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作出的承诺提供证据:
a) 向公司全体员工及时传达或采取培训形式,使员工了解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树立质量意识;
b) 制定与本公司宗旨一致的质量方针;
c) 确保在公司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与质量、环境、环境标志方针一致的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目标指标;
d) 主持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按本章5.6执行;
e) 确保公司质量、环境、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进行中所必需的资源。
公司依存于顾客,应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为此,总经理应:
a) 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包括明示的和隐含的,应该满足和能够满足的,当前的和未来的,也应考虑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健康、环境方面的要求;
b) 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要求
这些要求包括产品要求、过程要求、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要求,只有完全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时,顾客才能满意;
c) 使转化的要求得到满足
本公司必须满足法律法规及国家和行业的强制性规定,并当上述规定进行修订时,公司已转化的要求和已建立的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也随之更新。
5.2.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5.2.2.1公司识别了适用于质量环境要求的法律法规,包括:
a)国家或国际的法律要求;
b)省、部级法律要求;
c)地方性法律要求;
5.2.2.2公司应遵守的其他要求包括:
a)经磋商与有关机构达成的协议;
b)非法规性指南;
c)自愿性原则和惯例;
d)自愿性环境标志或产品护理承诺;
e)行业协会要求;
f)和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
g)组织或上级组织对公众的承诺。
5.2.2.3公司建立了《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5.4.1质量环境目标及指标
5.4.1.1公司总质量目标
a)产品一次合格率达到95%;
计算公式:(总产量-不合格品量)×100%
总产量
b) 通过回访、调查、电话沟通等方式收集顾客意见不少于30份/年,回复率达到100%;
5.4.1.2环境目标及指标
a)目标资源再利用指标:包装材料再循环率95% 计算公式:再循环数×100%
包装材料总数
b)目标有效降低污染指标白色及小批量200Kg以下带色乳胶漆洗罐水100%循环使用;
5.4.1.3环境标志目标
a)内墙涂料
VOC≤50g/L
游离甲醛≤50mg/kg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总量≤100mg/kg
可溶性铅≤90mg/kg
可溶性镉≤75mg/kg
可溶性铬≤60mg/kg
可溶性汞≤60mg/kg
b)腻子粉
VOC≤10g/L
游离甲醛≤50mg/kg
苯、甲苯、二甲苯乙苯总量≤100mg/kg
可溶性铅≤90mg/kg
可溶性镉≤75mg/kg
可溶性铬≤60mg/kg
可溶性汞≤60mg/kg
5.4.1.4与质量环境标志相关的各部门应进行分解,转化为本部门具体的工作目标。
办公室:使用文件有效率100%,全员参加质量环境培训;
质检技术科:确保有害物质小于规定限值;
供销科:按时交货率98%以上;
提供环保乳液;
生产科、车间:一次合格率95%以上;
包装材料再循环率95%以上;
白色及小批量(200Kg以下)带色乳胶漆洗罐水100%循环使用;
5.4.2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策划
5.4.2.1 为实现公司质量环境方针及目标,最高管理层应对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应用八项管理原则及PDCA质量环模式进行策划。
策划由办公室负责组织,管理者代表审核输出文件,总经理批准。
5.4.2.2 质量策划内容
a) 策划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的过程,识别过程,确定其输入、输出活动,并做出规定;
b) 总经理应识别过程所投入的资源,并提供此资源;
c) 对质量环境目标的实现定期评审,评审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某一过程和某一项活动中;
d) 根据评审结果,找出与现有质量环境目标的差距,不断改进,提高质量环境标志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
e) 策划结果应形成文件。
本公司质量环境标志手册(包括生产流程图及组织结构图)、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具体产品策划的质量计划等,均体现了策划的结果。
5.4.2.3 当公司方针、目标、组织机构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资源配置、市场情
况发生重大变化,需对现有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进行更改时,应重新进行质量策划。
实施更改策划时,应保持质量环境标志体系的完整性。
文件更改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4.2.4 质量策划文件的编制原则
a) 应参照质量环境标志手册的内容,符合方针、目标,并与产品实现的策划及其它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文件内容协调一致;
b) 已有的质量环境标志文件内容可被引用,并根据要求增加新内容。
5.4.2.5 质量环境标志策划文件由办公室编制,其审批和发放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4.3环境策划
5.4.3.1 环境因素
公司建立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与更新程序》,用来
a)识别环境因素
b)评价重要环境因素
c)及时更新环境因素信息
5.4.3.2环境管理方案
办公室组织各部门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并保持旨在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环境管理方案,其中包括:
a)规定公司各部门和层次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职责;
b)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当一个项目涉及到新的开发和新的修改的活动、产品时应对有关方案进行修订,以确保环境管理方案与该项目相适应,当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或生产工艺、条件变化时,方案应随时调整。
环境管理方案是环境管理的关键要素,是公司实现环境方针关键,是实现目标指标的专项活动。
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方案,并对方案评审。
本条款对应于GB/T9001中5.4 、GB/T24001中4.3.1、4.3.4及《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4.3.3。
5.5.1 职责和权限
5.5.1.1总要求
a)公司内部门设置及各部门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应予规定;
b)部门内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应予规定;
c)使全体员工了解自己的职责,主动为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改进做贡献,有效地开展质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各项活动;
d)其各部门、岗位、人员职责在“职能分配表”及本手册,推行文件及各作业文件中均已规定;
e)总经理对各部门的负责人授权任务,详见“岗位部门负责人任务书”;
5.5.1.2总经理
a)负责公司全面工作
b)任命管理者代表及认证负责人;
c)负责资源提供;
d) 负责管理评审;
e)负责公司重大质量、环境、标志不符合或质量、环境、标志事故的处置。
5.5.1.2.管理者代表、认证负责人
a)确保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环境、标志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
c)确保在整个公司内提高对顾客要求的意识;
d)相关方对产品的投诉得到有效处理;
e) 与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5.5.1.3办公室
a)负责文件和记录的控制;
b)负责日常及管理评审的事务性工作;
c)负责人力资源控制;
d) 负责组织公司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
e)负责法律法规识别;
f)负责管理体系内审的组织工作;
g)负责公司环境的监测及守法性评价;
h) 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纠正预防措施的控制;
i) 做好全公司及外部各种信息反馈及信息交流工作;
j)负责财务控制;
k) 负责标志与证书控制。
5.5.1.4质检技术科
a)负责产品策划及技术管理;
b) 负责与本部门有关的环境因素识别、环境运行控制及应急准备与响应;
c)负责按规定送检样品及不合格评审处置;
d) 负责检验和试验控制;
e) 负责产品一致性控制;
f) 负责产品设计开发。
5.5.1.5供销科
a)负责采购控制;
b) 负责库房搬运、储存和运输、发货;
c)负责合同评审及与供方、顾客沟通;
d) 负责顾客信息处理,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
5.5.1.6生产科
a)负责生产控制;
b) 负责废水、废气、固废和噪声达标控制及不符合的纠正预防措施实施。
5.5.2 内部沟通
a)公司应确保在不同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质量环境标志要求,质量环境目标及完成情况,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沟通,达到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实现全员参与;
b)公司通过会议、布告栏、信息沟通记录等形式实现沟通;
c)公司编制了《信息交流程序》。
5.5.3与外部相关方信息交流
办公室应定期组织与政府职能部门、周边村委会、顾客、供方、广告媒体联络,搜集相关信息并负责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文件形成和答复、签定“相关方环境影响协议书”等,详见《信息交流控制程序》和《相关方环境影响控制程序》。
本条款对应GB/T19001中5.5、GB/T24001中的4.4.1、4.4.3、《环境标志保障体系指南》4.1.1、4.1.5。
5.6.1管理评审策划
5.6.1.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可结合内审后的结果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
5.6.1.2 办公室于每次管理评审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审批。
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
b)评审目的;
c)评审范围及评审重点;
d)参加评审部门(人员);
e)评审依据;
f)评审内容。
5.6.1.3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
a)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b)发和重大质量、环境、标志事故或用户关于质量、环境、标志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c)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有变化时;
d)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f)质量、环境、标志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5.6.2 管理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a)审核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审核、产品质量审核等的结果;
b)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及与顾客沟通的结果环境问题分析报告等;
c)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测量和监控的结果;
d)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e)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f)可能影响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各种变化,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如法律法规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
g)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质量、环境方针和质量、环境目标、指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5.6.3 评审准备
5.6.3.1 预定评审前十天,办公室以书面形式向管理者代表汇报现阶段质量、环境、标志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交本次评审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5.6.3.2 办公室负责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评审资料的收集,准备必要的文件,评审资料由管理者代表确认。
5.6.4 管理评审会议
a)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b)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结论。
5.6.5 管理评审输出
5.6.5.1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措施:
a)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改进;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对现有产品符合要求的评价;
c)资源需求等。
5.6.5.2 会议结束后,由办公室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交总经理批准,并发至相应部门并监控执行。
本次管理评审的输出可以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
5.6.6 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办公室根据《改进控制程序》的规定,对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跟踪验证。
5.6.7 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5.6.8 管理评审产生的相关的记录应由办公室按《记录控制程序》保管,包括管理评审计划、评审前各部门准备的评审资料、评审会议记录及管理评审报告等。
5.6.9本条款对应于GB/T19001中5.6、GB/T24001中4.6及《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中4.1.7。
6.1资源提供
公司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以
a)实施、保持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b)达到顾客满意。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供方、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及财务资源等。
6.2 人力资源
本公司编制了《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对影响产品质量和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活动,选择并委派基于似的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人员担任。
6.3基础设施
6.3.1基础设施的确定
6.3.1.1根据产品特点,确定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水、电、照明等设施。
6.3.1.2 对于办公场所、水、电、照明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具体由办公室负责。
6.3.1.3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重大的办公设备由办公室负责管理。
6.3.1.4 对于生产设备由生产科负责根据生产需要确定相应的设备,建立“生产设备台帐”。
6.3.2设备的提供
各相关部门根据工作的需要,填写“设备购置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或其授权人批准,由供销科实施采购。
6.3.3设备的验收
6.3.3.1 对于采购回来的设备,办公设备由办公室负责组织初验,填写“设备购置验收记录”验收内容主要包括设备名称、规格、型号、零配件配置、合格证、使用说明保修卡等内容,验收合格后,由供销科联络设备供应厂商负责安装调试,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技术资料由办公室负责依据《文件控制程序》规定进行保存保护。
6.3.3.2 对于生产设备,由生产科负责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填写“设备验收单”,验收内容同6.3.3.1,必要时,由供销科负责联络设备供应商进行安装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相关的随附技术资料由生产科负责依据《文件控制程序》保存保护。
6.3.3.3 对于验证合格的设备,由相关部门负责登记于“设备管理台帐”,包括设备
的名称、规格/型号、购进日期、启用日期、编号等。
6.3.3.4 对于验证不合格的设备,由供销科与设备供应厂商协商解决。
6.3.4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
6.3.4.1对于电脑及打印机的领用由办公室负责根据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需要进行发放。
6.3.4.2领用部门对领用的电脑/打印机要按照相关的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6.3.4.3对于生产设备由生产科负责进行日常清洁维护,每天生产开机前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进行点检确认,包括螺丝松动情况、润滑情况、电源接触情况等,发现异常,执行6.3.5规定。
6.3.4.4设备的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或其他有关的操作指导书进行操作,严禁违章操作,损坏设备,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对于国家规定的危险工种应按照规定持证上岗作业,严禁无证上岗作业.
6.3.4.5于生产设备每年由生产科根据上年度的设备使用情况编制“生产设备检修计划”,经负责人确认,部门经理批准后由生产部组织实施。
6.3.4.6生产科根据批准的“生产设备检修计划”对生产设备组织年度检修,填写“设备维修维护记录”,检修过程中发现异常,由维修人员负责排除,并记录于“设备维修维护记录”中。
6.3.5设备的维修
对于设备出现故障,一般情况下,由各使用部门自行行排除,对于不能自行排除的,交由生产科负责进行处理、维修,维修完毕使用部门负责验收是否正常,并签署确认;
6.3.6设备的报废
对于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远高于购置价格时,由各使用部门填写“设备报废申请单”,办公设备经行政部核准,生产设备经生产科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报废,同时在“生产设备台帐”中注明,设备上标识“停用”。
6.4 工作环境
公司确定工作环境并予以管理以实现产品符合性。
6.4.1. 公司的工作环境主要包括:厂区环境、车间环境、存储环境。
由各部门
负责人在本部门及所属部门对相关要求进行落实。
各岗位人员应保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不受卫生环境条件的影响。
6.4.2 厂区环境
厂区环境卫生包括职工宿舍、厕所、食堂、院内各处所卫生。
公司分配了卫生区,对车间及厂区各卫生环境予以清洁和维护。
办公室每天负责车间环境的检查和监督,办公室实施定期检查,填写并保存“巡检记录”。
对废水、废气、固废及噪声控制执行各《运行控制程序》。
6.4.3车间环境
车间环境卫生包括车间厂房。
要求车间生产人员执行卫生生产,确保环境卫生及污染预防,职工职业安全。
要求环境整洁,门窗明亮,道路畅通,物品摆放整齐,随手可取。
对废水、废气、固废及噪声控制执行各《运行控制程序》。
6.4.4储存库环境
储存环境要求详见《库房管理制度》储存库环境卫生包括原材料库、成品库的卫生。
本条款对应于GB/T19001 中6、GB/T24001 中4.41、4.4.2及《环境标志产品保障措施指南》中4.1.2。
7.1.1对特定产品、项目和合同应进行质量策划。
策划的结果应以适于公司运作的方式形成文件,如质量计划。
7.1.2进行质量策划的时机
公司在生产开始阶段已做了周密策划,在下列情况下还应进行质量策划:
a) 引进、试制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或新材料,技术革新或技术改造;
b) 销售合同中顾客对产品有特定的要求;
7.1.3 质量策划的内容
a) 针对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确定的质量目标;
公司规定了5.4.1的质量目标。
b) 针对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所需建立的过程和子过程,应识别关键的过程和活动;对过程或涉及的活动规定途径,并对这些途径进行评审和形成文件;公司对乳胶漆和腻子粉的生产策划了流程图,并在7.5.2中识别了特殊过程和关键过程及其控制方法。
c) 识别并提供上述过程所需的资源配置、运作阶段的划分、人员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资源:公司配置了满足内墙涂料和腻子粉产品的一系列生产线;
过程:策划了工艺流程、作业指导书、过程检验、检查;
人员:在《各岗位人员职责和权限》及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中规定了与生产有关的人员职责。
d) 确定过程涉及的验证和确认活动及验收准则;对过程和产品的重要或关键特性,应安排监视和测量活动;
执行标准:GB/T9756 《合成树脂乳液内墙涂料》、JG/T298 《腻子粉》、GB18582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e) 确定为过程和产品的符合性提供证据的记录。
公司设置了车间生产、产品防护等多个与产品有关的记录。
7.1.4本公司质检技术科对公司产品的实现过程的策划同时策划了环境评价
及影响。
针对这些过程均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
7.1.5 质量计划
表述如何应用于具体的产品、项目和合同的文件为质量计划。
质量计划的编制原则为:
a) 质量计划的内容要根据质量策划的内容和结果来确定;
b) 应参照质量手册的有关内容,应符合质量方针、目标,并与质量体系文件中的内容协调一致;
c) 可引用已有的质量文件中的相关内容,并根据特殊要求编制新的内容;
d) 根据实际情况,可编写总体质量计划,也可只编写有关的单项计划
也可针对某一特定的活动。
e) 质量计划可以作为独立的文件,也可根据需要作为其它文件的一部分。
7.1.6 质量计划的编制、审批和发放
7.1.6.1 质量计划由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织编制,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程序》发放到使用和相关部门。
7.1.6.2 质量计划的封面写明项目名称及编号、编制、审核、批准、发布日期。
7.1.7质量计划的实施、监督和修改
7.1 .7.1 各部门在执行中应按照质量计划的规定要求进行控制,并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质检技术科。
7.1.7.2质检技术科负责监督各部门质量计划的实施,根据要求协调相应部门间的接口和资源配置,填写“质量策划实施情况检查表”以进行总体控制,并及时报告总经理。
7.1.7.3 质量计划的修改
当质量计划需要修改时,由修改部门填写“文件更改、换版控制单”,经总经理批准后进行修改,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
7.1.8质量计划完成后,计划有关文件由质检技术科负责存档。
本条款对应于GB/T19001 中7.1 及GB/T24001中4.4.6。
7.2.1 顾客要求的识别
供销科负责识别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期望,根据顾客规定的定货要求,如书面订单(传真等)、口头订单(电话、口头确认的记录等)、合同草案等填写在“产品要求评审表等有关记录中,包括:
a) 顾客明示的产品、环境要求,包括产品质量要求及涉及可用性、交付、支持服务(如运输、保修、培训等)、价格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b) 顾客没有明确要求,但预期或规定的用途所必要的产品要求。
这是一类习惯上隐含的潜在要求,公司为满足顾客要求应作出承诺;
c) 顾客没有规定,但国家强制性标准及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7.2.2对产品要求的评审
7.2.2.1供销科应对已识别的顾客要求及本公司确定的附加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对合同的产品要求评审,评审应在合同签订之前进行。
7.2.2.2 评审内容
a) 产品要求(包括顾客的要求和公司自行确定的附加要求)得到规定;
b) 顾客没有以文件形式提供要求时(如口头订单),顾客要求在接受前得到确认;
c) 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定单要求(如报价单)已予以解决;
d)公司有能力(质量特性、验证能力、生产能力、供货方式、日期)满足规定的要求。
7.2.2.3 合同分类:
a)常规合同:除b外的合同
b)特殊合同:新产品、新客户批量定货或对质量有特殊要求的合同。
7.2.2.4评审实施
对于有现货的常规合同,由销售员填写“出库单”,办理出库手续,仓管员确认无误时即可视为完成产品要求的评审;
a)对于口头定单(如电话、传真等),销售员填写“定单确认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