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体会
作者:何影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4期
[摘要] 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

方法:对1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漏误诊情况心电图表现总结分析。

结果:阐述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注意要点。

结论:本组10例均为老年患者,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非典型;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b)-182-01
急性心肌梗死的(AMI)是常见的心脏疾患之一,典型病例诊断容易,但对不典型者(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清酶学等不典型者)则容易误诊、漏诊。

因此必须随时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全面分析。

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诊治的10例不典型AMI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例均系住院患者,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60~74岁,平均66岁。

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者各4例,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者2例。

1.2入院症状
10例患者均无胸痛。

主要症状:心悸、胸闷、出冷汗、不能平卧2例;心前区不适、紧迫感1例;上颌部持续疼痛、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者1例;上腹胀满或隐痛不适、烦躁者3例;左肩背灼热1例;牙痛1例;突发肢体瘫痪1例。

入院时曾误诊1例,以“冠心病、急性左心衰竭”收住院。

入院后经急查心肌酶,连续查心电图,观察其动态变化,经住院36 h后纠正诊断为“非Q波心肌梗死”。

1.3辅助检查
急诊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首次ECG提示AMI 1例;4例表现ST-T 变化,T 波高尖,不典型小Q波;2例0.5~6.0 h重复ECG出现典型AMI;2例无Q波AMI结合心肌酶学检查确诊;1例住院后加做右胸和正后壁导联确诊。

1.4梗死部位及并发症
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心室梗死伴心原性休克1例,急性下壁、陈旧性前间壁梗死2例,急性前壁、陈旧性下壁梗死1例,非Q波心肌梗死2例,前壁加侧壁2例。

1.5诊断依据
10例均无胸痛而有其他部位疼痛或不适主诉,均有不同程度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等;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和ST-T的进行性改变,或无Q波而有典型的ST-T演变过程;均有血清心肌酶增高表现。

1.6 治疗
均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

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扩冠解痉止痛、抗凝及对症治疗等。

对心衰者加以强心、利尿、ACEI药物治疗;对表现为心原性休克者,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扩容、升压、血管扩张剂、激素等治疗及对症治疗。

2结果
本组确诊后均按AMI常规治疗,以ST段恢复到等电位线,心肌酶学正常为痊愈标准,治愈8例,死亡2例(AMI合并心原性休克1例,心律失常1例)。

3讨论
3.1 AMI的诊断依据
AMI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但老年者常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痛或疼痛不典型者较为常见[1]。

本文10例均为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痛的患者占15%~75%。

无痛或疼痛不典型原因可能为:①老年人痛阈高、反应低;②冠状动脉突然闭塞,供血心肌尚未释放足量代谢产物,因此,在引起疼痛前心肌已经坏死,或冠状动脉闭塞时仅引起小面积梗死,以后再扩展等;③长期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脏神经病变,减弱或中断了神经传导[2]。

3.2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主要原因[3]
包括:①梗死范围小,体表心电图反映不出来;②多处或对应性梗死,因梗死向量互相抵消,不出现梗死图形;③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及随后出现的T波改变;④局限性高侧壁梗死,有时Ⅰ、aVL不出现Q波,须将V4,6电极上移1或2肋间才出现Q波;⑤正后壁梗死可仅在V3R、V1,2出现R波增高,S波降低。

警惕非Q波型心肌梗死及右室梗死的漏诊、误诊,并连续观察心电图V3~5R导联的动态变化。

3.3老年人不典型心绞痛的表现
凡老年人有原因不明的以下情况:①突然发生休克、晕厥或心力衰竭等;②较严重而持久的胸闷、憋气出大汗;③上腹胀满或隐痛不适、恶心呕吐;④有持续性上腹部、肩背部、下颌部或牙齿疼痛等,均应全面分析,高度警惕不典型AMI的可能,并立即查心电图、心肌酶,以后的3日,每日2次心电图和心肌酶学动态观察,以减少AMI的漏诊、误诊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鹰,叶平.老年心血管病急症[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00.
[2]姜瑾,顾平生,张元喧.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4,11(1):22-23.
[3]陈国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失误及对策[J].实用内科杂志,1998,18(8):451.
(收稿日期:2008-02-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