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育子的错误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育子的错误做法
1.家长通病
我们急功近利了,我们拔苗助长了,我们违背规律了。
是我们以爱的名义,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泯灭了孩子的人性;是我们以“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名义,代替孩子做出决定,种下我行我素的种子;是我们以“善意”的名义,用谎言代替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是我们以“保护”的名义,用过度照看代替体验和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是我们以“分数”的名义,用死读书,读死书代替创新和活力,种下呆板机械的种子;是我们以“方便”的名义,用投机取巧代替遵章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是我们以“竞争”的名义,用鄙视代替欣赏和赞美,种下嫉妒的种子。
思想家卢梭指出:“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时代不同了,面对瞬息万变、资讯扑面的新形势,想让孩子优秀,想让孩子成长,我们家长首先要觉醒,要蜕变,要摒弃传统观念和做法,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智慧家长,依规律育子、依科学育子、依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育子,依孩子的个性育子。
2.家长育子常见错误做法
——过分溺爱
——过度照顾
——过度安排
——重学业,轻能力
——重知识学习,轻人格塑造
——重言传,轻身教
——“别人家的孩子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粗暴高压,不尊重孩子
——把自己的梦想注入孩子身上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指出: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
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时不时地“配错药”,毁掉孩子的一生,毁掉家庭的幸福,终生追悔莫及。
上述这些案例对于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的后半生将以泪洗面,将永远伴随追思儿女的痛苦。
然而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家长有充足的理由挽留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但是他们做了些什么?是否耐心询问一下孩子的心思,是否真心理解一下孩子的处境,是否安心体会一下孩子的难处,是否静心思考一下孩子的未来?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面对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弊端种种,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仔细归纳其来,可概括为中国式家庭教育,即家长育子的九大错误做法:——过分溺爱。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的名列前茅。
家长视孩子为心肝宝贝,不能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甚至违背社会公德而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受老师批评,而到学校去找老师吵架,甚至是打骂老师;孩子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家长就给孩子写“病假条”……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这样成长了。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只是凡事要有度,适度而行。
正确的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溺爱让孩子不会爱,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只有让孩子吃一些苦,让孩子遇到一些小的挫折,孩子才能够真正地懂事。
为人父母不仅要爱孩子,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爱。
孩子未来要
走的路很漫长,做父母的我们不可能一直伴随左右,所以不要让孩子在溺爱中成长。
应该学会适时地放手,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坚强,学会担当。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风雨无阻地前行。
——过度照顾。
现在许多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其结果就是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从小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出现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
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被抱在怀里,出门就用推车,在家也是坐在婴儿车里,缺乏爬行的练习,甚至连脚都很少落地,其实脚底的接触对刺激脑部神经、发展语言能力很重要。
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父母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父母应渐渐放手,在安全范围之内,让孩子有探索冒险的空间,有运用自己身体与心智的机会。
——过度安排。
互动:您家孩子周六日赶场子吗?我们看一看:
赶场的孩子:从学校到家教补习班、从家教补习班到才艺班,然后去学游泳、又要练书法、接着学作文。
表面上孩子的生活多彩多姿,非常充实,父母把孩子该学什么、该玩什么、该看什么全都安排妥当,孩子只要按着父母排的行程表赶场,不管喜欢或不喜欢,这都是父母苦心的安排,孩子也就照单全收,根本就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研究发现,被过度安排的孩子,最后都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特朗特别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唯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
父母无须太过担心孩子浪费时间,如果孩子够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讨论时间的安排,并给他足够的自主空间。
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点不可预期的乐趣。
——重学业,轻能力。
一些家长对孩子提要求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成绩好,其他怎么都行。
”把成绩分数当成一切表现的指标。
认为越用功越好。
一切面向高考,面向“985”,面向“211”,一好百好,一俊遮百丑——成绩至上。
把学习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准则,忽视其
他生活能力的培养,忽略身心养成”,这是现代父母最大的迷失。
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却完全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因为父母只要求他们读书,在家里什么事都不用做。
父母把学习孤立起来加以看待,忘记了孩子是有血有肉、有各种需要的活人,而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
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其他方面的训练机会,对孩子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十分不利。
育子标准的倾斜,导致一些学生成绩虽好,却品德欠佳。
重才轻德的教育育不出真正的人才,而有才无德的人也不会受到尊重。
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便是学习好,可是一旦离开学校,他们的生存能力、道德品质很可能不如别人,或者因此而蒙受压力,或者出现自信心缺乏、意志力薄弱等。
——重知识学习,轻人格塑造。
“教育”内含“教”与“育”两个方面。
“教”的对象是知识,“育”的对象是价值。
很多家长是重知识学习,轻人格塑造。
当一个孩子回到家,家长首先追问的就是,作业做完没?明天考试准备了吗?把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
而对今天和同学相处得好吗?读到什么有意思的观点要分享一下?有没有感动的事情,有没有感悟等问题不管不问。
一个人健全的成长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塑造人格。
人格价值观是主导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东西。
智慧的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的分数,更应注重孩子心灵教育、人性化教育、合作精神的教育,让他懂得做人比分数更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知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理解学习所为何事,有健康的价值观、美好的品格,又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管读了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他一定会有自己的成功,不过是早晚而已。
反过来说,一些孩子成绩很好,但人际交往有问题,抗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佳,碰到问题小事弄大、大事变得歇斯底里,就是次次考满分,也会让人非常担心。
——重言传,轻身教。
现在的父母都渴望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
因此,父母一再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自己却在看电视;或者一到双休日,家里来人玩麻将,一玩一整天,并且几支烟枪闪亮,此起彼伏,把屋里搞得乌烟瘴气。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他们能有学习的热情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能不受到影响吗?在这种家庭
环境中,孩子能不产生厌学情绪吗?
有的父母要求孩子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说要孝敬父母,而自己却不孝敬老人;有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交通安全,自己却不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时强行通过。
孩子说:“爸爸,红灯。
”可爸爸说:“没关系,走,要不等到什么时候?”这样你平时对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被你的行动全抵消了。
你对孩子交通安全的教育还能奏效吗?! 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对父母的反感。
只重言教,轻身教,肯定收不到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只有既言教又身教,并且身教重于言教,才能通过说理、模仿、耳濡目染等心理机制产生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别人家的孩子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如今,不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习惯性地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孩子,盯着孩子的弱项不放。
尤其是当自己的孩子考试分数没朋友或邻居家孩子的分数高时,往往会火冒三丈地指着孩子责问:“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再看看你!”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
人受到基因影响太多了。
包括智力,个性种种。
并不是孩子不愿意做好。
实在是你的基因问题太多。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个别家长在比较中,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标准,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一味盲目跟风、从众,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要基于孩子的实际,发挥孩子所长,让他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人。
——粗暴高压,不尊重孩子。
这是一种只靠高压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愚蠢而简单的家教方式。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
居高临下,不平等待孩子,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或犯了过错,乃至对家长稍有不从,就发火、训斥,甚至大打出手。
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不敢敞开心扉,心情总是处于压抑状态。
——把自己的梦想注入孩子身上。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
托在孩子身上。
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
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的不快乐。
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
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
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要知道,孩子的肩膀是稚嫩的,怎么可以承担的起你的千斤重托?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这样的事情: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身心健康的成长,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此外还需要做什么呢?还有关心他,支持他!别的,你相信他不会做吗?
除此之外,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就和表现全都当成自己的荣辱得失。
孩子的人生不是由父母负全部的责任,父母该做的部分做好,其他部分留给孩子自己做完。
其实,父母与其整天挂念着孩子未来有没有竞争力,不如从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角度来引导孩子,这比强调要孩子赢过别人、打败别人更重要。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每个人永久的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父母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既传道解惑,也要悟道精进。
我们坚信,只要父母尊重规律,道法自然,避免误区,坚持学习,依据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