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与对策
当前,我国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存在着一些职业认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及培养质量。

开展对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明确职业认同的概念。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从事的职业角色的主体性认同程度,即个体对自己是教师的角色的认同程度。

民族院校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职业发展意识薄弱。

许多民族院校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认知较为模糊,缺乏对职业未来的规划和展望,甚至对教师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不够了解。

这种情况下,教师职业认同将受到影响。

第二,教师职业身份认同不够强烈。

一些民族院校师范生对自己是教师的身份没有足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不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并且在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挑战时,往往无法坚守职业信念。

职业责任感不强。

在实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民族院校师范生没有充分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和义务,工作态度不端正、敬业精神不足。

这导致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不高。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教育。

民族院校应将教师职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并针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专门的培训,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提升教师职业形象和地位。

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应加大对教师的宣传力度,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和地位,增强教师的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

加强实习和教学实践环节。

民族院校应加强实习和教学实践的培训,提高师范生在实践中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民族院校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教师职业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