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历史一轮通史复习: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07年广东)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 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 命任务的完成;中国历史新纪元。 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 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 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化开辟了的道路: 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 政治: 人民民主;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 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 经济: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 文化: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奠基 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 路作解释。 ⑬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 近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与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实现社会的转型。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 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十二单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 (1949-1976)
新 中 国 的 政 治 建 构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本制度: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阅读教材 梳理归纳
民族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
两个 基本 制度
三大制度是如何建立的?(落实预习、核对答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三个时间 一届政协 一部临宪 一个职能
1949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 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 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 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 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 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 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 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 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通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 220年) 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经济:二牛一人耦犁和一牛挽犁。 井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推动了农业发展。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冶铁工具;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丝绸之路”(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文化: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 学, 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1、政治: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 简单协作;井田制。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3、文化: 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 前221年)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上: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军事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 控。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行政军政、财政, 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 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高中历史2025届高考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整理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1.经济上:①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②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2.政治上: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家国一体”)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3.文化上:①“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②人文意识增强③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④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⑤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二、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上:①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②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③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⑤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⑥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③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君权威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3.思想上: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4.阶级上:①“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②新兴地主阶级崛起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③民族交流与融合三、秦朝(前221年—前207年)1.经济上: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④修筑驰道,交通便利2.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3.思想上:①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③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意识逐渐形成④统一文字4.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②民族交流与融合四、(西汉建立—汉景帝时期)1.经济上:①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②土地兼并严重2.政治上:①汉承秦制,逐渐稳定②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3.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五、汉武帝时期(前156年一前87年)1.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④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2.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②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3.思想上: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4.民族关系:①民族交流与融合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特征里好多专业名词看不懂、不理解?没关系,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供大家背诵!快点击下方《高考历史通史复习》六、东汉(公元25年—220年)1.经济上: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②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3.文化上: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七、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1.经济上:①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②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③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2.政治上:①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②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④专制主义不断强化⑤社会矛盾尖锐3.文化上:①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②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③玄学产生④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②华夏认同观念增强八、隋唐(581年—907年)1.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③商品经济发展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⑤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2.政治上: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策开明③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3.文化上:①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②三教并立、三教合一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4.民族关系:①开明的民族政策②民族交流与融合③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5.军事上: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九、宋元(960年-1368年)【1】进步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②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③国家由分裂到统一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繁荣②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⑤对外贸易繁荣⑥经济重心南移3.阶级上:市民阶级壮大4.文化上①宋明理学的影响②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③指南针的运用④重文轻武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②民族交流与融合6.社会生活:①市民阶层壮大②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③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②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③社会矛盾尖锐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②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3.文化上:①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②功利思想盛行③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④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十、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1】进步现象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经济上:①农耕经济发达②高产作物的引进③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⑤税制度改革⑥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外交上:①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②推行闭关和海禁政策,对外关系逐渐走向封闭4.文化上:①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呈现出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特征③西学东渐出现5.民族关系:①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②民族交流与融合【2】落后现象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2.经济上:①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②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3.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部分 步骤一 通史复习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一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通史概览·一目了然——时序贯通构建时空观念【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时空定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考点整合·一一突破——知识纵横把握通史体系[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一、夏、商、西周时期1.政治(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以石器为主。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1)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也有一些是刻在器物上的铭文。

(2)夏商产生了宫廷舞蹈,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动荡与变革: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灭六国。

2.经济(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包括国家、地主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直到鸦片战争后才逐步瓦解。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本专题涵盖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分期界标:“五四”运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4、中国近代化的沉浮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一、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1.开始向西方学习;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五、知识点整理(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通史复习秦汉史

通史复习秦汉史

• 8.《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 .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 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 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 到全国 ④郡制和县制都起源于秦国 • A.①②③④ B.①② . . ③ • C.②③④ D.①② . . ④
二、 秦汉时期的的政治 1、 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
条件:生产力发展,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条件:生产力发展 各族人民联系加强 ;人心所向;
秦国强大; 秦国强大;嬴政才能
经过: 统越族;击匈奴; 经过:灭六国 ;统越族;击匈奴;修长城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 意义:结束分裂;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秦代
律 监 督 、 图 籍 、
皇帝
令 政 军
三公 御史 九卿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二、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汉时期的政治:
4)、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央: 中央:沿用皇帝制度和 三公九卿制度 建立 中朝 -决策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执行 机构 三公九卿(外朝)-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设尚书台(光武帝时)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组成: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皇帝个人专制独裁 专制主义--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具 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 --指中央和地方关系 中央集权--指中央和地方关系,地方政府在政、经、军等方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 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政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五-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整合——隋唐时期---2

“凡江准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 多居其间。”
—— 杜 牧 《 上 李 太 尉 论 江 赋 书 》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唐)杜荀鹤
二、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
2.唐朝城市发展的特征: (1)市坊分离;商业活动 受到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 官府直接管理;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 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 易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 展。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 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深度探究】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隋、唐前期: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两税法。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粟二 石
帛三匹、 絮二斤、 丝一斤
兵役、杂役、杂徭等
租(土 地税)
调(户税)

粟二 石
绢二丈,绵三两
岁役二旬;纳绢代役, 日三尺。
一、隋唐赋役制度的变革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两税法:
天宝十四载,户部上天下户数八百九十余万。安史之乱
(1)背景:
后六年统计,天下户一百九十余万,较乱前减少七百余万,
既不会“飞”,也不是“钱”。
一、高度发达的隋唐经济 (三)商业
3.市的发展 ①发展:唐代的“草市”逐渐演变成为相对集 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②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区域设立市;
市与坊严格分离; 官府设立市令或者市长,对市场交易 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京夜市,宜令禁断。” ——《唐会要》卷86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840—1900)
(2)建设性:另一方面,列强在侵华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生产 方式和思想,给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 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015·山东)“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 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 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 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 强调的是 (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两对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
反侵略(反 帝)
——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民族革命)
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
反封建
——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民主革命)
两个时期:
1919五四运动
1840
约80年
1949 约30年
同: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 发展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重点深化一:四次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 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 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 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请回答: •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表述:不完全正确。 理由: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史复习
(1840—1900)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二轮复习之中国近现代史

①民族资本主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
对 思想(早期维 帝 新—康梁) 国 ②资产阶级革命 主 思想(三民主义)义 ③新文化运动 抱 (民主与科学) 有 ④“实业救国” 幻 ⑤社会生活:西 想 方化程度加深, 对传统抨击猛烈
总况: 两半程度大大加深至形成;两大矛盾汇流;近代化推进
同时期的西方: 二工后,垄断组织出现,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经 ②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济 ③社会生活的政治色彩强烈,生活必需品
主要按计划供应
①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思想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科技成就:“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至今)
总况: 从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到中国人民推翻美支持的蒋介石集团
同时期的西方: 从反法西斯战争到雅尔塔体制

1、抗战时期:
济 2、国统区:经济崩溃


日占区:殖民掠夺,以战养 背景: 战
1、抗战(持久
战)
国统区:遭破坏,战时经济; 美在华势力强大 民族工业内迁(影响)
中共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建 官僚资本膨胀 设(减租减息运动) 2、内战时期: 解放区:土改(反封建, “耕者有其田”
反帝反封建 文明转型
走向近代化 融入世界
关于近代史复习的分期: 一、19世纪40至70年代:外敌入侵、近代化起步 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化、近代化推进 三、1919至1927:救国道路的新探索 四、1927至1936:由两党对抗转向抵御外侮 五、1937至1949:中国人民的浴血新生

通史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通史复习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观点:主张实行郡县制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分子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初 弟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 步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 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 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 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 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 化发展,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本格 术也。臵诸侯不便。” 局,为历朝所沿用。 ——《史记· 秦始皇本纪》 ⑵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中国历史的 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1.(08江苏单科)“齐人”、“鲁人”、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 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 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C
2.(08海南单科)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 歃血为盟,特别召令:“非刘氏而王 者,若无功,上所不臵而侯者,天下 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工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的创立与巩固 ①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 权至上、三公九卿、郡县制),成为 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 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知识梳理——秦汉文明
经济上: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休养生息、 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 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 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 铁)、陶瓷(秦陶俑)、丝织(汉丝绸 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 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兴盛。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01—191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01—1919)

• 2、辛亥革命的经过:
• 时间:1911.10.10—1912.3
• 重大事件:
• • • • • • • • • (1)武昌起义; (2)成立代议制的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3)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主要在南方); (4)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5)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原则、性质、意义) (6)袁世凯窃取权力。 (7)1912年2月,清帝退位; (8)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抗争与探索
(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二)辛亥革命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成为男子标准服装; 20世纪20年代后,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 物质生活 2、清末民初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婚 礼和丧礼;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 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
•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4、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反对独裁专制的斗争
• ①改组国民党政党政治: • 1913年,以宋教仁为收的革命党人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力图以议会政治来限制袁世凯的专制统治。 • ②二次革命: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反对袁世凯专 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装斗争。 • ③护国运动: • 1915年针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号召维护共和制度,护国运动爆发,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 月取消帝制。 • ④护法运动: • 1917年,北洋政府段祺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孙 中山举起“护法”旗帜,领导护法运动。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过渡时期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2)
3.含义: 含义: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料公有制过渡 4.实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社会 实质和方向: 5.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6.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领导阶级: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情况: (1)情况: 对农业、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低级国家资本主义→ 意义: (2)意义: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 20世纪中 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20世纪中 国历史上深刻社会变革
政治: [知识整合] 知识整合] 一、 政治: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课、第2课; 第八单元第3 第八单元第3课;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 选修四第五单元第4课、第5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1)新政协会议和《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和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2.全国大陆的解放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 刘伯承、邓小平率军解放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 做了大量工作
[重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分析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

2、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 ①政治: 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C.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斗争不断:如戊戌变法、义和团 运动和辛亥革命。 ②经济: A.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 上中国的政治舞台。 ③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兴起维新思潮、实业救国 思潮和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断发、不缠足运动、电影、见面礼
1、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
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 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 总理衙门) 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 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 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 ③思想: 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 夷”----“中体西用”) 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 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
4、 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①政治上: A.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政府实现名义上的国 家统一----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数次反革命围剿 并迫使红军长征----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由“不抵抗” 到 “攘外必先安内”,再到联共抗日 B.中共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和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开创工农武装据道路(南方革命根据地)----制定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C.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D.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日益转向民族矛盾。 ②经济上: A.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 B.官僚资本开始形成 ③思想上: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公元前8公元前后东西方文明

公元前8公元前后东西方文明

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
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
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2)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 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
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
(1)概念: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2)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农具等生产资料;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3)基本特点: ①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③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2)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制定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
系上。不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帝国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 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是从限制贵族特权这个角度来说 的,并非真正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罗马法被尊为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主要原因是蕴涵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的法律观念。 ③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表现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 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思想 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 文化 早期人文思想家,强调人的价值和 度”、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
意义,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 值的阐述;亚里士多德 人文精神的起源。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通史复习:中国近代史(1919—19149)


列强侵华——屈辱史
多国
日,美

抗争与探索
(一)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国民革命(1924-1927) (三)土地革命(1927-1937) (四)抗日战争(1937-1945)
(五)解放战争(1946-1949)
一 政治
中共是怎样由幼稚走 (1)南昌起义 向成熟的?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Leabharlann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理论,社会主义工业化 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 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和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轻 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
三 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项目 社会习俗
变迁 ________;饮食中西结合;婚姻仪 式进一步变革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民国 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1920年北京至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 ________》《新华日 报》等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报刊展开斗争,为 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9
1927
1936
1945
1949 1952 1956

抗争与探索
(七)新三民主义
(八)毛泽东思想
(七)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民族 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 对外明确反帝,对内民 独立 一律平等 族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 抽象的民权到普遍平等的 少数人所得而私。凡真正反 民权,资产阶级专政到各 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 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共两党的关系,20年代是“党中有党”(中 共党团员加入国民党);30年代是“国中有国” (中华民国之内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40年代是 “一国两制”(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央政府,国民 党承认中共边区的合法存在)。数十年间,两党分别 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进行政治试验。两种政治体制并 存竞争。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最新通史复习: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人教版]

一、先秦时期1.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

2.经济:小农经济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近本的经济形态。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其基本特点之一。

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

3.思想文化: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基础。

二、秦汉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

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专制主义集权制度,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2.经济: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加强。

3.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此不复存在。

三、隋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2.经济:曲辕犁、筒车的出现,我国犁耕技术完善,水利事业发展,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3.文化:科技发展,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楷书、草书流行,唐诗更是流芳百世。

四、宋元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消除藩镇割据;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2.经济: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市”“坊”界限被打破;纸币出现;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景德镇成为瓷都。

3.思想文化:理学产生;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高峰,活字印刷术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五、明清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和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

3.思想文化: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开始出现,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传统科学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一大批总结性科技著作;以《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反应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事实;京剧诞生并发展。

1.古希腊文明:从公元前8世纪起,伴随着奴隶制城邦的形成和发展,希腊工商业发展起来,推动了以雅典城邦为典型的民主政治的兴起,并走向繁荣;同时,古希腊的文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人文主义思想对近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模块一 模块通史复习

模块一  模块通史复习

①农业:汉代犁壁的发明和二牛一人犁耕法,使牛

济 上
耕得到推广;漕渠、白渠、坎儿井和王景治理黄河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②手工业: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
洲,获“丝国”称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秦统一了货币,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①思想:秦朝:“书同文字”并加强思想控制。汉初:
文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武帝时:以“大一统”“天人感
和亚里士多德进 一步发展了人文 主义思想
的文化运动 以发展

经 ②手工业:焦炭冶铁流行,棉纺织业发展,青花瓷、
济 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
上 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③商业:商人群体形成,“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①思想:活跃的儒家思想,反封建的民主色彩 文
②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化 ③艺术:书法、绘画艺术出现平民化、世俗化倾向,
祯的《农书》
上 ③文学: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④艺术:绘画、戏曲成就突出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 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
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
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
政 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完
治 善
上 ②选官制度:采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 结合起来
①农业:曲辕犁的发明、筒车的出现、均田制的一度
经 盛行,农业经济繁荣
济 ②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上 ③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 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中国现代史通史复习1978至今

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 1.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一)政治改革
(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 (2)为刘少奇平反和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3)1982年修订宪法规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二十多年努力 下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 治建设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完善政治协 商制度(16字)。 (4)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5)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和扩大基层民主。
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②“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5、地位:是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6、台湾统一问题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1) .同根同源、共同愿望;(2).两岸停火、倡议三通 (3).汪辜会谈、积极推动;(4).和平统一、八项方针
(5).经济文化联系日益紧密
不利因素:
(6)、原因: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高 度统一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严重地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
(7)、内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 企业改革。
2、改革开放: (1)、含义:改革主要包含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分农村和城市;开放主要是对 外开放。
(2)、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本质的区别: 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 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旧中国的“开放”是建立 在不平等的基础上的,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 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复习知识结构表解及阶段特征一、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世界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世纪-前3世纪)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耒耜锄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官营。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

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的含义。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战国铁农具推广。

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出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

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建立。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春秋时期各国变法(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

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1、思想:百家争鸣。

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化:《诗经》、《离骚》。

战国绘画成熟。

3、科技:司南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世纪-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罗马法的起源。

1、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

2、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法成文法的诞生。

3、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8-前6世纪奴隶制城邦国家形成)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索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2、阶段特征(1)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①政治:血缘维系政治;尚未高度集权;等级制度严格;神权王权结合。

②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

农业:生产工具有提高,奴隶集体劳动,井田制土地国有,实行贡赋制度。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青铜时代。

(2)对比希腊国家起源时期的不同①中国相对统一——希腊城邦制度,国家分裂;②中国相对集权专制——希腊平民与贵族斗争,逐步走向民主;③中国宗法血缘维系政治——希腊行政选取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拓展: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

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

秦统一后,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我国古代“国家”这一概念来源于地域这一视角。

从这一视角来看,西周的“天下”和秦朝的“国家”各有特点:西周松散联盟、血缘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有效控制。

同一时期希腊国家的特点:城邦,行政选区。

(3)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社会大变革①经济: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政治:分封制瓦解,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③思想文化:百家争鸣(4)对比这一时期东西放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西方人文精神起源)①同:背景——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人物——先哲辈出思想——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影响——思想解放,文化源头②异:经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政治——专制趋势——民主政治影响——专制护符——民主源头二、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上)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秦汉(前3世纪-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6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东汉水排。

瓷器成熟,出现白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

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

丝路开通。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初郡国并行。

3、汉代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

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2、文艺:秦统一文字为小篆,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

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于战国传承明显。

汉赋。

3、科技: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1、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

2、科技:火药出现。

世界历史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政治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①公元前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

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自然法:罗马法成熟。

2、阶段特征:(1)秦汉时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初步发展。

文化:儒学成为正统,基本治国理念形成;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2)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三、公元前3世纪-公元13世纪的世界(下)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隋唐(6世纪晚期-10世纪初期)宋元(10世纪中期-13世纪晚期)经济1、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出现柜坊和飞钱;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手工业: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政治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元(地方):行省制文化1、文艺: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绘画产生许多杰出画家和优秀作品;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2、雕版印刷、火药用于军事。

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有二程、朱熹。

2、文艺:宋词;两宋宫廷画活跃;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散曲。

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世界历史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无2、阶段特征(1)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经济:封建经济繁荣政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对外开放。

思想文化:繁荣(2)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又一高峰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中央集权强化;民族大融合文化:高度繁荣;世界领先;儒学理学化。

四、14-19世纪初的世界 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经济1、手工业:景德镇成为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政治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 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2、文艺:明清小说;明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

世界历史14-16世纪的欧洲17-19世纪的欧洲经济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1、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无1、《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文化1、“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比特拉克的主要作品;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涵义。

2、科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阶段特征(1)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封建制度逐趋衰落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阻碍社会进步。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文化:儒学极端化;反封建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2)14-16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3)17-18世纪的欧洲——近代化真正起步 经济:工业革命,工业化起步;世界市场扩大,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

政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民主化起步。

思想:启蒙运动,思想逐步理性化。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认知观逐步科学化。

(4)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与同时期西方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对比同:背景:资本主义萌芽。

主张:反对专制,求民主。

影响: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异:影响:有一定影响——思想解放。

性质: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和发展——资产阶级性质。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受阻——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资本主义萌(世界被发现) 新航路开辟(人被发现)五、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的世界1、结构表解中国历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经济1、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织”“耕”分离;近代工业出现——外商企业)。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政治1、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文化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

2、洪仁玕《资政新篇》。

世界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19世纪初-19世纪60、70年代)经济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