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07年广东)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 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命任务的完成;中国历史新纪元。 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 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的道路: 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 政治: 人民民主;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 经济: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 文化: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基 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 路作解释。 ⑬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 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1949-1976)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本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教材 梳理归纳
民族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两个 基本 制度
三大制度是如何建立的?(落实预习、核对答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三个时间 一届政协 一部临宪 一个职能
1949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 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 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 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 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 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经济:二牛一人耦犁和一牛挽犁。 井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冶铁工具;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 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1、政治: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简单协作;井田制。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21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上: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控。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 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本专题涵盖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分期界标:“五四”运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4、中国近代化的沉浮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一、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1.开始向西方学习;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五、知识点整理(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通史复习秦汉史
• 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 .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 到全国 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 A.①②③④ B.①② . . ③ • C.②③④ D.①② . . ④
二、 秦汉时期的的政治 1、 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条件:生产力发展,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条件:生产力发展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秦国强大; 秦国强大;嬴政才能
经过: 统越族;击匈奴; 经过:灭六国 ;统越族;击匈奴;修长城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秦代
律 监 督 、 图 籍 、
皇帝
令 政 军
三公 御史 九卿 大夫
丞 相
务
太 尉
事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 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 中朝 -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执行 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组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个人专制独裁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 --指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经、军等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2
“凡江准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 多居其间。”
—— 杜 牧 《 上 李 太 尉 论 江 赋 书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2.唐朝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离;商业活动 受到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 易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 展。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 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深度探究】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隋、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两税法。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役
粟二 石
帛三匹、 絮二斤、 丝一斤
兵役、杂役、杂徭等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庸
粟二 石
绢二丈,绵三两
岁役二旬;纳绢代役, 日三尺。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
(1)背景:
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
既不会“飞”,也不是“钱”。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三)商业
3.市的发展 ①发展:唐代的“草市”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 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②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区域设立市;
市与坊严格分离; 官府设立市令或者市长,对市场交易 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卷86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2015·山东)“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 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 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 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两对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反侵略(反 帝)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反封建
——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民主革命)
两个时期:
1919五四运动
1840
约80年
1949 约30年
同: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重点深化一:四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 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 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复习
(1840—1900)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经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思
想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通史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点:主张实行郡县制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分子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初 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 步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 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 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化发展,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 术也。臵诸侯不便。” 局,为历朝所沿用。 ——《史记· 秦始皇本纪》 ⑵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 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 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C
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 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 者,若无功,上所不臵而侯者,天下 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工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的创立与巩固 ①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 权至上、三公九卿、郡县制),成为 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 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休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 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 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 铁)、陶瓷(秦陶俑)、丝织(汉丝绸 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 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兴盛。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01—1919)
• 2、辛亥革命的经过:
• 时间:1911.10.10—1912.3
• 重大事件:
• • • • • • • • • (1)武昌起义; (2)成立代议制的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主要在南方);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原则、性质、意义) (6)袁世凯窃取权力。 (7)1912年2月,清帝退位;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
抗争与探索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辛亥革命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男子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 物质生活 2、清末民初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婚 礼和丧礼;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
•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4、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
• ①改组国民党政党政治: • 1913年,以宋教仁为收的革命党人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力图以议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 ②二次革命: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反对袁世凯专 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 • ③护国运动: • 1915年针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号召维护共和制度,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 月取消帝制。 • ④护法运动: •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 中山举起“护法”旗帜,领导护法运动。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总理衙门) 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 家统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 并迫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 “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公元前8公元前后东西方文明
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
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
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 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
(1)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2)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农具等生产资料;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3)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③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2)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制定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
系上。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 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 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罗马法被尊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主要原因是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 ③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 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思想 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 文化 早期人文思想家,强调人的价值和 度”、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
意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 值的阐述;亚里士多德 人文精神的起源。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一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二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一、先秦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2.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
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
三、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四、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五、明清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
3.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出现,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应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
1.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模块一 模块通史复习
①农业:汉代犁壁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牛
经
济 上
耕得到推广;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
洲,获“丝国”称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秦统一了货币,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①思想:秦朝:“书同文字”并加强思想控制。汉初:
文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时:以“大一统”“天人感
和亚里士多德进 一步发展了人文 主义思想
的文化运动 以发展
建
经 ②手工业:焦炭冶铁流行,棉纺织业发展,青花瓷、
济 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
上 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商业:商人群体形成,“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①思想:活跃的儒家思想,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文
②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化 ③艺术: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祯的《农书》
上 ③文学: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④艺术:绘画、戏曲成就突出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 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
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
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
政 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
治 善
上 ②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 结合起来
①农业:曲辕犁的发明、筒车的出现、均田制的一度
经 盛行,农业经济繁荣
济 ②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上 ③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 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1.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改革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平反和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修订宪法规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二十多年努力 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 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完善政治协 商制度(16字)。 (4)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和扩大基层民主。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6)、原因: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高 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
(7)、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 企业改革。
2、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 外开放。
(2)、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本质的区别: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一、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耒耜锄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官营。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的含义。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
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出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
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
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
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
战国绘画成熟。
3、科技:司南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世纪-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罗马法的起源。
1、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
2、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法成文法的诞生。
3、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8-前6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索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①政治:血缘维系政治;尚未高度集权;等级制度严格;神权王权结合。
②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
农业:生产工具有提高,奴隶集体劳动,井田制土地国有,实行贡赋制度。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青铜时代。
(2)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①中国相对统一——希腊城邦制度,国家分裂;②中国相对集权专制——希腊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③中国宗法血缘维系政治——希腊行政选取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拓展: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
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
秦统一后,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地域这一视角。
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家”各有特点:西周松散联盟、血缘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
同一时期希腊国家的特点:城邦,行政选区。
(3)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大变革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③思想文化:百家争鸣(4)对比这一时期东西放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①同:背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物——先哲辈出思想——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影响——思想解放,文化源头②异: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政治——专制趋势——民主政治影响——专制护符——民主源头二、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上)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秦汉(前3世纪-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东汉水排。
瓷器成熟,出现白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
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
丝路开通。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代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
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为小篆,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
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于战国传承明显。
汉赋。
3、科技: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1、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
2、科技:火药出现。
世界历史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政治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
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自然法:罗马法成熟。
2、阶段特征:(1)秦汉时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文化:儒学成为正统,基本治国理念形成;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2)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三、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下)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隋唐(6世纪晚期-10世纪初期)宋元(10世纪中期-13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元(地方):行省制文化1、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2、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有二程、朱熹。
2、文艺:宋词;两宋宫廷画活跃;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散曲。
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世界历史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无2、阶段特征(1)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经济:封建经济繁荣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
思想文化:繁荣(2)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大融合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儒学理学化。
四、14-19世纪初的世界 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世界历史14-16世纪的欧洲17-19世纪的欧洲经济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无1、《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文化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比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涵义。
2、科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阶段特征(1)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封建制度逐趋衰落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阻碍社会进步。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文化:儒学极端化;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14-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3)17-18世纪的欧洲——近代化真正起步 经济:工业革命,工业化起步;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民主化起步。
思想:启蒙运动,思想逐步理性化。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认知观逐步科学化。
(4)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对比同:背景:资本主义萌芽。
主张:反对专制,求民主。
影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异:影响:有一定影响——思想解放。
性质: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资产阶级性质。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受阻——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世界被发现) 新航路开辟(人被发现)五、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经济1、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耕”分离;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政治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文化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2、洪仁玕《资政新篇》。
世界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经济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