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古诗文阅读。

(甲)夏日闲居
(明)高攀龙
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问君何所为?无事心自闲。

细雨渔舟归,儿童喧树间。

北风忽南来,落日在远山。

顾此有好怀,酌酒遂陶然。

池中鸥飞去,两两复来还。

(乙)可楼记
(明)高攀龙
水居一室耳,高其左偏为楼。

楼可方丈,窗疏四辟。

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西则九龙峙焉。

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①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

可以被②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③,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曩④吾少时,慨然欲游五岳名山,思得丘壑之最奇如桃花源者,托而栖焉。

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噫,是予之惑矣。

凡人之大患,生于有所不足。

意所不足,生于有所不可;无所不可焉,斯无所不足矣,斯无所不乐矣。

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

极力以营居处,而所安止几席之地。

极力以营苑囿⑤,而止于岁时十一之游观耳,将焉用之!且天下之佳山水多矣,吾不能日涉也,取其可以寄吾之意而止。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注释)①穆然之思:和顺畅悦的感觉。

《诗经》有“穆如清风”句,形容和悦清微之风。

②被:受到。

③暄(太阳)温暖。

④曩(nǎng):从前、过去。

⑤苑囿(yòu):栽植林木、驯养禽兽的园地。

(1)解释下面画线字词。

①可以负日之暄 ________
②是名之曰“可楼”________
③观览所及 ________
④生于有所不足 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说诗碎语》曾评价高攀龙“得陶公意趣。

”陶渊明诗云“心远地自偏”,而高攀龙诗云“________”,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诗中绘“渔舟”“儿童”之姿、“北风”“落日”之态,令人沉醉其中。

(乙)文中,诗人为寻“________”,游遍五岳名山未得,终登“可楼”而望之,感受到________(结合画线句分析)。

(4)古代亭台楼阁最讲究起名,请结合以上材料和《醉翁亭记》,谈谈名字中的意趣。

参考材料:
醉翁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是日更定矣(________)
②客此(________)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写赏雪,却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西湖雷景的奇特迷人这一主题。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⑧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⑨以此补之。

(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

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

③比:近来。

④惩艾:惩治,惩戒。

⑤曩:从前。

⑥寻绎:推求探索。

⑦省:记。

⑧勒:此处译为编辑。

⑨庶几:或许,差不多。

(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字。

①同舍生皆被 ________绮绣②以 ________中有足乐者
③腰 ________白玉之环④然负 ________此自放
⑤而常废 ________于善忘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

(3)选文(甲)是围绕“________”来叙述的;选文(乙)说“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其中“此二物”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采用了共同的写法:都是先写________,再谈感受,读来真切,也更具说服力。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偿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嘉枯二年,李候以镇东军留后出守庐州,因游金陵,登蒋山,饮其水。

既又登浮槎,至其山上,有石池,涓涓可爱,盖羽①所谓泉漫流者也。

饮之而甘,乃考图记,问于故老,得其事迹,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余报之曰:李侯可谓贤矣。

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黄者之乐也。

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②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或有欲于心,顾力不可得而止者,乃能退而获乐于斯。

彼富贵者之能致物矣,而其不可兼者,惟山林之乐尔。

惟富贵者而不得兼,然后贫贱之士,有以自足而高世。

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软?今李候生长富责,厌于耳目,又知山林之为乐,至于攀缘上下,幽隐穷绝,人所不及者,皆能得之。

其兼取于物者,可谓多矣。

(节选自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注】①羽: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专家。

②溜:小水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觥筹交错
②树林阴翳
③因以其水遗余于京师
④荫长松,藉丰草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而山林之士,视天下之乐,不一动其心。

(3)【甲】、【乙】两文都在写“乐”,【甲】文主要侧重于写滁人的与作者的,【乙】文主要侧重于写李侯的。

(4)【乙】文中作者写“富贵者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回答。

5.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王①,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

既成,召僚属,置酒共观之,众皆叹美,坦②独俯首不视。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其故,对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是时,帝③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注]①王:指益王赵元杰,字明哲。

②坦:姚坦,当时在益王府任职。

③帝:宋太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②吾谁与归________
③尝于邸中为假山________
④王强使视之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3)[乙]文中姚坦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姚坦的言行是[甲]文中哪句话的真实写照?
6.游乐赏景,或醉或痴,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节选)
欧阳修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松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请给句中的划线词标注读音。

①伛偻提携 ________
②雾松沆砀 ________
(2)下列划线字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苍颜白发强饮三大白上下一白
B.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
C.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博学而笃志
D.余住西湖一车炭,千余斤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________,这是太守喝醉了。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________
(4)游乐赏景令作者如痴如醉,地点不同,心境不同,情感不同,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①太守醉醉在醉翁亭共享________与民同乐
②相公痴痴于湖心亭静赏________卓然不群
7.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________
赵人: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8.课外文言文阅读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
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苌:人名。

④窭:贫穷。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伯珍少孤贫/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究寻经史/尔辈不能究物理
C.如此者凡十二焉/凡河中失石
D.伯珍移居之/君子之行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

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

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不然,则徒劳费。

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

②膝下:借指父母。

③汩(ɡǔ):搅乱,扰乱。

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与长子受之》阅读附答案。

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

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

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

忝,辱。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在家足可读书作文 /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已无可望之理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C. 力改故习 / 故自号曰醉翁也
D. 归见父母亲戚乡党故旧耶 / 微斯人,吾谁与归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故令汝一行。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杜甫传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

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

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

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

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时关畿①乱离,谷食踊贵②,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③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

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④。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

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

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①畿(jī):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

②踊贵:物价上涨。

③饿殍(è piǎo):饿死的人。

④忤(wǔ):逆,不顺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________
②乃溯沿湘流________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

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
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

【链接材料一】
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出酉②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③,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④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

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三余’。

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

’雪巘⑤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

杭城风俗。

游湖赏月。

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

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

③燎:火把。

④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巘:山峰。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潋滟”做批注。

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

这里意思是“柔美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

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痴”行背后的“痴”心。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
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掇:采摘。

②刻露:刻削裸露。

③本:描绘。

④安:安享。

⑤幸:有幸。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宴酣之乐________
②岁物之丰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3)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他们指代的是同一个人,请写出该人名。

(4)先从【甲】文中找出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

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5)【乙】文中写到“岁物之丰成”,请结合【甲】文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
(6)作者在赏景之时,两文中流露出怎样一种共同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背;承受;享有、拥有;命名、起名;到、达到;满足、满意
(2)凡为山水者一致也/则吾之于兹楼也/可矣
(3)无事心自闲;桃花源;可楼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诗人于是心满意足,自觉悠游自在。

(4)古代的亭台楼阁之名往往寄寓了起名者的情感志趣。

醉翁亭虽名为醉翁,可是意不在酒,而是在于山水之趣。

欧阳修将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

文中所描写的这座可楼,只有一丈见方,但主人登临其间,四望山水,满足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

高攀龙这里借他的小楼之名,表明他自己的“适中长乐”的处世之道,也是对世人的一个忠告。

2.B
解析:(1)这;客居;哪能
(2)①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②不要说相
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B
3.(1)通披,穿;因为;在腰间佩戴;依仗;荒废
(2)①我却穿着破旧的棉衣生活在他们中间。

②我小时候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3)“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或“勤且艰”;不勤;善忘
(4)求学的亲身经历
4.(1)酒杯;遮盖;赠送;枕、垫或踩、踏
(2)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

②并且那些隐居山林的人,看待天下的乐趣,没有一样能使他们动心。

(3)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与民同乐);山林之乐
(4)将富贵者之乐与山林之乐作对比,突出了李侯能够同时获得更多的乐趣,表现了他的贤达。

5.(1)在……之前;归依;建筑,建造;让
(2)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我)只看见了血山,哪里(怎能)看到假山?
(3)姚坦关心百姓,敢于直言。

姚坦的言行是选文甲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写照。

6.C
解析:(1)lǚ;dàng
(2)C
(3)醉倒在众人中间(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的);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4)山肴野蔌(香泉酒洌);白雪雾凇(西湖雪景),可根据原文自由发挥。

7.C
解析:(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8.B
解析:(1)B
(2)家甚贫窭/ 兄弟四人 /皆白首相对/ 时人呼为四皓。

(3)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9.A
解析:(1)A
(2)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

(3)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