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融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纲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融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两纲教育
——读《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
《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后感读完于漪老师主编的《让生命飞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和《传承-撒播-弘扬——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两书,自然让我想到,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在提升学科两纲教育有效性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培养学生走进自我精神世界?去感受言语背后生命和思想的鲜活存在,然后达到反思认识自我的目的,完成语文与两纲教育的自然融合呢?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有着“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着两纲教育的责任。

于漪老师主编的这两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走进课堂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详尽的描述,看后深受启发,也激起了本人诸多的思考,提升两纲教育的有效性,完成其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自然融合,还有哪些可作为的呢?一、文以载道,挖掘“道”,落实好三维目标
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无不闪烁着我们民族最耀眼动人、最可以世代相传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光辉。

两纲教育似乎信手拈来。

其实不然,在实践中,常碰到这样两种类型的文章。

一种是看上去教育因素不明显的课文,如《生物指示现象》等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文章。

这类文章如何凸现出其蕴含的教育因素?一种是两纲教育因素非常丰富的文章,如何取舍?
(一)让隐性的“道”变得具体起来
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文章,通过教学组织过程来揭示其中蕴涵的教育因素。

过程的揭示是学科教学融合两纲教育的难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以《生物指示现象》为例,通过学生活动、作业布置、拓展文本等途径挖掘出蕴含其中的教育因素。

如收集表现生物指示现象的古诗词,在课堂上阅读交流。

谈谈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它们对于生活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练习、拓展来萌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这就将课文中具体的“道”凸现出来。

(二)让丰富的“道”变得专一起来
对于第二种类型的文章,通过字词品读、学生认知体验,挖掘出最有感染力和潜移默化效果的两纲教育因素,让丰富的“道”变得专一起来。

以《雁》为例,
在作品角色身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育因素。

从雁夫妻的角度,可以看到对彼此间爱情的眷守,对自由尊严的捍卫。

从呆鹅的角度,可以看到失去梦想,麻木而平庸人生。

从张家男女的角度,可以看到人性的贪婪和冷酷。

从村里人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类漠视弱小的自私和残忍。

这么多两纲教育的素材,如何取舍?从品味关键的字词入手,哪些细节在冲击和感动了我们呢?我们从受伤的母雁“昂着头,冲向空中那只盘旋的孤雁哀鸣着”到“她只能目送丈夫孤单地离去”;从“心里空前绝后地悲凉。

眼里噙满了绝望的泪水”到“僵直的头仍冲着天空”,这些极富张显力的刻画中,最为深刻地感受到的应该是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望。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丰富的情感线索,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集中体验某一特定的主题,以提高特定时间段内两纲教育的有效性。

二、知人论世,品味内涵,把握适当的两纲教育尺度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人论世,是把握文本内涵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写作背景与作者人生状态的介绍应该到哪个尺度,德育联系的方向或深度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最有效地完成两纲教育与学科自然融合,落实三维目标呢?
(一)防止主题拔高
以《祖父和我》为例,它节选自《呼兰河传》,单从这篇文章看,它表现了童年真好这一主题。

但联系到整本作品《呼兰河传》的主题和作者的人生状态,这一主题恐怕显得过于浅显了,需不需要在知人论世中得以拔高呢?我觉得不需要。

因为它的读者是预备年级的孩子,他们在阅读对话中,被激发出的认同感决定了他们所能接受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尺度。

童年真好虽然相对整部作品主题来说是浅显的,但它的两纲教育与学科的融合却是有效的。

(二)防止两纲先行
对于初中学生,像《故乡》、古诗词这样主体精神色彩特别浓厚的文本,不去追溯作者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尺度把握,往往会造成两纲教育先行,从而偏离了两纲教育与学科融合的途径。

教学陆游的《诉衷情》,是先详细地介绍陆游壮志未酬痛苦的一生及时代背景,贴上爱国的标签,还是先让学生复习陆游的诗作,再通过对“暗、未、先、空”等字的品味,及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等句子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穿插作者生平介绍,让学生去感同身受,哪种方式更能有效地实现两纲教育与学科的自然融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以《故乡》为例,它的主题理解一向是一个难点,为此H版教材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直接在课本注释1中写出:“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的编撰者删去了这个注释。

但在实践中,应该怎么来把握两纲教育的深浅度呢?一是对于这样的主题所蕴涵的情感和价值观,教师该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二是对这样的理解深度,教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也是我在读完这两本书后,思考得最多,也最感困惑的问题。

三、感悟思辩,守住底线,与时俱进融合两纲教育
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案例。

我教授《“诺曼底”号遇难记》已经几次了,每次讲到船长与船一起沉入大海所体现出的品质时,越是以前的学生,越是都像书中所导向的思想一样,认为船长忠于职守,船亡人亡,应该学习这一种精神。

而越是最近的学生,愈来愈多地认为在船长完成应有职守后,选择与船共亡,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学生思想的变化一方面展示了多年来生命教育的成效,他们已不是生活在鼓励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而牺牲孩子生命的年代。

但另一方面,这一变化在提示着我,在守住道德精神底线的前提下,两纲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作为处在那个特定时期、特定职业岗位上的船长,这样做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这种认知上的冲突给教师提出了另一个难题:今天的两纲教育,既不能完全撇开特定文本中的历史环境,也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价值判断来取代过去的选择。

而应该从两者的区别中,理解时代的变化对价值判断的影响,而这又更需要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当然,以上只是本人读完两本书后浅显的思考,笔者深知,完成阅读教学与两纲教育的自然融合,提升两纲教育的有效性,是艰辛而漫长的。

它离不开对学生、老师主体地位的尊重,离不开对教材能动作用的认识。

于是,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生命体,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核心要素,阅读教学,就是通过这三个要素的不断对话,提升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