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第三课《“飞天”凌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息
特写
通讯
时效性
及时性强
比通讯更强调及时性、现场感
及时性不及信息
语言风格
准确、简明、朴素
准确、简明、生动
准确、生动形象
内容材料
真实,广泛,高度概括事件的全过程,不求细节。
真实,最具价值的片段、瞬间。
真实,典型的人事,深入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为主
记叙、描写为主
叙述为主,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可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篇幅
较短
篇幅比较灵活
较长
对比阅读,总结通讯的特征。
环节8
(针对目标4)
八、课堂检测
请阅读下面文段,判断属于新闻中的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狱医陈忠良:刀锋上行走28年
省十里丰监狱从前年开始开展了“十佳忠诚卫士”、“十佳青年之星”、“十佳文明职工”的“三十佳”评选活动。
昨天晚上,省十里丰监狱为“三十佳”举办了颁奖晚会,获得“十佳文明职工”称号的陈忠良就是其中一位。
作用: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小结:本文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营造训练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感情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着舰的困难,增大感情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
作用:这两段文字,揭示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话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2
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目标引导教学,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环节3
三、检查预习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澎湃(péng pài)凛冽(lǐn liè)
娴熟(xián)咆哮(páo xiào)
紧绷(bēng) 一丝不苟(gǒu)
镌刻(juān)殚精竭虑(dān)
3.资料链接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供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威力最强的武器之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它通常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它一般是一支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他军舰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航空母舰通常采用编队作战,编队中一般有巡洋舰、护卫舰、驱逐舰、核动力攻击潜艇、快速支援舰或者是其他的综合保障舰艇。
讲练结合,强化对新闻三种样式特点的掌握。
环节9
九、课文小结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本文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重大新闻事件,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回顾课文,
总结提升。环节10 Nhomakorabea十、板书设计
学情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八年级学生应该对新闻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学习中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尤其是对新闻的文体知识没有仔细了解过,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新闻的文体知识,结合文章,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把握通讯的结构和特点,体会通讯精练、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整体思路
“这只是初期检查,艾滋病潜伏观察期至少得一年时间,最后一次检验才真正决定命运。”接下来,老陈先后接受过4次血液化验,直到看到最后一次检测报告,心中悬了一年的巨石终于落地了,紧绷了一年的神经终于放松了。
老陈说,他和老婆约定好了,自己患肝癌的消息直到现在也没告诉在外地读书的女儿;老陈说,他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十里丰监狱这个大家,并且愿意用有限的生命去演绎十里丰人的情怀。
小结: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形象。
通过品析语言,感受通讯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环节6
(针对目标二)
六、寻读课文,体会作用
作者在叙述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其他内容。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明确: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
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陆》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日期
年级
八年级
批注
章节内容
第一单元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陆》
课时数
1课时
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自主学习,
初步感知。
夯实基础,
扫清理解障碍。
环节4
(针对目标一)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明确:时间顺序。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通过描写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整体把握课文,为总结语言特点做铺垫。
环节5
(针对目标二)
五、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
痛快哭一场
一连几天,等待初次化验报告的老陈都在痛苦煎熬中度过,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一下憔悴了许多。“我最担心的倒不是个人安危,主要是家庭责任啊,当时女儿又小,老婆一个人拉扯太难了……”说到这时,老陈有些哽咽了。
老陈说,他连去医院拿检测报告的勇气都没有,是让老婆去取的。“那天,看到‘阴性’的《HIV抗体初筛表》,我抱着他们母女俩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桅gān(杆) 浩hàn(瀚)
默qì(契) 惊心动pò(魄)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澎湃: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凛冽:形容刺骨的寒冷。
娴熟:熟练,熟习。
镌刻:雕刻。
咆哮:形容人暴怒喊叫或水流奔腾的巨大声响。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明确:“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作用: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烘托了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批注
环节1
一、导入:
“刀尖上的舞蹈”多么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画面。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会想到什么呢?它具体指什么?今天我们要用这句话来形容我国舰载机飞行员在空间极度有限的航母甲板上着舰的高难度和高风险。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着惊海---目击我国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去寻找答案,感受那令人振奋的精彩瞬间吧!
2.品析语言,能说出通讯的语言特点。
3.通过与前三课课对比,能够区分消息、特写与通讯的异同。
4.课堂检测,能分辨出消息、特写与通讯。
评价设计
目标:通过对比阅读,归纳通讯的特点。
评价任务:1、与《消息二则》对比阅读,总结通讯在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
2、与《“飞天”凌空》对比阅读,总结通讯在选材结构上的特点。
【文本分析】
本单元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类文体的阅读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对时政的关切,尤其是对新闻感兴趣或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学,奠定学生初步的新闻意识。
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成功,《人民海军报》于11月25日发表了这篇通讯。本文既有新闻事实,又有历史资料;既有中国立场,又有国际视野;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昂扬的精神,是一篇通讯精品,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类三等奖。
同科室的同事童建国说:“老陈可是我们监狱职工的楷模,他是二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右腿高位截肢,20多年来一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监狱医检工作。虽然前年又被查出患有肝癌,监狱领导也都劝他多休息,但他就是放不下手里的工作。”
手指意外划破
2006年10月的一天,老陈像往常一样戴着橡皮手套,用左手正要打开装有血样的玻璃试管橡皮塞。“没想到存放血样的玻璃试管意外破碎了,尖锐的玻璃碎片一下就刺入我左手大拇指。我拔出碎片,当场就流血了。”老陈说:“当时脑袋‘嗡’一下大了,头脑里一片空白。”提起那次HIV血样检测的意外,老陈至今仍心有余悸。
检查准备
一 正面描写 调整姿态
着 强军梦想
惊 成功着舰

天 环境烘托
民族复兴
侧面描写 背景介绍
人物映衬
梳理脉络,
加强记忆。
基于目标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阅读促进对新闻通讯的体会和理解。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通过反复自读,大胆发言交流,引导学生多多品味其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与前三课的消息、特写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通讯进行逐步体会和深悟。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能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考点统计
1.给材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2.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教材内容分析
【活动任务单一】
新闻阅读。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28年如一日
他干这份工作已有28年了。
陈忠良在监狱医院的检验科上班,负责筛查初入监服刑人员的血样,并检查他们是否携带HIV病毒抗体。
见到陈忠良时,他正在医务检验室内的仪器前给服刑人员做HIV血样检测,一边调试仪器,一边又迅速在电脑上作着记录。当他站起来要把检测记录报告放到桌上的档案袋时,记者吃了一惊:他从椅子上站起来显得很吃力,脸色略微蜡黄。
“还好,边上同事看到后,立刻帮我脱掉手套,并且用手捏紧我的大拇指,一边用力挤压污血流出,一边拼命地甩我手指上的血,随后又赶紧往手指上倒酒精反复清洗伤口……”讲述时,老陈表情激动,右手紧捏左手大拇指用力甩动,试图还原当时的紧张场景。
老陈说:“我当时直感到不计其数的小虫子正顺着大拇指往我身体里钻……”说话时,老陈一直紧握着拳头。
作用: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作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同时,明确航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体会作者选材的匠心。
环节7
(针对目标三)
七,归纳总结消息、特写与通讯的异同。
学生默读这篇通讯,通过与《消息二则》、《“飞天”凌空》对比,完成图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