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兵车行修改全面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鉴赏本诗主旨句“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
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是因为皇帝用武 力扩张领土的野心没有停止。
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 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 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 情。(怨愤)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 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胸怀天下,悲悯黎民,又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能 给予批评和揭露。他甚至幻想着为解救底层 社会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 一千四百多首。
• 基调:怨愤
• 主旨: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 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 造成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 果,揭露和控诉了最高统治 者“开边”战争的罪恶。
第二课时
•重点赏析名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1、衣开顿头足的拦场道哭面,描哭写声表直达上了干怎云样霄的。内容? 在这首诗中起什么作用?
3、鉴赏“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 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使人心酸。古代 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 一个刚到束发年龄(成年)还不怎么会束发 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 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 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 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 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无限制 地超期服役,统治者的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 地步。
顿挫,情感、语势的高低、停顿与转折。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 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 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 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 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 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 如翰林张(jì)、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 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行人”反问“长者”目的是为了陈述什 么内容?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
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
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
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
•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 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 变化。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 “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 《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 下了《丽人行》。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前夕)写成 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控诉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揭露了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志着诗人 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路。
第二层六句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
第三层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 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 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 和诗人的怨愤,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 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概括本诗的层次
• 一、(1-3行)咸阳桥头送别(凄惨 送别图)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 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 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此可 以“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现“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 在奉天县令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他只好在一些贵 族府邸中充当“宾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点施舍来 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出处同上)在最困难 的日子里,他甚至上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来说的 “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 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 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 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 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 二、(4-10行)行人述说“点行 频”。
• 三、(11-17行)行人“申恨”。
整体感知课文
• 1、(1)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画面? • (2)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
说?
• (3)这样 写有什么效果? • 2、造成这一根源的是什么? • 3、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主旨是什么?
2、“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 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 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 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生活。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 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 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 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 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 1、听朗读,把握节奏和语气。 • 2、提问:哪些语句不理解。 • 3、讨论: • (1)本诗侧重叙事,诗中塑造了哪两
个人物形象?
• (2)本诗通过什么方式叙事?涉及 的话题与什么有关?
• (3)按“行人”的述说梳理层次。
第一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 的?
一个“走”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 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 亲人离去,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 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 “尘埃不见咸阳桥”,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 见”,更“见”得“行人”之多,送行者之众。 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运用了动 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 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 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 住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段解读
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至 “边庭” 二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 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 生产造成的危害。 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 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
第三段解读
第一层至“租税从何出”,写秦兵家庭的困 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敢申恨” 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 得之意。 “租税从何出”“行人”的怨愤在这 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开头描写了爷娘妻子儿女与出征者生离死 别的凄惨场面。 2、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
3、“弓箭各在腰”的视觉形象表明有何作 用?
他们出发在即,催动亲人们撕心裂肺的悲痛。
4、送别的场面中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什么细 节,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突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 在腰”“走相送”“拦道哭”这些细节。出 征者众多,马上出发,亲人闻讯赶来,扶老 携幼,追奔呼号,心情既急切又悲痛。因为 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兵车行》的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
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
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
(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 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 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 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 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 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 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 兵。
代表作《春望》、《悲陈陶》、《羌村》、和“三 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后经严武荐任节度使参谋,检校工 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不足半年,辞职回草堂。漂泊十一 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关于“浓郁顿挫”
吴瞻泰《杜诗提要》:“浓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指深沉的忧思,深沉的感情,意境的 低沉、狭窄,如杜诗中的国破家难,已病,怀才不遇,
年华已逝,命途多舛,壮志未酬,怀亲思友。比如同是鄙 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靦(tiǎn)颜,岂可久在 王侯间”。一浓郁一飘逸,很明显。
诗人用这样一些细节,从视觉和 听觉的角度,真切地表达了人们彻心 入骨的绝望悲怆和对无休止的开边战 争的强烈怨愤,也表达了诗人对穷兵 黩武的开边政策的愤怒批判。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过者”“行人”是谁? “我”与战士 2、“点行频”包含哪些内容?表现什么? “或从十五北防河……归来头白还戌边。 ” 叙述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
诗人通过询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 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 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 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 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 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 亩荒芜的根源。
兵
车
杜 甫
行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品读体会诗歌语句的
深刻思想内容。 三、理清全诗的思路层次。 四、赏析全诗的艺术特色。
杜甫(712—770)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 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 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 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 拾遗、杜工部。“诗史”“诗圣”。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忧伤和 痛苦中度过的。唐玄宗 天宝五载(746年)
来到京城长安后,政治上屡屡受挫,经济 条件也日益恶化。这使得杜甫对 现实黑暗
的认识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 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 化。 这 期间,他写了很多以战争为题材的
诗。《兵车行》是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 作,它记录了统 治者的“开边”政策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