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图形(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湘教版八下数学2.3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第2课时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数学2.3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第2课时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数学第2.3节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学段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变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概念和性质。
但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所区别,学生可能需要时间来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来发现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来展示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变换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PPT。
3.相关的学习材料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折纸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折纸沿着一个点对折,而不是沿着一条直线,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如圆,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3.3中心对称教学设计课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心对称的概念。
2.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4.通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以图形的旋转为基础,通过活动认识中心对称,探索成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标准》要求探索的性质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画图,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心对称和中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
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所以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扫清了学习障碍,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研究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以及对其性质的基本应用。
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交流和探究。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老师表演扑克牌小魔术:准备十几张图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一张“2”是中心对称图形的。
师:让所有的扑克方向一致摆放,随意抽出一张,学生注意力在抽出的那张上,把剩下的扑克牌合拢,并偷偷地旋转180°,然后把抽出的再插到牌中,最后把抽出来的那张找出来。
生:观看老师的魔术表演。
魔术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师生互动发现新知方案一:若有学生指导这个魔术表演中的奥秘,就让学生来说。
生:老师让所有的扑克方向一致摆放,当抽出牌后偷偷旋转了其他的牌,再把抽出的这张放回,再展开就能把这张方向不同的找出来了。
如果发现所有的牌均没有变化,就知道抽出来的一定是最特别的那张。
由此引出“2”这张中心对称图案。
(再接方案二的内容进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归纳总结。
“概念的教学”必须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自己用语言描述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方案二:若没有人能解释这个魔术表演的奥秘,就留下悬念。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将上面这些图形都绕它的中心点旋转180°后,观察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有什么联系?课件展示4个图形,将其旋转180°,引导学生归纳中心对称图形定义。
师:没有人能发现奥秘没有关系,相信学完这节课后,一定会有同学知道。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这几个图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将其绕某一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后,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生:合作探究师:课件演示将每一个图都旋转180°。
生:他们与原来的图案能重合。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中心对称图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中心对称图形定义。
生:归纳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o,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若学生说的不好,教师可以适当予以引导。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范本(2篇)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范本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习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同样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两个概念又充满了辨证关系,当把某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这个图形的组成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
所以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概念是相对而言的。
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培养,同时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正确理解是本堂课的难点所在,在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明确这是中心对称图形,接着将图形标上字母,并把两个三角形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把这个图形看作两个三角形,动画演示让其中一个三角形绕一点旋转180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从而揭示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这样通过动画让学生明白了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概念之间的区别像这样运用直观形象的演示来演绎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效果还的比较好的。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范本(2)数学中心对称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个图形、点或物体相对于某个中心线、中心点或中心轴具有完全相同的形状或性质。
对称在数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然而,在教学中应用对称概念时,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对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
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对称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部分学生将对称仅仅理解为图形的左右对称,而忽视了上下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
这可能是由于教材对对称概念的解释不够全面,或我在讲解过程中没有详细地强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对称概念的解释,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对称的概念和特点。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猜想、探究得出中心对称的性质,及运用性质做中心对称图形,增强学生几何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中心对称的概念。
2.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2.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探索、归纳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3.通过图形间的变换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变化可以通过一系列基本变化的组合得到,体会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通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充分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
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第二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游戏及图片欣赏活动内容: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发现两幅图形的内在关系,这个活动为课堂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也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环节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内容:通过以上观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效果:通过学生找到上图的对称关系,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为后面寻找组合图形所运用的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内容1: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内容2:中心对称的性质:探究得出结论:内容3:作图:(1)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点A关于点O的对称点A′;(2)如图,选择点O为对称中心,画出与△ABC关于点O对称的△A′B′C′. 举例:内容4: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内容5: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区别:中心对称指两个全等图形的相互位置关系,中心对称图形指一个图形本身成中心对称.联系: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将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则它们成中心对称.第四环节:练习与提高内容:随堂练习1、画一个与已知四边形ABCD成中心对称的图形.(1)以顶点A为对称中心;(2)以BC边的中点为对称中心.2、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请同学试着小结本节课。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4.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中心对称”和下一节“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与图形的变化(平移、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后续平行四边形的学习做铺垫.(二)学习目标1.能准确叙述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并会初步应用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解决有关问题2.经历中心对称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究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类比、特殊—一般等数学思想3.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美,迸发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激情(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及其应用难点:中心对称性质的探索【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图形的平移、旋转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升入初中后,在七年级又学习了轴对称,在八年级学习中心对称之前进一步深入学习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积累了一定的探索图形变化方法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一)教法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追问、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以及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的内涵.(二)学法设计:结合教法的安排,本节课的学法指导确定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操作、观察、归纳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评价设计】通过即时检测完成目标1,通过性质探究及小组展示完成目标2,3【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回顾与思考【师生活动】教师播放课件图1图2图3提问:从这些生活情境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变化?它们的要素分别是什么?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平移与旋转.平移的要素是方向和距离:旋转的要素是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教师追问:图1,图2同样是旋转,差别在哪里?学生回答:角度不同,前一个转动一般角度,后一个转动特殊角度180度O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入课题:这种特殊的旋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研究的中心对称.继续追问:看到对称,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轴对称.教师出示投影,学生对照回顾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定义:在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移与旋转导入新课,凸显中心对称与旋转的关系,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回顾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中心对称的探索,指明方向,做好知识储备.【问题应对】学生能找到画面中的图形运动,也能说出它们的要素.对于两个旋转的差别,学生可能说不到点子上,教师可提醒学生从要素上着手分析.由此启发学生按一定规律和顺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较省时省力.(二)探索与发现任务一:认识中心对称【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你能类比轴对称的定义给中心对称下个定义吗?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定义:定义:在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个点旋转180°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成中心对称,这点就叫做对称中心.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布置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00页中与中心对称定义有关的内容,完成导学案上.【设计意图】类比轴对称的定义得出中心对称的定义,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能突出两个定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后面性质探索指明方向.【问题应对】学生能够类比轴对称的定义说出中心对称的定义,也能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但对于对应点这个概念理解肯定不到位,会误以为对应点连线就是对应顶点的连线.对此,先不必指出,留待后面探究性质时再指出.即时检测:判断题:①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 )②两个全等的图形一定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 ( )③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那么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对称中心旋转180°必定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 )④两个图形,将其中一个绕一点旋转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则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设计意图】第二题引导学生学会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一个命题是错的,第四题强化中心对称旋转的是180度.由这四道题的思考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中心对称关注的是两个图形在形状、大小、位置上的关系.【问题应对】学生能顺利判断出对错,对原因表述可能不是很流畅师注意纠正引导.任务二:探索性质【师生活动】教师说明探究方法和要求:请类比轴对称性质的探索过程,完成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注意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5分钟后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学生按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梳理出以下三种思路:1.运用测量:OA=OA ',OB=OB ',OC=OC '教师评价:测量是我们发现数学知识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2.根据定义:旋转180度重合得到三角形全等以及OA=OA ',OB=OB ',OC=OC '教师评价:图形的定义是我们发现性质的源泉.3.根据中心对称是一种特殊的旋转得出上述性质.教师评价:抓住特殊图形运动的一般本质,由一般到特殊思考问题,是数学学习常用方法.教师追问:有没有小组在线段的位置关系上有所发现?学生回答中教师借助对顶角引发探究,得到AA ' 过对称中心并被平分的事实教师评价后,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性质:出示性质: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3.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教师追问:对上述得出的性质有疑问吗?在学生回答没有疑问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应点连线有几条,借此让学生弄清对应点与对应顶点间的关系,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强化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证明。
关于中心对称教学的反思人教版(二篇)
关于中心对称教学的反思人教版中心对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几何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和学习。
在教学中,中心对称的引入可以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其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对于中心对称的教学是否合理、有效,我们应该进行一些反思和思考。
首先,中心对称的教学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操作阶段,他们对事物的抽象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引入中心对称概念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举一反三、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具体的图形操作中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
其次,中心对称的教学应该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培养。
学生只有对中心对称的概念形成准确、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让他们研究这些图形的特点和属性,引导他们发现中心对称的概念,并进行归纳总结。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另外,中心对称的教学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生活中到处都有中心对称的物体,如蝴蝶、花朵等。
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对称性,并与数学中的中心对称进行对比。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反思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
比如,教师过度强调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导致学生只停留在记忆性的学习,缺乏对问题的理解和灵活应用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缺少生活化的案例和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对中心对称的认知程度不够深刻,无法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改进中心对称教学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样化教学手段,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引导和辅助说明,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
其次,教师要通过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将中心对称的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2篇)
数学中心对称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自主探索”,突出过程性目标,实现教的转变、学的转变、课堂气氛的转变。
下面以《中心对称》一课为例,进行反思。
一、关于概念的教学中心对称概念的引出。
学生在初二上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我设计先复习轴对称概念和性质。
本课在揭示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时,加强了和轴对称的辨析,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这一概念,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的转变:本节课我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在引导学生画中心对称图时,我只给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把对称中心定在不同的位置。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让学生通过画图归纳出中心对称的性质,达到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的目的。
三、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让学生设计上面的各种类型图,学生自己去解答,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五、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
本节我设计如下联系生活的题:利用中心对称测量河宽六、不足之处1、轴对称的概念强调不到位、不够细致,尤其是对称点的概念。
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太短。
2、没讲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3中心对称一.备课标:(一)内容标准:认识中心对称的概念,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二)核心概念: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十大核心概念在本节课中突出培养的是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
二、备重点、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三节“中心对称”,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进行观察、分析、欣赏等操作性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并使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平移、旋转等内容,进一步深化对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的理解和认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通过观察、探索等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轴对称、平移、旋转及组合等几何变换的规律和特征,并体会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
运用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图形变化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所以确定:重点:1.认识中心对称的概念。
2.能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发展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化归意识和综合运用变换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三.备学情:(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1.学习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在七年级(下)和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学生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
(2)支持性条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2.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已学习了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已充分理解了各种变换的基本性质,具备了分析、设计图案的基本技能。
(二)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基于学生已有了研究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以及旋转知识,课标要求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难点在于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会判断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会寻找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会分析各种图案,标志是中心对称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初中数学_中心对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心对称》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学习目标】根据课标对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调查得到的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 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2.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3.经历有关中心对称的观察、操作、欣赏和简单的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德育渗透】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通过太极图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东风汽车标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独立自主自强。
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内容,本节以图形的旋转为基础,通过活动认识中心对称,探索成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标准》要求探索的性质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而非“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画图,认识和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
本节课主要学习中心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特殊形式,所以已经学过的轴对称变换和旋转的概念及性质,为本节课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扫清了学习障碍,本节课的知识也为即将研究的中心对称图形、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以及利用平移、轴对称、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探索它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1.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来看。
初三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合作交流和探究。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基础来看。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
《中心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
《中心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1、《中心对称图形》数学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以出示旋转对称图形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复习旋转对称图形的知识上导出新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新的概念的掌握。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习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是本课重点,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魔术,准备四张扑克牌,三张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老师背过身,让学生任意转一张牌,老师都能猜出,让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想不想学会这个本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也会这个本领了。
对于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急于知道,但仅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又无法解决,从而形成认知的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始学习。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明白了课前魔术表演的奥秘,也其乐融融地投入了游戏中,让他们体味到了数学的趣味和神奇。
本课在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特征的导出由学生自主探索而得,在演示给学生两个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对应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中心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连线测量发现了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课尾安排了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知道中心对称图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充满了对称美,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能设计这些图形,再次让学生体味数学的魅力——图形美,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并设计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教学程序设计按照上面的构想,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环节: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2、动手实践,感受新知;3、自主评价,反馈调控;4、归纳总结,拓展思维;5、分层作业,能力升华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问题1.关于中心对称你知道那些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问题2.作图(1)作线段AO 关于点O 的对称图形(图1)(2)作△AOB 关于点O 的对称图形(图2)教师:提出问题并巡视观察学生的作图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学生:独立作图。
图2图1 O A O B A教师重点关注:1.对中心对称的掌握程度(系统性、全面性等);2.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抢答的方式复习旧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操作进一步了解中心对称,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活动二:动手实践,感受新知问题1.观察前面图一得到的线段AB ,若将它绕点O 旋转18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操作、判断。
教师:归纳说明,由于OA = OB ,所以线段AB 绕它的中点O 旋转180°后与它重合..。
问题2,.观察图2,连接AD 、BC ,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若将它绕对角线的交点O 旋转180°,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连接线段、判断形状、操作旋转、叙述发现。
教师:倾听,结合学生的发现定义中心对称图形。
定义: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问题3.现在我们已知线段、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你还知道那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说说看。
学生:回答问题并互相评价。
教师:倾听并鼓励回答问题的同学,给出正确结论。
教师重点关注: C O B A1.学生能否发现旋转180°后重合这一关键点,能否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2.学生的发散思维;3.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一的作图顺利的发现“绕一点旋转180°后重合”这一结论,为定义打下基础。
经历应用定义判断中心对称图形的过程,从而达到了解定义、应用定义的目的。
活动三:自主评价,反馈调控问题1.观察下面图形,它们是中心对称图形吗?他们好看吗?学生:判断,并互相评价.教师说明: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匀称美观的性质,很多建筑物和工艺品上常采用这种图案,另外,具有中心对称图形形状的物体,能够在平面内绕对称中心平稳的旋转,在生产中旋转的零部件的形状常设计成中心对称图形。
问题2,如图的汽车标志中,那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学生:判断,并互相评价.教师:鼓励并提出新问题:能再举出几个中心对称图形的实例吗?教师重点关注:1.是否对实际问题感性趣;2.能否进行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将中心对称图形应用于生活,同时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理解。
活动四:归纳总结,拓展思维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中心对称图形,请你说出它与中心对称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全等图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而中心对称图1.区别:中心对称是指两个..图形本身中心对称。
形是指一个..2.联系:如果将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图形),那么这个图形就是中心对称图形;一个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把对称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那么它们又是关于中心对称的。
教师重点关注:1. 参与讨论的积极性;2. 对数学整体性原则的理解。
设计意图:正确区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从而达到真正了解它们的目的。
活动五:分层作业,能力升华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新的收获和体会.学生在组内阐述所学内容以及谈学习体会. 教师巡视各小组,引导学生补充完善。
教师重点关注:①归纳、整理和总结能力;②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识程度(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以及能否熟练、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想);③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机会,并为程度不同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活动六:课下作业1. 课本第74-75页 第2、5、8题。
(选作):如图,矩形ABCD 中,AB = 3 ,BC= 4 ,R 若将矩形折叠,使C 点和A 点重合,求折痕EF 的长.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72-73页)设计意图:1. 学生巩固,提高;2.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教法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鉴于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以启发、实践、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着“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 O F E D CB A错误让学生析,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小结让学生讲”的原则,努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学习品质,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
几何图形的旋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我运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问题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中心对称图形概念、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
2、学法指导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使学生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和与他人合作探究中发现规律建构新知。
俗话说“耳中听到终觉浅,觉之此事要躬亲”。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而是安排学生观察图形的的特点,找一找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猜想、自主探究并组织交流观察到的图形的特点,再配上形象具体的媒体演示,从而自然地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生经过“观察一思考一探究一概括”的学习过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知识。
教学中我更是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导,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中心对称”的要点、安排了做一做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既多方发展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使学生对中心称图形的理解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
学生设计图案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学会了相互接纳、欣赏与帮助,在互动交流中学会了批判与反思,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中心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九年级(上)《数学》第二十二章第二单元的第三节课的内容。
本节教材属于图形的变换内容,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旋转和旋转对称图形”后的最后一种对称图形,因此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教材内容和教材处理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我将通过:(1)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2)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探究中心对称的性质,(3)通过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中心对称的性质有直观的表象。
我认为这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和学生建构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学情分析作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在图形的对称方面已经积累一些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研究图形对称变换的能力;班级学生具有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学习情绪易于调动,学习积极性高的特点,;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个体差异较大,并且班级中已出现分化现象。
(练习)中心对称(第2课时)1.下面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直角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梯形 D.两条相交直线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A.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全等B.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随边数增多而减少C.菱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D.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_______,而且被对称中心所 _.4.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_____图形.平行四边形是__ __图形.5.如图,已知一个圆和点O,画一个圆,使它与已知圆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6.已知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矩形,四边形BEFG也是矩形,请你画一条直线把整个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参考答案:1.D2.C3.对称中心,平分4.全等,中心对称5.略6.将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与矩形EFGB的对称中心连接后,对称中心所在直线即为所求。
在教学中以出示旋转对称图形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复习旋转对称图形的知识上导出新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新的概念的掌握。
学生在初一下学期学习了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心对称知识时一方面要用这一知识作类比,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轴对称概念对中心对称概念的干扰,在教学中本课在揭示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加强了和轴对称图形的辨析,并在练习中掌握它们的区别,让学生在类比和辨析中更好地掌握中心对称图形这一概念。
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是本课重点,课前我和学生一起玩魔术,准备四张扑克牌,三张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一张是中心对称图形的牌,老师背过身,让学生任意转一张牌,老师都能猜出,让学生想为什么,同学们想不想学会这个本领?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也会这个本领了。
对于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急于知道,但仅利用现有的知识技能又无法解决,从而形成认知的冲突,这就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下开始学习。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又回到了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明白了课前魔术表演的奥秘,也其乐融融地投入了游戏中,让他们体味到了数学的趣味和神奇。
本课在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特征的导出由学生自主探索而得,在演示给学生两个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让学生观察图形中对应线段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中心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连线测量发现了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的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了规律,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我在课尾安排了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知道中心对称图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充满了对称美,也让学生知道自己也能设计这些图形,再次让学生体味数学的魅力——图形美,在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并设计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