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多义词“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多义词“内涵”
发布时间:2021-04-12T10:18:26.187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4月下作者:肖雅思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义词“内涵”的义项由三个增加到五个。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观世界的变化,二是人们主观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看这五个义项之间是一个由原型义项为中心的散射范畴。
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将“内涵”的诸义项联系起来。
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肖雅思 15008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义词“内涵”的义项由三个增加到五个。
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客观世界的变化,二是人们主观思想观念的变化。
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看这五个义项之间是一个由原型义项为中心的散射范畴。
认知机制隐喻和转喻将“内涵”的诸义项联系起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多义词;认知机制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语言社会性,其中词义变化便是语言社会性在词汇层面的突出表现。
多义词与一词多义现象是相通的,指的是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且各义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现代汉语中词语“内涵”往往作为名词使用,比如“你真的是一个有内涵的人!”但近几年,“内涵”一词出现了一些新的词义,比如“内涵段子”、“他又在内涵我了”。
这两个词义与“内涵”的“旧词义”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称其为多义词。
为了清晰明确的了解多义词“内涵”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该现象存在的原因。
本文将以BCC语料库以及网页搜索得到的语料为基础,讨论“内涵”的一词多义现象,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一、多义词“内涵”的义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内涵”共有三个义项,一是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二是(语言或者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三是指内在的涵养。
其中“内涵”的本义为内在的涵养。
其本义与“内”和“涵”的本义密切相关。
“内”的本义为入,即从外面进入里面。
(1)“内,入也。
自外而入也。
”(许慎《说文解字》)
(2)“欲止不内”(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由本义引申出“内”作为名词,与“外”相对,意为里面。
比如:
(3)“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涵”的本义为水泽众多。
(4)“涵,水泽多也。
”(许慎《说文解字》)
由本义引申为沉浸、浸润义,在引申为包含、包容义。
(5)“涵泳乎其中。
”(左思《吴都赋》)
因此我们猜测“内涵”最初释义可能是“里面的水泽众多”,当其用来指一个人的时候,那就是内在的涵养。
(6)“君质而和,内涵至刚。
”(叶適《祭林叔和文》)
(7)“在苦难中长大的梁生宝是个内涵很深厚的人,这小伙的才能和德性是轻易不外露的。
”(柳青《创业史》)
近现代以来,“内涵”在其本义“内在的涵养”的基础上引申出(语言或作品)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在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8)“虽然是写的小小植物,但它有着较深的内涵?。
”(王小波《东宫·西宫》)
(9)“生活体验脱不出体验生活的基本内涵?。
”(陈忠实《白鹿原》)
(10)“兰州国际港务区“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着力提升内涵、拓展外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日报》)
以上例句中“内涵”的词义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无一例外作为名词出现,其感情色彩为中性。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了“内涵”新用法。
比如:
(11)“魔力鸟又在内涵干爹了。
”(微博)
(12)“拿半个世纪前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比,你是在内涵是在秀啊!”(微博)
(13)“看懂后被内涵到的转!”(微博)
(14)“你这话听起来怎么这么像是在内涵我呢?”(微博)
(15)“内涵段子”、“内涵笑话”、“内涵图片”(百度)
可见例句(11)-例句(14)中“内涵”被用作动词,而例(15)的短语中的“内涵”依旧是作为名词,但意义却与其本义有着较大的差别。
“内涵”的新词义可归为两个义项,一为动词,指用难以琢磨的内容来评价别人或者是用较为隐晦的方式暗讽他人,往往带有贬义色彩;二为名词,往往指高深难懂,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字或图片,既可以作为中性词也可以作为贬义词。
可见,“内涵”的这两个新用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表示难懂的内容,即人们在理解这个“内涵”或者感知到“内涵”时是需要一定程度上逻辑推导。
而“内涵”在词典中有一义项为在逻辑学上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们在明白这一“内涵”时是需要将这些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归纳的,这就意味着这一“内涵”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推导,且概念具有抽象性,因而会较为难懂。
因此我们认为“内涵”的新义项是从“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这一义项发展而来。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内涵”一词多义的产生过程为:由本义内在的涵养引申为(语言或作品)所说的内容和在逻辑学上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再由第二个引申义引申为两个“新用法”,即用难以理解或难以发现的内容去评价他人和高深难懂的文字或图片。
二、多义词“内涵”产生的认知动因
词义演变与一词多义是每个自然语言都存在的自然现象,词义演变与一词多义的区别就在于词义发生变化后,之前的词义是否依旧存在。
张绍全(2010)一文概括了词义演变的方式、动因和机制。
他认为词义演变的方式包括词义的扩大和缩小、词义的升降、词义转移以
及词汇化和语法化。
我们认为词义演变的方式与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方式是一致的。
本文的研究对象“内涵”这一词的多个义项的产生方式就是词义的扩大和词义的降格。
所谓词义的扩大指的是从原先表达外延较狭窄的概念扩大到外延较宽的概念[3], 其结果是新义大于旧义, 旧义包含在新义之中[3]。
就像“内涵”的本义为一个人的内在涵养,现在其基本义为逻辑学上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后生成的引申义将本义含括在内。
而所谓词义的降格指的是最初表示中性义或褒义的词转为表示贬义词汇。
显然“内涵”一词的最新用法便是词义降格的表现。
此前表示中性意义的“内涵”新增了表示贬义的义项。
张绍全(2010)认为词义演变具有三大动因,分别是客观世界的变化、人们主观上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语言各要素本身的变化。
我们认为这样的变化动因同样适用于一词多义现象。
第一,客观世界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简短的文字以及图片更受人们的欢迎。
而尽管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内容依然十分丰富,因此就产生了具有丰富内容的简短型文字和图片。
这一事物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形式上有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它的产生需要一个新的词语来表示,但是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无限创造新词来表示新事物是不太可能的,因此需要使用旧词来表示。
于是,“内涵段子”、“内涵笑话”便出现了,其中“内涵”表示此类段子或者笑话的特点是内容较为丰富,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含义。
第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就比较喜爱含蓄美,喜爱“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但是受到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人们思想中开放观念的增强,人们对于含蓄美的喜爱也有所下降。
现如今,爽直性格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追捧。
因此当一个人用难以琢磨或者说较为抽象的文字来评价别人时,可能会使别人曲解本来的意思,认为这个人在阴阳怪气的评价他。
所以“内涵”的新增的两个义项的感情色彩都偏向贬义。
其实,在这一思想观念的变化还有许多新词产生,比如阴阳人,是指阴阳怪气的说话的人。
在此我们不做过多论述。
三、多义词“内涵”产生的内在认知机制
不少学者对为什么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这一问题更为关注。
此前,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不变性,但是语言符号又具有任意性,符号的施指与受指之间的关系不是必要的,符合逻辑的关系,因此这样的变化是难以避免的。
他说语言富含的手段是无穷无尽的;没有缘由不允许给一件事物创造另一个名称;也没有缘由不允许一个符号附上新的含义。
[1]不过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解释力度最强的且大家所广为接受的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转喻、隐喻和意象图式等机制。
在李福印的《认知语言学概论》中就有一个章节是专门谈一词多义现象,文章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框架语义理论以及概念合成理论来研究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规律。
文章在探讨范畴理论对一次多义的解释时提到词义之间的联系是通过隐喻、转喻和意象图式等任认知机制联系起来的。
此外,还提出“通过隐喻和转喻思维来扩展词义是人的普遍认知能力。
”因此我们将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解释“内涵”的词义扩展。
隐喻是指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2],并且隐喻以相似性原则为基础。
上文谈到“内涵”的最初意义可能为“里面的水泽众多”,我们将“里面水泽众多”视为具体的概念域也就是源域,而“内在的涵养”作为抽象的概念域也就是目标域。
在汉语中“水”、“海”经常跟人的内心联系在一起,比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形容一个人心胸广阔,这其中就包括了人们把宰相的肚子看作能够容纳船的地方也就是海或者湖。
此外,“内涵”的目标域和源域都有一个相似点就是“不可预测性”。
因此我们认为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内涵”从具体的一个概念“里面水泽众多”来认知一个抽象且无形的概念“内在的涵养”。
同理可知,“内涵”的基本义“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是通过隐喻机制,从源域“内在的涵养”转向而来。
这是因为一这两个概念都有着一个相似点,就是具有整体性。
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是通过许多不同的方面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是总这些个方面总结出来的整体特征。
与隐喻不同,转喻是在不跨认识域的前提下,基于两个概念的相关性而发生的系统映射。
李福印将转喻分为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上文谈到由“内涵”的本义引申出来的义项有两个,一个是“在逻辑学上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另一个便是“(语言或作品)所包含的内容”。
实际上,语言或者作品就是一个人内在涵养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内涵”的本义与第二个引申义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是通过转喻机制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此外,“内涵”的新增义项有两个,一个是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字或图片,另一个是用难以琢磨的语言去评价别人。
可以看出,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字或图片就是语言和作品所包含的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这两个概念之间也是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相关性,因而两者之的联系也是通过转喻机制建立的。
然而第二个新增义项所表示的概念与其他义项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
第二个新增义是指一个动作行为,用难以琢磨的语言去评价别人或暗讽别人,如果把评价或暗讽别人这一行为作为一个整体,那么评价或暗讽别人就是行为本身,而难以琢磨的语言则是行为完成的工具,而难以琢磨的语言相当于需要细细品读的文字。
因此,第二个新增义与第一个新增义是评价或暗讽别人这一动作行为的部分,具有相关性。
因而我们可以说“用内涵段子内涵别人”,第二个新增义是由第一个新增义通过转喻机制而产生的。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认为词义范畴属于原型范畴,原型义项所具有的特征并不是其他义项所共同具备的,但是相邻的义项之间存在着相关或相似的特征,因此各个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意义链。
本文所研究的多义词“内涵”,共有五个义项,为了理解方便,我们将这五个义项标记为义项A、义项B、义项C、义项D、义项E、义项F。
其原型义项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记为义项A,这个修养可以深厚也可以浅薄,这个修养的判断是从这个人各个方面的表现总结来的。
与这个义项相邻的义项为“(语言或作品)所包含的内容”记为义项B这两个义项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与义项B相邻的义项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文字或图片”记为义项E,这两个义项之间存在着相似性;与义项E相邻的义项为“用难以琢磨的内容来评价别人或者是用较为隐晦的方式暗讽他人”记为义项F,这两个义项之间具有相关性。
与原型义项相邻的还有“在逻辑学上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记为义项C这两个义项之间存在相似性。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由原型义项A为中心的散射范畴。
最后想说的是,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便是词汇,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任何改变,都会在词汇上有所体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的出现,我们需要更多的词语来表示这些新事物和新现象,但是我们又不可能出现新兴事物就创造一个新词汇,这样便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相违背,于是“旧词新用”现象会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将会存在越来越多的“新”一词多义现象。
这里所说的“新”是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词”产生了与其之前的义项有所关联但是又存在较大的差别的新义项。
本文主要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来解释“内涵”一词多义现象,然而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这类现象,比如解释框架整合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