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的媒介生态与公众媒介素养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韩国颖,女,1981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

网络化、智能化发展”[1]的5G 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为媒介生态发展持续注入变革的力量。

智媒时代来临,信息环境、传播样态相较从前更为丰富和多元。

然而,传播媒介的智能化、数字化也产生许多问题。

如何更好地适应智媒环境、消解问题,这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进一步提升和培育公众媒介素养,既是当前应对纷繁信息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续推进良性有效社会治理的题中之义。

一、技术赋能与“万物皆媒”的媒介生态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传播和社会形态带来革命性影响,也给诸多行业带来巨大变革。

技术赋能媒体,不断推动传统媒体行业转型升级,走向智能化。

永远“在线”“在
场”以及人机交互的深入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智能媒体使社会交往和媒介使用产生巨大变化,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产业形态、经济业态。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深刻洞见。

媒介作为负载和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对信息的形态与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5G 网络的高速率和高容量特点,为海量终端设备连接到5G 网络提供了支撑,任何物体都将可能成为信息传递的终端,人类进入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智媒时代。

技术成为重构媒介生态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融合,给传媒产业带来巨大影响,智能媒体、媒介融合是在技术力量推动下,打造适应当代媒介生态的媒介平台。

随着人机互动、物物互联,各类终端以数字化的形式汇集云端,视觉化、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传播将成为传播常态,VR、AR 等技术也将实现传输突破,真正开启沉浸式的传播
时代的受众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极大地提升了个人的主体性地位。

同时,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在传播方式上进一步突破了“时空枷锁”,信息的极大丰富、快速传播,让其无处不在、唾手可得。

智媒时代的来临,进一步改变和丰富了传统的信息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对社会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大众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一)智能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
算法(Algorithm)指的是一系列用于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自动推理的清晰指令。

借由大数据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算法可以被应用到用户行为分析上。

用户无须提供明确需求,智能算法就能自动通过识别用户的注册信息、行为轨迹、点击频率以及浏览页面的停
留时长等相关数据,勾勒出精准、清晰的用户画像,并据此进行个性化定制,将具有不同兴趣与偏好的个体划分至不同的用户群中,以用户群体数据为依据,计算用户之间的关系,为具有相同或相似信息或消费习惯的用户进行信息推荐。

算法在海量信息中检索有价值的内容,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推荐个性化信息。

信息的个人化、定制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智能推荐算法在信息过滤领域的应用,使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

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感兴趣的资讯,这极大地提升了信息筛选和过滤的效能,算法和数据也据此不断催生新的产业亮点。

根据用户画像进行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服务成为业界特点,数据也随之成为提高服务质量和强化竞争力的核心资源。

智能算法优势明显,但也使人们产生关于信息环境窄化的忧思,即“信息茧房”问题。

“信息茧房”
上强化了“回音室效应”,商业原则代替用户过滤了其不够认同或不够熟悉的内容。

因此,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带入了推荐算法建构的“信息茧房”中。

长此以往,用户难免落入个体选择局限的窠臼,最终成为视野狭隘、缺失批判思维的人。

(二)视频传播与“屏幕之民”
在技术的驱动下,视频传播尤其是短视频传播成为当前最突出的传播形态。

以抖音App为代表的短视频App的发展势如破竹,在产业形态上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网民使用率为95.8%;2019年,网络视听产业规模达4541.3亿,成为网络娱乐产业的核心支柱;短视频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信[2]。

短视频已成为“改变媒介生态和传媒业态的结构性力量”[3],并向电商、直播、教育等多元领域不断渗透,影响力持续深入,推动着网络视听行业格局的变化。

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都彰显着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

“短视频+”已然成为跨各领域的媒介表达方式。

如凯文·凯利所言,我们经历了“言语之民”“书籍之民”到今天“屏幕之民”的变化,今天跨屏传播的传媒现状印证了他若干年前对多屏时代的预判。

网络时代是读图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看视频的时代。

“移动终端把一切碎片时间都利用了起来,但它也把一切时间都变成了碎片时间。

”[4]短视频的时长与人们碎片化的时间高度匹配,其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触网体验不断放大。

简单生动的短视频以直观、明了的特点弥补了文字和图片中的环境缺失、场景欠缺,甚至于情感不足的缺陷,但另一方面,短视频在发展过于社会的方式与以往的任何一种技术的区别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全新社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互联网逻辑不仅决定了宏观场景的模式,还渗透至特定的场域,对社交情境、社会角色与交往规则产生影响。

[5]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真正实现了技术对大众的赋权,在这些平台上实现的信息传播和交互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使社会化媒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生产和发布的重要平台,成为智媒时代信息交互的重要场所。

社会化媒体即时性强反馈的特点,使得丰富的信息能被迅速分发,这加强了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也导致各类不实信息在网络上更容易发酵。

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填充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而碎片化信息容易消解深度思考。

异质与多元的观点在网络碰撞,可能借助舆论杠杆的威力迅速引发不同观点间的对抗、博弈和冲突。

此外,在算法的遮蔽下,非理性的、带有偏见的、煽动性的信息借个性化推荐之便在互联网上四处传播,给社会埋下群体极化的风险。

(四)技术崇拜、市场导向与伦理风险、隐私安全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是智媒时代的技术基础与动力支持,依赖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传媒产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机器人写作、数据新闻、智能分发等技术丰富了媒介表现形式,推动了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以技术支撑的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升媒体作为信息生产和传播主体的社会价值。

媒介环境同样也是经济环境。

以自媒体或公众号的运营为例,创作动辄千万点击量的爆款文章或视频的账号,或许已不再是个人抒写自我、展露自我的平台,其维护和运营具有了商业属性,盈利和变现成了许多
群体间的数字鸿沟或因技术的滥用而被扩大,信息冗余或过载导致群众普遍存在信息焦虑,社会各界关于算法是否能保证结果的公平公正的争论仍无休无止,等等。

三、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是化解隐忧的重要途径
英国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媒介素养最初体现为精英主义的立场,以区别于流行与庸俗。

“媒介素养”一词如今一般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评估、质疑、创造、制作、思辨反应以及判断能力。

面对海量信息,公众应学会理性客观地辨别信息的真假,批判性地阅读信息,坚持伦理操守,不盲目接受他人的观点。

笔者认为,在智媒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后真相时代复杂的舆论环境等,“媒介素养”理应具有更多内涵,“媒介素养将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教养和修养(culture),用户通过‘参与’媒介来实现理性公民的目标”[6]。

有学者根据社会转型期自媒体传播的时代特征,提出在海量信息交流中学会伦理坚守、交互信息分享中坚持理性消费、文化信息传播中注重信息安全三种培养策略。

[7]这三种培养策略主要侧重于使公民提升自身的媒介应对与处理能力。

从媒体获取有效信息、在公共话语空间理性地表达与交流等,都是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表现。

因此,在智媒时代,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不仅是公民自身需要努力实践的方向,也是政府建设良性媒介环境、实现有效社会治理的必要内容。

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取决于公众自身的学习,以及社会层面的主流价值倡导等。

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数据资源利用,防范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建设安全规范的网络强国,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已相继出台,民众在网络空间展开线上活动时要遵纪守法,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继续建设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各界齐心建设法治网络空间。

2.树立权威导向,建立主流媒体公信力
社会化媒体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扩散阵地,海量的信息难免稀释各平台上内容的专业性。

“个性化传播盛行的年代,必然还需要公共性信息的平衡。

公共性信息的生产,仍然主要由专业媒体来承担。

”[8]信息的筛选、判断与解读需要专业的眼光。

因此,专业媒体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以专业性树立权威导向。

相关单位应以“四全媒体”的要求建设主流媒体,推进媒介融合,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实现主流信息在各平台的全方位覆盖,促进主流信息的有效传播。

主流媒体代表国家意志,只有提高自身的公信力,主流媒体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始终把握舆论方向,掌握话语权,以更好地凝聚人心。

3.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
度上”[10]。

算法的突破和创新不应仅体现在个性化的内容推荐上,也应体现在有公共价值、主导价值的推荐上。

技术掌握在人的手中,算法因技术产生,也要努力通过技术改进。

人工应与算法“合作”,努力改进算法推荐模型、优化算法推荐权重、整合平台资讯、倡导主流价值等工作规划,让算法更“智能”。

(二)公众层面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公众对信息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在社会转型期,公众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形收信息时做到自觉自律,广泛涉猎多种知识,从而增强信息辨识力。

公众要以批判辩证的态度审视纷繁复杂的信息,做到不沉溺、不偏颇、有思考、有判断,自觉规范自身的媒介行为。

3.充分理解科技力量,掌握信息安全知识
公众在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时,还要正确认识科技的力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增强对智能媒体的驾驭能力,并通过理解技术风险提高对风险的警觉意识和防范能力。

这样有助于公众在充分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时,主动化解技术的消极影响,理性对待以算法为代表的信息过滤机制。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向四家企业颁发5G牌照[EB/OL].(2019-06-06)[2020-12-01].http://.
cn/n1/2019/0606/c1009-31123764.html.
[2] 《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用户规模破9亿短视频全面推动市场变革[EB/OL].(2020-10-13)
[2020-12-01].http:///2020/10/13/ARTIip4JhuTW6qREtOt5SV2t201013.shtml.
[3] 谭天.5G时代:短视频是一种结构性力量[J].新闻论坛,2020(01):7-10.
[4]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03):20-27.
[5] 喻国明,马慧.互联网时代的新权力范式:“关系赋权”——“连接一切”场景下的社会关系的重组与权力
格局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6,38(10):6-27.
[6] 李炜炜,袁军.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演进研究:从1G到5G[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9):
161-165.
[7] 黎泽潮,杨龙飞.自媒体传播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中信息观的观照与培养[J].新闻战线,2016(09):56-60.
[8] 彭兰.无边界时代的专业性重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5):1-8.
[9]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3-15)[2020-12-01].http://cpc.
/n1/2019/0315/c64094-30978511.html.
[10] 郭小安,甘馨月.“戳掉你的泡泡”——算法推荐时代“过滤气泡”的形成及消解[J].全球传媒学刊,
2018,5(02):76-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