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自主练习l九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自主练习
(九)
一、选择题:
1、《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3、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其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这一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4、“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5、“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感到“月是故乡明”,这表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审美活动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D、并不是所有的认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6、俗话说:“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有人在梦中发表演讲,计算数学问题,甚至解决了科学难题。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A、梦既是一种意识活动也是一种物质活动
B、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C、梦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反映
D、意识有时可以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表明
A.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人脑总是不能如实地反映外界事物
8、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

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
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物质决定意识
9、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

”“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
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D、主观能动性
12、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
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14、“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回答15—16题:
15、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6、“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B、①②③④
17、(图7)(07·重庆文综卷)漫画内三句话(“生病了想起健身”,“出事故了想起安全教育”,“入狱了想起拒贿”——录入者注)中的“想”字,体现的是:
A.认识的计划性 B.认识的目的性 C.认识的预见性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8、(图7)(07·重庆文综卷)漫画的主题“晚了一步”体现了认识:
A.是实践的目的 B.总是超前于实践 C.总是落后于实践 D.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图 6 中的画师借助于哈哈镜观察创作对象,把现实中的“瘦子”画成了“胖子”。

回答19—20 题。

19、(07·全国卷Ⅱ).图中画师完成的作品
A.忠实再现原型又不拘泥于原型B.完全是该画师丰富想象力的产物C.摆脱原型的制约,实现了主体的创作意图 D.实现了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事实的统一
20、(07·全国卷Ⅱ).漫画家用夸张的笔法表现了他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看法,这给我们在认识论上的启示是: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③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④认识是客体显现自身的过程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①④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及贵。

”(《史记·货殖列传》)据此回答21题。

21、(07·江苏省卷).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22、(07·天津卷).本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
A.意思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双方都未能全面地看问题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23、(07·天津卷)下列成语中与漫画《人市之梦》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D.审时度势趋利避害
24、(07·广东卷).2020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

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B.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25、(07·广东卷).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上古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吕氏春秋·察今》
请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角度说明“上古不法先王之法”。

(10分)
2、胡锦涛同志说:“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15分)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精神?(7分)
(2)我们应如何做到还求真务实?(8分)
3、(07·全国卷Ⅱ)作为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美国把玉米深加工产业当作一个绿色能源产业加以发展。

近年来,出于开发新能源和消化陈化粮等多种考虑,中国发展了燃料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产业。

当中国玉米燃料乙醇工业迅速发展引起玉米供需关系明显变化,库存迅速下降,并影响到其他相关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 2020 年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明确表示不支持玉米燃料乙醇等产业过度发展。

运用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分析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

(10分)
(07·全国卷Ⅰ·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53年,金迁都燕京。

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有激烈争论。

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

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
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

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

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

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志》等)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4—5小题。

4、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的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12分)
5、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8分)
6、(07·江苏卷)古人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辨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8分)
7、(07·北京卷).(32分)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失败期”的生命周期,被答为“第一曲线”。

为了能够实现持续发展,避免失败,全党需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完成下列问题。

图10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11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自主练习(九)讲评学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B
5、B
6、
C 7、B 8、C 9、A 10、A 11、
D 12、A
13、B 14、B 15、C 16、B 17、D 18、
D 19、C 20、A 21、B 22、B 23、
C 24、A 25、C
二、非选择题:
1、⑴从唯物论角度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

”(5分)
⑵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静止是相对的。

今世不是“上世”,而“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胡可得而法!” (5分)
2、(1)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做到求真务实。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做到求真务实。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分)
(2)①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8分)
3、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调整产业政策,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原理; (5 分)从玉米深加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统筹考虑相关政策,体现了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5分)(如果答出根据中国玉米加工产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条件不同,因而不能照搬美国的作法,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或者答出玉米加工业发展规模要有一个度的把握,体现了量变质变的规律,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4、①以客观的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条件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倾向。

②以变化了的疆土面积和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随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的辩证发展的见识。

③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考虑地理取际联系作为是否迁都决策的依据,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12分)
5、在如何建都的问题上,有人以符合阴阳五行之说作为规划迁都的理由,其理论依据是唯心主义的;“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说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统治者是否施行德政决定的,而不是由都城的布局是否符合阴阳五行说决定的,这体现了在考虑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十分重要的道理。

(8分)
6、①怀疑是对现存事物的质疑,是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对于常规性思维而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敢于超越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始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怀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

怀疑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有重要作用。

②但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不是怀疑,而是实践。

我们要立足于现实,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发挥怀疑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8分)
7、(11分)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

②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辟“第二曲线”。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创新要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推动
企业的发展由“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转变。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会受到习惯势力、传统思想的干扰和制约,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应正确对待遇到的困难,保成新事物的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