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4第8课)
【教材分析】
提及杂文,就不得不提及鲁迅先生,杂文自古有之,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经过鲁迅的倡导和垂范,成为独立的文体。
《拿来主义》便是鲁迅先生1935年写的一篇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如何将这篇极具说理性和文学性的杂文,生动形象且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呢?根据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的分析,我们应该设定课堂教学时的问题学习小目标: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两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分析推理过程,正是我们理解这篇杂文的钥匙。
问题一:重点分析“拿来主义”究竟“拿”的是什么?也就是“大宅子”的喻义。
不少人认为是指文化遗产,但根据时代背景来思考,不仅如此,它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学和技术等。
这样一来,“拿来主义”的思想内涵就更为深广了。
问题二:主要分析的是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和推理过程。
基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解决问题目标的探究学习,进一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是学生将“拿来主义”运用于实践,并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教学目的】
1、了解杂文特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3、分析和理解文本的论证推理过程。
4、联系实际,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及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积累,去粗取精,为我所用。
【教学难点】
1、联系历史背景,准确理解文中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揣摩语言感情色彩。
2、把握文章层层推进的论证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
1、请问老师所讲的作家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确立学习目标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因素。
我们现在所说的杂文,主要是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设疑: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读了标题后你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
需要解决?
明确: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
从标题中可以明确本文是主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
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三、整体感知文本
思考:1、“拿来主义”的观点是由哪段提出的?
2、“拿来主义”的要旨是什么?
3、哪些段落写“拿来主义”?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学生阅读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
四、深入探究文本
(一)关于“拿来主义”(第8、9段)
1、“大宅子”指的是什么?我们首先应该怎样对待它?
2、对于“大宅子”,我们不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哪些?
3、进了“大宅子”,我们应要有“辨别,不自私”,要想想“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4、针对以上不同的事物,我们要怎样“拿”?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二)关于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1——7段)
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主张实行“拿来主义”,议论文写作目的是宣传作者的观点,但是,文章不仅要明确地提出论点,还要进行论证,即回答“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1、文章哪些段落是写“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的?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作者分为几层批判了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的?
3、本文重点是写“拿来主义”,但前半部分却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关于实行“拿来主义”的方法和意义(第10段)
学生读文章,明确:
敢于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有的胆识和品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拿来主义”的意义: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五、教师总结
(一)梳理文本思路
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二)欣赏写作艺术、论证方法
六、拓展训练
1、你认为鲁迅先生反对“送去”吗?
2、谈谈你对“创新必须则旧”的理解。
3、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送去”和“拿来”?
七、布置作业
围绕如何看待“韩流”或“抵制日货”、“中国本土节日和洋节”,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字片段。
【教学反思】
一课时教学这篇杂文,容量较大,因为学生事先预习,带着问题学习,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加上本文形象性较强,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所以教学中学生兴趣较高,从课后反馈看,学生通过学习,对现实问题现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这篇文章作为议论文,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但论述结构相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思路较为清晰,也好把握。
但对于“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学生因为时代隔阂,较难理解其危害。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举现实实例予以佐证,帮助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