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标准化的内容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标准化的内容是什么?
汉字标准化是指对现代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做到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简称“四定”),使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形体、读音、序列四方面都有明确的标准。

一、定量。

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

书写现代汉语究竟需要多少字,都是哪些字,必须作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确定其数量,研制出一份《现代汉语用字全表》。

196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所列6196个字基本上反映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的数量。

1981年,我国公布的国家标准(GB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收字6763个,这个字量是计算机内汉字字库收字量的国家标准。

1988年,我国先后公布了收有3500个字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收有7000个字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这两份表分别规定了常用字和通用字的数量。

此外还要拟订人名用字表、地名用字表、译音用字表以及其他各类专用字表。

对现代汉字分别进行定量,可以科学地提供常用字、通用字和专用字的依据和标准。

二、定形。

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形体。

过去的简化汉字、整理异体、统一字形等工作,为汉字的定形打下了基础。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为现代印刷通用汉字提供了字形标准。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画顺序,促进了字形标准化。

今后的定形工作要进一步解决遗留下来的字形歧异问题,必须做到一个汉字只能有一种确定的形体,不能有多种形体。

三、定音。

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

普通话确定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语音中存在一字异读的现象。

例如“危险”的“危”字就有wēi和wéi
两种读音,“跃进”的“跃”字就有yuè和yào两种读音。

这种现象不利于交际,应当选定一种读法作为标准音,不应多种读法并存。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委员会对异读词的读音曾进行过多次审订,1963年出版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1982年开始又对《初稿》进行多次修订。

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视部对修订稿进行审核后发表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并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

这样,汉字的读音标准就更加明确了。

四、定序。

就是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查字法。

目前,常用的查字法有音序法、部首法、笔画法、笔形法、号码法5种。

各种查字法虽然不可能归并成一种,但同一种查字法有几种序列标准的,应当加以统一。

首先是部首法要标准化。

部首的数量、字的归部原则,要逐步一致,含有几个部首的字取部要规律化。

字典、词典的编纂,目录、索引、档案、资料的编排,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排序标准。

字有定序才便于查检。

汉字标准化,将为我国语文教学、出版印刷、影视广播以及汉字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等提供用字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汉字整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扫除文盲、
普及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

1952年6月,教育部公布《二千常用字表》,收一等常用字1010个、次等常用字490个、补充常用字500个,作为扫除文盲的标准。

为了减少字数,逐步消除字形混乱现象,195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该表收异体字 810组,以从俗从简为原则,选用810个正体,淘汰1053个异体。

该表从1956年2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全国出版的报纸、杂志、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号内的异体字,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用的打字机盘中的异体字也应逐步改正。

只有4种情况可以作为例外:①翻印古书需要用原文原字的;②一般图书已经制成版的或分册尚未出齐的,可以等重排再版时改正;③商店原有牌号不受限制;④用作姓氏的,在报刊图书中可以保留原字,不加变更。

为了缓和汉字难学难用的矛盾,减少学习和书写中的困难,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收简化字515个、简化偏旁54个。

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根据国务院关于简化偏旁类推的指示,编制《简化字总表》,共收2236字,确定了简化字的字形规范。

1986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对原表作了微小的修改(见汉字简化)。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1100多个异读词和 190多个地名的读音进行审议,并于1957年10月、1959年7月和1962年12月先后发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初稿》正编、续编和第三编,对现代汉语的语音规范和普通话的推广起了积极作用。

随着语言的发展,《初稿》中原审的一些词语的读音需要重新审定,作为语音规范化的标准,《初稿》也亟需定稿, 因此,1982年6月恢复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进行修订工作。

修订以符合普通话语音发展规律为原则,以便利广大群众学习普通话为着眼点,采取约定俗成、承认现实的态度,对《初稿》原订读音的改动力求慎重。

1985年12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把修订稿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名称予以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文教、出版、广播等部门及全国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此表为准。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消除印刷物上的字形混乱对实现文字标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组成标准字形研究组。

1956年9月研究组拟订《标准字形方案(草案)》。

1957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改名为《汉字字形整理方案(草案)》。

195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召开革新铅字字形座谈会,委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组成汉字字形整理组,于1960年9月拟订《通用汉字字形表(草案)》。

196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再次召开联席会议,并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为汉字字形整理组的组成单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于 1964年5月制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

1965年1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

该表收字6196个,遵循从简从俗、便于学习和使用的原则,提供了通用汉字印刷字体(宋体)的标准字形,规定了表内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和构件部位,它既是印刷字体的标准,也是写字教学的标准。

《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发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汉字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对统一印刷字形,促进用字规范和方便中文信息处理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促使汉字排序标准化,196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组成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对音序、部首、四角号码和笔画笔形等4类查字法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于1964年提出这4类查字法的方案草案,推荐给各方面试用。

1983
年6月,又拟订出《统一汉字部首表》(征求意见稿),共立部首201个(见汉字查字法)。

1980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并通过了关于研究和制订《标准现代汉语用字表》的建议和科研计划(草案),对"五四 "以来的现代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制订一套标准现代汉字。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1983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与武汉大学合作,利用电子计算机对 1979年版《辞海》所收的16296个单字以及未收的43个单字共 16339字的结构进行分析统计,取得了笔画、部件和结构方式等的数据。

1984年,又与山西大学合作,利用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用电子计算机对 174900个人名进行抽样综合统计,取得了人名用字的数据。

另外还与中国地名委员会合作,对中国的地名用字进行摸底调查;与北京航空学院等单位合作,用电子计算机对"五四"以来的用字进行字频统计。

1986年1月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把“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定为当前语言文字工
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汉字整理工作还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进行。

(一)汉字简化的内容
汉字的简化工作包括简化字形和精简字数两个方面。

1.简化字形、笔画
汉字的繁体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给人们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不便,因此需要简化字形。

在不改变汉字基本性质,不破坏汉字整体面貌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少一些字的笔画,废除繁体采用简体。

建国以来,在简化字形方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从1956年起,国务院先后公布了四批简化字,经过多年试用后,到1964年归纳整理,编印成《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简化了2264个繁体字。

《简化字总表》共分三个表:第一表是不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35个;第二表收可作简化偏旁用的简化字132
个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集了运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类推出的简化字1754个。

1986年10月1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对原总表中的个别字又作了调整。

这次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作为社会使用简化字的规范。

简化笔画的方法被分为六种:简化偏旁、同音代替、草书简化、换用简单的符号、保留特征或轮廓和构成新的形声或会意字。

i. 简化偏旁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只可作为简化偏旁,不可作为简化字、二是既可以作为简化字,也可以作为简化偏旁。

例子:燈(灯)、話(话)、餓(饿)《在南洋1999》陈大为。

ii.同音代替是在同音兼代的方法中,有部分简化字更可以一个简化字同时兼代两个或以上的繁体字,这种现象可称为(一简多繁)。

在遇到这类简化字时,同学应根据上下文去理解、推断应该简化字的是指哪个繁体字。

例子:後(后)、歷(历)、幹(干)、裏(里)
《中国古代文学简史》黄香山、《西游记》吴承恩
iii.草书简化是把繁体字的草书写法用楷体笔法呈现出来,成为简化字。

例子:書(书)、農(农)、爲(为)、興(兴)
《祝福》鲁迅、《高中写作指导》沈凯雄、《西游记》吴承恩、《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iv.换用简单的符号
v.保留特征或轮廓是局部删除。

即在原繁体字的基础上,作局部的。

例子:術(术)、豐(丰)、醫(医)、滅(灭)
《高中写作指导》沈凯雄、《写作》谢亚非、《呐喊》鲁迅
vi.构成新的形声或会意字是在繁体中不能准确表音,简体中的音符注意了表音的准确性。

例子:釁(衅)、聽(听)、竈(灶)、衛(卫)
《离婚》鲁迅、《高中写作指导》沈凯雄
2.精简字数
汉字数量很多,即使是通用、常用汉字,也有几千个。

一字多形的异体字的存在,增加了学习和使用的难度。

因此精简字数,主要工作就是整理异体字。

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列出异体字810组,共1865字,淘汰了重复多余的异体字1055个。

1956年3月23日发表补充通知,恢复两个异体字为选用字,这样实际淘汰1053个异体字。

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将35个县级以上地名中的生僻字改用了同音的常用字,如江西省的鄱阳县改为波阳县。

另外,在《简化汉字总表》中,用同音替代方法简化汉字,也淘汰了一些繁体字,精简了字数。

这样,以上几项合起来,共精简了字数1189个。

1988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又确认“翦、邱、於”等15个被淘汰的字为规范字,因此,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被淘汰的异体字由1955年发表的1055个减少为1027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