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波阳二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波阳二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

宣纸之白,墨汁之黑,色泽醇和,千年不易。

黑白世界,书法之魂。

“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文天祥);“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李纲)。

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汩汩流出。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录了他的老师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

在古代书论中频频出现的有一个与“计白”意思相似的词,叫“布白”。

意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又有“分行布白”之说,指安排点画和布置字距、行距的方法。

分行布白务使字的上下左右间架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互相照应,以达到整幅作品分布均衡稳称。

赵炅《缘识》云:“分间布白要审详,浓淡均匀看可戏。


“计”,《说文》的解释是“会算也”,有计算、谋划的意思。

“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

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

这意义,是“黑”给的,没有笔画线条的“黑”,宣纸还是那张宣纸,尚未确立艺术品的价值意义,而“黑”的意义,则是“白”给的,没有宣纸,没有“白”,一片皆“黑”,那么,墨汁还是墨汁,同样无法实现艺术品价值的意义。

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它们是一个变数,始终处在不可预测之中。

书法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

宣纸和墨汁,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必备的要素,真正的书法“黑白世界”,有待于书法家创造。

一幅作品具体黑多少、白多少,就连书法家在落笔之际自己也没有数,只有凭着感觉完成挥毫之后,黑白定型,一切才有了意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计”,实际上无法预计,只能“计随意出”。

“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

“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

当然,前提是“计白”,也即做好“空白设计”,化虚为实,化无为有。

“空白设计”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

“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
容,有意义,有美感。

(斯舜威《书法矛盾之美》,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计白当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完白山人的“计白当黑”的提出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启发,具有哲学意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计白”就是谋划安排“白”,“当黑”则体现了“白”的意义,“空白设计”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内容。

C. “布白”是布置书法作品中着墨处与空白处的疏密、位置,“计白”是书法创作中追求笔墨、空白的意义。

D. “计白当黑”的理论,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创作中的“黑”包括墨、墨汁、线条,以及“计白”而形成的“黑”;“白” 则包含了白纸、空白这些元素。

B. 书法创作要面对“白”与“黑”,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书法之魂。

C. “布白”和“计白”,两者虽然都表现出对“白”的关注,但具体内涵则有不同,对“白”的价值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D. 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所谓“计白”事实上是不可预计的,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3. 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

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

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

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

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

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果》,《人
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

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

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

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

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

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

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

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

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

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

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4. 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 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 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题。

B. 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 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 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6. 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②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③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④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
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大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C.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B.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芃,字茂初,赵郡人也。

解褐上邽主簿,三迁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

严武为京兆尹,举为长安尉。

李勉为江西观察使,署奏秘书郎,兼监察御史,为判官。

时宣、饶二州人方清、陈庄聚众据山洞,西绝江路,劫商旅以为乱。

芃乃请于秋浦置州,守其要地,以破其谋。

李勉然其计,以闻,代宗嘉之,以宣州之秋浦、饶州之至德置池州焉。

芃摄行州事,无几,乃兼侍御史。

居无何,魏少游代勉为使,复署奏检校虞部员外郎,赐金紫,为都团练副使。

顷之,摄江州刺史,州人便之。

丁母忧,免丧,永平军节度李勉举除检校工部郎中,寻摄陈州刺史。

岁中,即值李灵曜反于汴州,勉署芃兼亳州防御使,练达军事,兵备甚肃;又开陈、颍运路,以通漕挽。

德宗嗣位,授检校太常少卿、兼河阳三城镇遏使。

抚劳备至,资廪善者,必先军士。

间一年,为节度使路嗣恭之副,以东畿、汜水等五县隶焉。

时河南北连大兵,芃进收新乡、共城,遂围卫州。

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

明日,归璘于招讨使。

上居奉天,敛军还。

兴元初,检校右仆射,无何,以疾固让罢归。

芃将请告,谓所亲曰:“今年夏被蝗旱,人主厌兵革,然则天下城垒坚厚矣,戈铦利矣,以力胜之,则有得失,其可尽乎!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

方镇之戴翼时主,宜先退让,贪权持禄,吾所不取也。

吾既疾病,岂能言而不践乎!”乃手疏乞罢。

贞元元年卒,年六十四,废朝一日,赠太子太保。

(选自《旧唐书•李芃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
B. 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
C. 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
D. 明年诏与河东节度/马燧等诸军破田悦于洹水/以功加检校兵部尚书/累封开郡王/实封一百户/进围悦于魏州/将符璘以精骑五百夜降芃/开营以纳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解除官服,不再担任官职,也作“释褐”,文中表示想摆脱官场束缚的意思。

B. 摄,暂代官职。

古时表示“兼职、代理”词语还有“兼”“行”“权”“假”等。

C. 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

丁忧,也称“丁艰”,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D. 嗣,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儿子。

嗣位,指继承君位,不能用于普通百姓人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芃做官之初,受到上级器重。

严武任京兆尹时,曾举荐他任长安尉;李勉任江西观察使时,上书奏任
他为秘书郎、兼任监察御史,担任判官。

B. 李芃处置叛乱,采取有效措施。

方清、陈庄聚众作乱,李芃请求在秋浦设置州,防守住这个险要的地方;李灵曜造反时,李芃做到军队装备肃整。

C. 李芃精通军务,多次领兵出征。

他的武器装备肃整,对士兵关心备至,天资禀赋好的人,一定优先提拔为军官。

他多次率兵出征,攻打叛军。

D. 李芃不恋权位,深知为政之道。

到了晚年他以生病为由,上奏书要求辞去职务;他反对以武力取胜的做法,提出合理的为政主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勉然其计,以闻,代宗嘉之,以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置池州焉。

(2) 除弊之急,莫先德化,循而理之,斯易致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释:①俭梳妆:“俭”同“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

②压金线:用金线刺绣。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女自我感伤待嫁之年却没有媒人前来提亲,主要原因是她出身的贫穷。

B.贫女的装扮过于奇特而不被世俗所喜爱,但这恰恰体现了她高尚的情操。

C.尾联富有生活哲理,既是贫女的慨叹,也是诗人的自叹,蕴含社会意义。

D.全诗语言质朴无华,以未嫁贫女自叙口吻,塑造了一个内蕴丰富的形象。

15.前人评价这首诗是“语为贫士写照”,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刻画了怎样的贫士形象。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拟行路难(其四)》中,鲍照写道:“______?______”前句慷慨激昂,后句却无可奈何,表达了自己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2)杜甫在《蜀相》中,以“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评价了诸葛亮在对策中的天才预见和辅佐两代帝
王的政治才能。

(3)《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阿房宫的占地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苏轼被贬黄州,于东坡之上建房开园以自足,纵游大好河山来排遣其遭贬的愁闷情绪。

且将其书房命名为“雪堂”,于其中读书自乐,并吟诗作赋来表明其高洁情操、美好品德。

请据此为下面对联写一条下联。

筑室东坡,游壮丽山河遣愁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写出启示,不超过30字。

“我只是雏菊丛中的一朵小花。

”一朵雏菊伤感地叹息,“与这么多雏菊生长在一起,我的美丽完全被淹没了,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我。

”一个天使听见了雏菊的心声,规劝它说:“但是你真的很美丽!”“我想成为唯一的一朵,身旁不要有任何同类!”不想再听到雏菊的埋怨,天使把它带到了城市广场。

几天之后,市长带着一位园艺师来对广场进行改造。

“把土壤翻一翻,种上天竺葵吧!”“等一等!”雏菊大叫,“你那样做我会死的。

”“如果这里还有一些和你一样的雏菊花,会对广场起到非常好的美化作用。

”园艺师回答,“但是在你的周围找不到任何你的同类,你自己不可能形成一座花园。

”说完,园艺师把雏菊从地上连根拔起。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

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计白当黑”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D项,“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理解错误。

依据原文“‘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
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可知,“计白当黑”的理论,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其目的主要是纠正“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这种错误认识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分析错误。

依据原文“黑白世界,书法之魂”“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 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容,有意义,有美感”等内容可知,书法作品中的“黑”与“白”是并列存在的,而不是互为表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内容,然后浏览文本,辨明有效信息区间,确定关键语句,最后,对关键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分条作答。

依据原文“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可知,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是赋予了新的内涵的极具哲理意味的“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依据原文“‘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

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一幅作品具体黑多少、白多少,就连书法家在落笔之际自己也没有数,只有凭着感觉完成挥毫之后,黑白定型,一切才有了意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计’,实际上无法预计,只能‘计随意出’”可知,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是书法作品的创作在“黑”与“白”的处理时无法预计那个多,那个少,只能“计随意出”,而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依据原文最后一段可知,由于人们当下对“计白当黑”认识的偏差导致有些书法家在创作时只注重“笔墨线条”,而“计白当黑”让人们对书法艺术创作有了新的认识,更注重对“白”的认识,书法作品中“‘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容,有意义,有美感”,书法作品是黑白相间、虚实相生的艺术,方能显得书法艺术富有趣味。

【4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