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未识别的民族!老挝神秘“林中鸟人”克木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一个未识别的民族!老挝神秘“林中鸟人”克木族
克木族Khmu
克木族美女
图片来源:网络
大多数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都认为克木族是中南半岛的原住民,尤其是老挝更是这个民族最主要发源地,他们长居深山老林之中,以
男猎女耕为主要生活方式,尤其喜欢在高高的树上搭建木制的树屋,拉着藤蔓在树林里荡来荡去,犹如空中飞人一般,但其实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常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多蛇蚁野兽,所以生活树上可以防止野兽攻击。

随着外界的人们不断进入雨林,克木人与世隔绝的原始状态逐渐被外来文明慢慢地改变。

他们开始寻找适合长期居住的地方,将房子从树上移到地上,修建了清一色的矮墙干栏式吊脚楼,逐渐形成一个个自然村寨。

树上鸟屋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克木人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远古的时候,天下洪水泛滥,世界一片汪洋,人类死绝,只剩下兄妹两人,兄妹成为夫妻,生下一个葫芦,从葫芦里走出好多人,第一个走出来的是克木人,接着是泰人、佬人、泐人,最后走出来的是京人、汉人。

由于葫芦口的边缘有很多烟灰,克木人第一个走出来,身上粘了烟灰,因此皮肤黝黑。

第二批出来的人粘在身上的烟灰少些,因此皮肤微黑。

第三批出来的人没有粘上黑灰,因此皮肤白晢。

图片来源:网络
克木族的房子
在老挝,克木族正走向开放,对外交流不断增多,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条件下,其语言生活发生变化,如今的老挝的克木族过着既使用自己的母语又兼用国家的通用语——老挝语的双语生活。

聚成村落吊脚楼
图片来源:网络
克木族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图腾信仰。

同一祖先的克木人后代居住在一起,他们有自己单独的礼仪和习俗,经常往来,互相帮助。

头人是由有威信的和小康之家的家长充当,但不是族长,年龄最长的人才能担任族长。

不论居住相距多远,如五六天的路程,或十来年不相见的同姓人,一旦相见都很热情。

克木人有两种姓,一种是本民族的姓,可分为几类:第一类是用野兽的名取姓,这种野兽也是他们的图腾,如虎(又分各种斑纹的虎)、貂(又细分为几种)、鹿、狐狸、猴、熊、松鼠、水獭。

第二类是以鸟的名字取姓,如凤凰、燕子、画眉等等。

第三类是以草木的名字取姓,如羊齿植物。

如果图腾死亡或不见了,他们会很悲哀,如虎图腾的人,得知老虎死的消息,会悲伤地哭起来,把图腾视为自己的兄弟或亲戚。

更不能吃图腾的肉。

他们认为,吃了图腾的肉,牙齿会摇动,肚子会痛,甚至不能去摸图腾,否则手烫脱皮。

万一碰到老虎伤害人,狐狸吃鸡鸭,老鹰叼鸡鸭,本图腾的人只可驱赶,不能射杀图腾。

祭祖时在身上和脸上画或纹饰成图腾模样。

另一种姓是从泰族那里借来的,如罗、韦、广、古。

图片来源:网络
克木族图腾
相传在远古时期,克木人居住在琅勃拉邦,却遭到了其他民族的
驱赶,天神得知后,同情可怜的克木人,便赐予了他们一把铜刀,一把铜斧用于开垦荒地。

此外,天神还给了克木人一面铜克木族,只要遇到困难时击响铜鼓,天神便会下凡相助。

克木人认为,铜鼓是祖先魂灵的象征,除节日祭祀祖先外,如有病痛、有灾难等不顺心的事,也要祭祀祖先,在整个祭祀过程中要敲打铜鼓,用意是敲醒祖先的魂,促进民族或家族、家庭的兴旺发达、幸福美好。

仪式结束后,主人把铜鼓深埋在山林里,严格保密,不让他人知道。

万一埋铜鼓的主人突然去世,没有留下后话,就等于丢了一面铜鼓。

所以人们有时会在荒野里偶然发现铜鼓。

于是克木人对铜鼓便有了特殊的信仰和感情,祭祀、求雨、驱病时都会敲响铜鼓。

据琅南塔省文化厅厅长统计,现存的铜鼓有600余面。

特别的是克木人不会将如此重要的铜鼓放在家中,而是藏在深山密林里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

铜鼓文化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文化,不仅是克木族还有中国西南地区多民族都有使用一种文化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
铜鼓
克木人以胖为美,克木女孩儿都胖胖的十分友好。

年轻男女15岁后便可以谈婚论嫁,但需通过媒人说亲,双方父母同意后,男方需在女方家里居住3-4年,之后男方会准备盛大的迎亲仪式,将媳妇儿接回家。

婚后生下的孩子女随母姓,男随父姓,代代相传。

们的婚姻由3个群体缔结而成,甲姓集团的男子只能娶乙姓集团的女子,乙姓集团的男子只能娶丙姓集团的女子,决不能反向通婚。

舅舅决定外甥女的婚姻大事。

图片来源:网络
克木族美女
克木族作为一个跨国跨区域的民族,像他们所传承的铜鼓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区域民族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标志。

澜湄流域地区的各族人民铸造和使用同一类型的铜鼓,说明两个地区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又或者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社会基础。

可见,铜鼓是民族迁徙和相应文化、习俗传承的物质证明。

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某一程度上加深了两个地区乃至两个国家之间政
治、经济、文化和民间领域之间的相互往来、交流与合作,有效促进了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与繁荣,为地域的进一步发展与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