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行心理学问答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问答题
1、简述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1)观察法: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其中心理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调查法:通过晤谈或问卷的方法获得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3)个案法:是对单一案例的研究,包括收集关于这个被试的历史背景、测验材料、调查访问结果,以及有关人员做出的评定和反映。

(4)相关研究:是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存在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

(5)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

2、简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答:精神分析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①本我:指原始的代表人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是真正的无意识,主要包括性本能和破坏欲等,有要求即刻被满足的冲动倾向。

遵循“快乐原则”。

②超我:指道德化的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它能对个体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③自我:大部分位于意识中,小部分位于潜意识。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自我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

3、简述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点、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所接受时,就被压抑到潜意识中,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主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2)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3)投射: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

(4)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5)转移:由于道德、社会规范等原因,由某事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从而用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以安全地释放或满足冲动。

(6)合理化:个体受挫折时用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7)补偿: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饰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8)升华:将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9)反向形成: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学说。

答:①生理需要:主要包括对食物的、水、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维持个体及种族生存起码的要求。

“民以食为天”这种需求是一切需求中最优先产生的,在所有需求中占绝对优势。

②安全需要:主要对包括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免受惊吓、焦虑和混乱的折磨等方面的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希望:包括家庭、友谊和爱情的社会需要,以及被同伴或团体接纳的需要等。

如果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④尊重的需要:希望他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在团体中一定的名誉和地位以及自尊、自重、自信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主要包括个体要求实现其聪明、才智、理想、抱负的需要。

5、简述记忆的过程。

答:定义:记忆是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或再现)。

过程:(1)识记:识记是个体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即外界输入大脑并对其进
行编码的过程,识记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它包括对外界信息加工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

(2)保持:保持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感情,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存贮在人们头脑中的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存贮。

(3)再认和回忆:回忆和再认是从记忆库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即在必要时将贮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应用的过程。

6、人类的三个记忆系统是什么?
答:定义:记忆是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其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过程是识记、保持、回忆(再认或再现)。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①保持时间:不超过1秒钟。

②记忆容量:9个字母。

③编码形式:主要是感觉后像(余音、余像)。

想象生活中的感觉后像现象。

2)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
①保持时间:一般为20秒。

②记忆容量:为7士2个组块。

组块(chunk)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组块化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将孤立的项目连接成更大单元的过程。

③编码形式:根据材料可以进行音码、形码和意码多重编码。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系统
①贮存时间: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上,几周、几个月、几年乃至终身。

②记忆容量:长时记忆的容量可以是无限的。

③编码形式: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储存不是静止的,而是有着动态变化。

7、简述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

答:定义: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及其外部相互关系在人脑的反映,即感觉器官和脑对刺激做出解释,分析和整合。

①知觉的选择性:人的知觉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能力即知觉的选择性,即将客观事物区分为知觉的对象和背景。

②知觉的整体性:我们倾向把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的知觉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这即知觉的整体性或组织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知识经验予以解释,并以概念(词)来标志它。

④知觉的恒常性:当外在刺激的物理特征受环境影响有所改变时,我们的知觉经验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心理倾向。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1)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算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答案。

②启发法: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的解决。

(2)知识表征的方式:同一问题通过影响问题的不同的方式表征,往往能影响人的思维,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3)定势: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使人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认识或行为,或在问题解决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4)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5)动机与情绪:①人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

②紧张、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6)人际关系: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受个体心理因素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

9、简述遗忘的原因。

答:识记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称为遗忘。

遗忘的原因假说:
①干扰说:在学习与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排除干扰,记忆可以恢复。

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②衰减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得不到强化而逐渐消退,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遗忘多属于此类。

③动机性遗忘理论: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机制,用来阻止不愉快的记忆进入意识领域。

④提取失败理论:记忆有时需要依赖线索的提示,遗忘是因为我们在提取信息时没有适当地提取线索。

9、10、简述典型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

答:动机冲突: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往往数种动机并存,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些动机的强度也随时发生着变化,这就构成了动机的冲突和斗争。

①双趋冲突: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是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②双避冲突: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就产生了双避冲突,即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③趋避冲突: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理,因为它既可以满足某些需要,有可能构成某些威胁,即进退两难。

④多重趋避冲突:即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作用,无法简单选择或拒绝某一个,必须进行多重选择。

11、简述挫折反应后的基本表现。

答:定义:是在有目的行为情境中,个体趋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使行为过程受阻或被延搁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即碰钉子。

(1)情绪性反应: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着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性反应,它表现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一般有攻击、冷漠、退行、固着、幻想等。

①攻击:Ⅰ)直接攻击:即当个体受到挫折后,将愤怒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表现为对他人讥讽、谩骂或拳脚相加以及损坏物品等。

Ⅱ)间接攻击: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后,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将愤怒直接导向造成其挫折的人或物,而只能导向自己或者第三者,向“替罪羊”发泄受挫的情感。

②退行:当个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恢复童年的习惯和与行为方式,以幼稚简单的方式应付当前的挫折。

③固着:当个体受到挫折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方式盲目地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而不能用更恰当的行为方式所取代,固着是行为凝固化,不同于习惯,习惯会因为行为无效或被惩罚而改变。

④冷漠:当个体受到挫折后,表现出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常是个体长期遭受挫折而无法对引起挫折的对象进行攻击,又找不到适当的替罪羊来发泄,而且看不到改变处境的希望时发生的。

(2)理智性反应:当个体受到挫折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向预定目标迈进。

(3)个性的变化:持续重大的挫折,不仅会使个体产生持续的紧张状态和挫折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而且某些行为反应还会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个体相应的习惯和某些突出的个性特点,甚至会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2、简述说明应激源的种类
答:①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化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辐射、细菌、各类寄生虫、外伤和各类感染等。

②心理性应急源:个体因认知水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所致的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反应,动机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及个性方面的缺陷。

主要表现为各种挫折和心理冲突、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感等。

③社会性应急源:主要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和适应的情景与事件。

社会性应急源小到个人生活变化,日常困扰,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等。

④文化性应急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引起应急的刺激或情境,如迁居异国他乡,
语言环境变化引起的“文化性”迁移。

13、简述应激心理的中介因素。

答:1)认知评价: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是生活事件是否会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

①初级评价:是个体对应急源性质的判断,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其次为是否构成威胁。

②次级评价:个体评价和选择对事件威胁的应对方式和适应能力。

一旦得出利害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作出估计。

要判断自己能够利用的人、物质和社会资源,以及能够消除应激的各种应对方式。

③认知性再评价:在初级和次级两步评价的基础上,对现实情景作出再度认知评价,判断这种潜在的应急源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及其性质。

2)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①问题关注应对:通过次级评价,事件是可以改变的。

②情绪关注应对:通过次级评价,事件不可以改变。

3)社会支持系统:个体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4)人格: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急源的认知评价,情绪的产生和心理反应性,决定了对外界条件的适应和应对策略方式。

14、简述应激的心理反应。

答:①认知反应:轻度的应激状态有助于个体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

但强烈的应激则对认知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如感觉过敏或歪曲,思维或语言迟钝,自知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现象。

②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怒和抑制等多种不良情绪,而焦虑是心理应激下最常见的一种情绪。

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以适应的方式面对应急源,有利于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③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为“战”或“逃”两种类型。

“战”在人表现为接近应急源,分析现实,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逃”是远离应急源的防御行为。

④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面对环境造成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作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15、简述应对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

答:(1)心理防御机制可视为个体应对策略之一。

应对活动是意识性的、主动的心理和行为策略,为了缓冲应激对个体自身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状态的心理适应过程。

心理防御机制则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中被应用的心理保护机制。

(2)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3)心理应激理论与精神分析理论不属于同一范畴,应对和防御机制分别属于意识和潜意识,但存在内部联系:
①两者都是人们应付心理压力和适应环境的一种策略,是心理的自我保护措施。

②许多心理防御机制仍可部分被有意识地使用。

通过意识的训练可将防御机制转变为习惯化的应对活动,如否认、升华、转移等。

③许多心理防御机制可以直接表现出外部行为活动,也可被视察。

16、简述心身疾病的概念与诊断原则。

答:(1)定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诊断原则:
①明确躯体症状: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异常发现。

②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症状发作在时间上有密切联系,或患者存在某一种特定的个性特点和对某些疾病易感的心理素质。

③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与心身疾病特别是心身障碍比较,神经症总体的特点,包括以心理症状为主,相伴随的躯体症状往往具有多系统、多器官性质且反复易变或不符合病理生理规律,无实质性病理生理过程或组织
损害。

17、简述异常心理学的判断标准。

答:定义:指个体失去常态,心理活动发生与众不同的改变,无能力按社会公认的方式行动,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的后果。

①以经验为标准:凭借个人的认识和经验去评定他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判断其是否正常,这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社会适应性标准: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顺应是否完善,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适应环境,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规范行事。

③症状和病因学标准:以症状和病因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运用医学检查、诊断的手段及标准找到引起异常心理症状的生物性原因,以此判断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

④统计学和心理测量的标准:对人群的心理现象进行调查和测量,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可勾画出某些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正态分布曲线。

异常心理多位于两端,正常心理处于均值附近。

18、简述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和基本特征。

答:定义: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本障碍有一定人格基础,起病常受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作基础,与病人的现实处境不相称,但病人对存在的症状感到痛苦和无能为力,自知力完整或基本完整,病程多迁延。

①焦虑情绪:焦虑情绪是所有除癔症外的神经症病人最常见的主观体验,他们存在一种源于内心紧张、压力感、自述焦虑、烦躁、不安,又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和对未来的不良预期。

②防御反应:神经症患者往往都发展出了种种特殊的行为模式,以逃避现实困难,对抗内心焦虑,如恐惧症患者逃避引起恐惧的场景事物。

③躯体不适感:神经症患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些躯体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可以从轻微疲乏、不适、植物神经失调到紧张引起背痛、头痛等,以致严重失明瘫痪等。

④人际关系冲突:由于神经症患者的躯体、情绪痛苦和不良行为反应,使他们高度自我中心和过度要求别人,沉浸在自己的苦恼中,不能体谅别人,从而经常引发人际关系冲突,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19、强迫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答:(1)强迫观念可表现为:①强迫怀疑②强迫回忆③强迫性穷思竭虑
④强迫联想⑤强迫对立思维⑥强迫意向
(2)强迫行为可分为:①屈从性强迫行为②对抗性或控制性强迫行为
(3)强迫行为常见以下方式:①强迫洁癖②强迫检查③强迫计数④强迫性仪式动作
20、简述焦虑性神经症的临床表现。

答:(1)惊恐焦虑(急性焦虑):是一种以反复的惊恐发作为主要原发症状的神经症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具有不可预测性,其典型发作常突然产生,患者处于无原因的极度恐怖状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喉部梗塞、震颤、头晕、无力、恶心、胸闷、四肢发麻、有大祸临头或濒死感。

(2)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指一种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以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植物神经症状,肌肉酸痛,运动性不安等。

病人因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而感到痛苦,典型症状是病人表情紧张、双眉紧锁、姿势僵硬而不自然,常伴有震颤、皮肤苍白多汗,同时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加、不能静坐。

21、简述恐惧症的分类。

答:(1)场所恐惧症:患者主要恐惧某些特定的公共场所或环境,如商店、黑暗场所等。

(2)社交恐惧症:患者恐惧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我国多见此类,核心症状对人际交往感到紧张和害怕,避免和其他人打交道。

(3)特定恐惧症:患者恐惧特定物体或情景,如动物、鲜血等,最常见动物恐惧。

22、简述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

答:(1)躯体化障碍:症状常波及多个系统,常有胃肠、皮肤和性功能症状,有长期不易摆脱的心理压力,多有滥用药物的历史,是一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

(表现症状)
(2)疑病症:常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并处于一种持续对该病的恐惧情绪中,但
无明显症状。

(害怕病,无症状)
(3)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一种主要受自主神经支配的器官系统发生躯体障碍所致的神经症样综合症。

(4)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是一种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障碍予以合理解释的持续、严重疼痛,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现象直接导致的疼痛。

23、简述常见人格障碍的种类。

答:①偏执性人格障碍
②分裂样人格障碍
③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④冲动性人格障碍
⑤表演性人格障碍
⑥强迫性人格障碍
⑦焦虑性人格障碍
⑧依赖性人格障碍
24、简述心理评估为临床目的所用时有何作用。

答:(1)进行心理学或医学诊断,如智力低下的诊断。

(2)在进行心理或生物治疗前提供有关病人的基础信息。

(3)临床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和计划治疗的措施之一,常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如心理功能恢复,指导如何制定心理干预措施,并常作为评价效果的指标。

(4)预测个体的未来成就。

(5)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如心理健康研究等。

(6)能力和健康水平鉴定,如人才选拔、职业咨询等。

25、简述心理测验的分类。

答:(1)按测验目的分类:①描述性测验②诊断性测验③提示性测验
(2)按沟通方式分类:①言语测验②操作测验
(3)按测验对象人数分类:①个别测验②团体测验
(4)按测验方法分类:①问卷测验②投射测验③操作测验
(5)按测验的功能分类:①能力测验②人格测验③神经心理测验
④临床评定量表⑤职业咨询测验
26、简述心理测验的基本要素。

答:(1)行为样本:个体对抽取出来的问题的解决行为称行为样本。

通常对这个样本的测量推测个体对所考察问题的解决行为,间接测量人的心理活动和特征。

(2)客观测量:测验题目的难度水平将影响测验的客观性,如果测验题目太容易,人人都成功的完成所有项目;如果测验题目太难,则大部分人的得分很低,从而抹杀了个体差异,无法达到测验目的。

(3)标准化:心理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和测验分数解释都必须遵循严格统一的科学程序,实施内容、条件、记分过程、解释系统都相同,从而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结果描述:心理测验的结果必须加以描述才能明白其意义,通常分为完全数量法和划分范畴法两类。

27、简述标准化心理测验的特点。

答:(1)样本:心理测验的结论是否与同龄人或其它因素相同的人相比较而来其结论的正确与否,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

(2)常模:即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常模来自于标准化的取样,只有代表性好的样本上才能制定有效常模,常模的形式有多样,定量的有均数常模,标准分常模的定性的有化界分常模。

(3)信度:指测验分数的可靠性,通过对测验分数测量误差的计算来估计。

(4)效度: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即某种测验是否测查到所要测查的内容,在何种程度上测查了所要测查的内容。

(5)方法标准法:指任何测验都要有统一的实施方法,标准的指导语及明确的记分标准,以保证测验结果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