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训练方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训练方法的研究
摘要:公开水域游泳即可以增强体质,又能在运动中磨练意志,享受公开水
域游泳带来的乐趣,丰富业余生活,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推动全民健身
运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公开水域游泳与一般的游泳池比赛不同,公开水域游
泳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其中存在太多未知因素。

对公开水域游泳爱好者来说,
比赛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安全地游完全程,体会游泳的乐趣。


过在公开水域游泳过程中发生事故,其后果可能是致命的。

关键词:公开水域;游泳比赛;训练
1公开水域游泳的概述
1.1公开水域的游泳特点
根据国际游泳联合会所定制的竞赛规则,进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主要指的是
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举办的各种比赛项目。

包含了10公里以上的马拉松游泳
比赛。

它与传统的竞技项目相比,公开水域游泳选手在赛程上需要和水流、潮汐
等进行对抗,比赛过程中由于消耗较大,因此可以站立、进食但不允许走动和跳动。

第一个完成比赛的运动员后的一个时间期限内,未完成全程的运动员必须退出比赛。

1.2我国公开水域游泳项目的现状
我国进行公开水域运行比较晚,在2002年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前,我国并未组
成公开水域的专业运动队伍。

而组成之后,由于对于此项运动员和教练并没有专
项的理论和实践,因此对此运动的难点、认识并不高,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参赛水
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公开水域游泳比赛存在的风险
2.1环境对运动员构成的风险
在国内比赛中,公开水域游泳场地一般会设置在天然或者是人工的湖里。

湖里也会有水的流动,因为河水会流入、流出湖泊。

如果湖处在一个有风的地区,风会影响水的运动。

风吹动表层水,形成波浪。

淡水湖(或河)与海洋最大的不同是温度。

在温度上的感觉差异似乎和淡水咸水的性质不同有关系,湖水要更冷些。

虽然还没有实验来证实这种说法,但是许多在淡水咸水都游过的运动员都证实:水温相同时,在淡水中游比在咸水中游感觉要冷的多。

这一点在进行公幵水域游泳比赛时一定要予以考虑。

2.2突发状况对运动员构成的风险
脱水是对于公开水域游泳者的威胁。

脱水是体温过低的第一个症状之一。

早期信号包括头昏眼花、疲劳、头痛、干渴、没有食欲、皮肤发红、焦躁及虚弱。

如果脱水症状继续发展,游泳者还会经历视力模糊、听觉丧失、吞咽困难、皮肤干燥、脉搏加快、呼吸短促、唾液减少及无法站立等一系列生理症状。

肢体冲撞可能会使运动员抽筋。

抽筋在比赛中会带来一定问题,但不必过份担心。

感觉可能要抽筋了,就放松一点游,慢点游,感觉要抽筋的部位尽量不要发力,等休息一会,抽筋的症状缓解之后再继续发力。

如果已经抽筋了,就停下来拉伸一下抽筋的部位,消除抽筋症状以后再开始游。

关键是在下水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时刻保持镇定,避免紧张慌乱。

3 训练研究
3.1 过渡阶段的训练
这一阶段的运动员刚刚开始训练或刚刚完成预选赛。

需要一段时间来恢复和调整他们的身体状态。

在这个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运动员应专注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训练,为长距离有氧耐力奠定基础。

公开水域游泳训练方法应该是水上训练与陆地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在过渡阶段应为后期的训练打好基础。

水上训练应注重充分的有氧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强调技术合作,加强肌肉刺激训练,给予运动员足够的刺激,增强运动员的体能,并掌握基本的实战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训练时间分配中,水上训练应占总训练时间的70%,而陆上
训练时间应占30%左右。

水上训练主要包括水上有氧耐力、水上无氧耐力、水上
有氧强度、水上无氧速度、水上专项强度、水上混合代谢以及技术训练等内容。

这个阶段的主要训练是有氧训练。

中低等强度有氧训练以75%~85%的速度进行,
以改善慢肌的新陈代谢。

在训练过程中,训练时以中长距离的大运动量有氧耐力
为主,增加实战训练,逐步加入一些带划手掌的间歇训练和短距离打腿训练。

而在陆上训练方面,这一阶段主要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力量和耐力训练,本阶段
注重发展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性。

所以在过渡阶段应该做好柔韧练习、心肺功
能和综合力量以及专项力量的训练。

在训练上,放松拉伸、俯卧撑引体向上和肌
肉训练、负重跑应每天交替进行。

例如周一、周三安排放松拉伸和俯卧撑等肌肉
刺激性训练,周二、周四安排肌肉力量训练,周五、周六安排负荷性训练等。

负荷
型运动要保持对集体的刺激,负荷时长应不低于30min,心率应保持每分钟150次
及以上。

3.2 集中训练阶段的训练
过渡阶段结束后,将进入集中训练阶段。

此时,运动员已经有了较高的身体储备,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肌肉得到了足够的刺激,耐力达到了一定的标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进行强化训练,进行提高专项能力的集中训练,进一步提
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阶段训练时间分配中,水上训练应占训练总时间的85%,而
在陆上训练时间应占15%左右。

适应阶段的水上训练应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


个阶段的重点是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训练安排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加
强了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同时提高了运动员有氧无氧的混合共计能力。

具体来说
就是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速度,增强专项能力的训练;提高训练强度,保持和完善
身体机能,提高专项力量,耐力和中途变速的能力。

在训练方法上,在水上混合代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主要通过中短途重复游来
实现。

在无氧训练方面,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主要是通过短距离快速游或多组短距
离或中距离间歇游来保持运动员的高强度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加强了戴划水掌
夹板的划水专项力量练习,带呼吸管穿脚蹼打腿的耐力及力量训练,专项强度的间歇训练和强度训练后的放松游。

在这一阶段,陆上训练应注重提高运动员的专项力量和耐力。

因此,核心肌肉群的训练尤为重要。

训练方面主要是综合力量、专项力量耐力和核心力量训练为主。

在训练内容中,可以安排两头起、背起、小肌肉力量练习以及立卧撑、俯卧撑、连续跪跳起、负重跑等训练项目。

以俯卧撑等运动锻炼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小肌肉力量训练刺激运动员的深层肌肉,连续跪跳起、立卧撑来发展运动员的耐力,同时适当安排柔韧和放松训练来缓解运动员的肌肉疲劳、提高运动员的身体
肌肉的灵活性。

4结语
在中国,在公开水域游泳的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与传统游泳运动的不同
之处在于,游泳运动的环境变化是不可预测的,风险系数较高。

与在游泳池游泳相比,在公开水域游泳者可以在水中游泳的同时享受自然美景,但在享受公开水域游泳之前,参与者必须了解这项运动的风险,以及制定适当的应急预案,处理可能发
生的各种情况,并尽量避免因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危险。

参考文献:
[1]杨彬.公开水域游泳比赛如何应对恶劣天气[J].游泳,2014(06):66-67.
[2]项立敏,翟丰.我国公开水域游泳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
技,2014,50(02):32-37.
[3]吕森.对公开水域游泳训练的体会[J].游泳,2014(01):67.
[4]徐颂清,董琳,王为人.公开水域游泳中的安全防护[J].游泳,2012(04):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