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_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8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命题点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评价,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侧重概括诗歌的主旨和简析形象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侧重对诗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情感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评价。

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层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考向一思想内容类
一、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提高鉴赏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忧国伤时
(二
(三
(四)生活杂感
(五)
(六)贬谪失意
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
3.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5.请概括诗人的情感。

6.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一)七点入手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渡荆门送别》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

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立地臆断。

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
历等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

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意象。

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就是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词句。

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

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词。

抓住了这个词,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如晏几道的《思远人》中“念”“行客”“归鸿”等词语,暗示作者抒发的是对远行人的思念之情。

6.看典故。

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

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机巧,寥寥数字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

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是用典的共同特点。

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作者的现实情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7.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帮助,我们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

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解答诗歌思想感情类题目四要求
1.审题:两看一定
“两看”,一看所给语言材料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指词、句、联、片等),二看是整体型还是局部型。

整体型指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它需要分成几个局部(层次)来看;局部型指分析词、句、联、片的情感,这更需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分析。

“一定”指定题型,明确是概括题还是分析题、评价题、比较题。

2.答题:用好术语,因题而异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

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3.答题要多角度、多层面
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变化)的。

有鉴于此,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

另外,要根据所给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层次来确定答题要点,如所给的是“一联”,一般有两个要点;如是“一片”,则可能更多。

4.区分不同题型答题模式
(1)感情概括题(要求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模式:
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感情基调(变式可只答感情基调)。

示例:(2014·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 渔 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原因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感情基调
;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情境的温暖、愉悦之情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原因(或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感情分析题答题模式:
①分析+概括:先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②概括+分析:先概括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

这里的“分析”,就是要结合诗句,说出感情的依据和来由。

分析既要扣住所给文字,
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同时,要抓住具体的词句、意象分析,不可笼统空泛。

必要时,还要结合情感表现手法分析。

四、规范答题——三步骤
1.基本题型的解答步骤
2.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题的解答步骤
[即时小练]
一、基础练
请借助意象感悟下面诗句中的感情基调。

1.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曾几《三衢道中》)
答:
答案:闲适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答:
答案:冷寂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答:
答案:孤傲
4.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
答:
答案:欣喜
二、提升练
运用以上所讲方法技巧,解答下列题目。

5.(2017·高考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解析:诗歌的前两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成就的自得。

颈联,是作者的牢骚话,表现了自己在当世不被重用,体现了作者的不平与无奈;尾联,表现作者对自己诗歌新编成集的欣喜。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两种:一是作者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得,一是作者对不能被当世重用的无奈和自嘲。

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6.(2016·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解答时需要先通读全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

前两句作者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间是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冷寂。

孤舟无伴,船外又是茫茫一片,作者的孤独之情、羁旅之思可想而知。

结合题目中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风”,实际上是作者在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反映了朔风的劲烈。

这朔风使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而出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豪兴迸发,挥毫成诗。

狼毫一落,作
者“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凉一扫而光,代之以乐观旷达之情。

答案: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

“朔风吹老梅花片”,作者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生,诗兴大发。

“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考向二观点态度类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评价观点态度“三要求”
1.明确自己的观点。

提炼观点,一定要通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2.结合诗(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诗(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3.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三、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观点: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步骤二分析: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步骤三总结: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即时小练]
1.(2014·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
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②翁:苏轼自称。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苏轼虽一生屡遭磨难坎坷,但因其思想受佛道思想影响颇深,所以总能以乐观旷达的胸怀来应对人生世事。

另外,从诗歌前两句可看出黎族百姓对作者的热情,从而引发作者“莫作天涯万里意”的感慨,“莫作”二字写出作者虽远在天涯(海南)却不必有伤怀之感;接着运用《论语》中曾皙言志的典故,借曾皙的志向说出自己现时的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感受。

答案: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皙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作者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皙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2.(2014·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观点态度的把握。

诗歌是凭借意象来抒发情感的。

如果写“悲”,就要抓住“卷帘尽放春愁去”的忧愁,“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的孤独,“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的惋惜,“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的惆怅。

写“喜”,可以抓住“春愁去”的畅快,“对黄鹂语”的悠闲,看到无人处的“絮影香”的惊喜,“梨花雨”的沉醉。

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写。

答案:(示例1)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示例2)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3)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题组一思想情感类]
1.(2018·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长安秋望
赵嘏①
云物②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③学楚囚。

【注】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

②云物:云雾。

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

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目见与耳闻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解析:选BC。

B项,应为拂晓时分;C项,应为拟人手法。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考生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

情感关键词“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鲈鱼”是思念故乡的代名词,“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答案: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欲归而不得的无奈。

手法:①用典。

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

②直抒胸臆。

“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①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
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西湖桥名。

④韦曲:在长安城南皇子坡西,唐代的名门望族韦氏居于此地,因名韦曲。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

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古人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句,“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照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飞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暮春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读来耐人寻味,耐人咀嚼,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解析:选AE。

A项,“能几番游”两句抒发的是惜春之愁;E项,“很有豪放派的词风”错误,这是一首婉约词。

(2)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词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理解整首词的内容,抓住词中描写的景物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愁思,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上片起笔写景比较平缓,“接叶巢莺,平波卷絮”表现出一派平和且令人愉悦的深春美景;“能几番游”则笔锋一转,写“东风”“蔷薇”暮春之景,体现惜春之情;下片“当年燕子知何处”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典故点明故国之思,在这种情怀下,“怕见飞花,怕听啼鹃”就抒发了强烈的国破家亡的哀伤。

答案:愉悦之情:莺歌燕舞、春意深厚。

惜春之情:东风已逝,蔷薇花开,只留下一抹荒烟。

国破家亡的哀伤之情:漂泊在外,愁思满怀,怕见落花,怕听杜鹃啼叫。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前两句先远写“青山”,后近写“退潮后的沙滩”,远近结合,使画面富有层次感。

B.词的前三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绘景物。

C.“啼鸟怨年华”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词人内心的愁怨。

D.词中运用“青山”“白露”“晓霞”“绿杨”等意象,绘制清新亮丽之景,衬托内心的愁苦情绪。

E.“荷花”在词中有特指,表层是问荷花,实际暗示词人情操的高洁。

解析:选BD。

B项,没有虚实相生的手法;D项,不是乐景衬哀情。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
解析:注意结合词句“怨年华”“在天涯”“记得”作答。

答案: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从“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

②抒发了作者天涯漂泊的厌倦之情。

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吗?”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饮散离亭西去”交代了时间、地点,点明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浮生常恨飘蓬”中的“常恨”道出了“离别”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

C.写“烟柳重重”实际写“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

D.“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借景抒情,展现了一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

E.“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自问自答,借“潮平”“月朦胧”这幅清新亮丽
之景,表达内心的自信。

解析:选AE。

A项,“交代了时间”错误,“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略显牵强;E项,“清新亮丽”错误,“自信”错误,从词意看应是“朦胧凄清”之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

(2)词的下片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包含着词人聚少离多、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

“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表达了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及别后的孤寂凄凉之情。

抒情方式注意从直接和间接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表达内心的“离别之苦”“羁旅之愁”“寂寞之情”,运用的手法先是直抒胸臆,直接点明内心的愁苦,最后两句,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残灯”“孤枕”“五更风”等意象,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意境,表达内心的愁苦之情。

[题组二评价观点态度类]
5.(2018·孝感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有叹①
杜甫
壮心久零落,白首寄人间。

天下兵常斗,江东客②未还。

穷猿号雨雪,老马怯关山。

武德开元③际,苍生岂重攀。

【注】①此诗为杜甫晚年的作品。

②江东客:诗人自称。

③武德:唐高祖的年号。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

武德至开元时期,是唐朝治理最好的时期。

有人评论此诗“虽身在苦难,却心系苍生”,请结合诗的首联和尾联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首联写诗人的壮志早已衰退,年老白头而寄居他乡,抒发的是个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尾联,诗人感叹当今的百姓难以过上武德至开元时期那样的盛世安定生活了,在为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哀伤的同时,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国家兴旺昌盛、百姓生活安定的心系苍生的情怀。

6.(2018·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新年作①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