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选择和使用论据》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学习
写作指导:选择和使用论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选择和使用论据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选择和使用论据常见的误区。

3.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了解选择和使用论据的常用技法。

4.学生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论据,独立完成习作。

教学重点
学生在老师的介绍下,了解选择和使用论据的常用技法。

教学难点
学生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论据,独立完成习作。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读写结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一回中,诸葛亮以其滔滔雄辩的口才,驳倒江东诸多发难的儒生之后,有位叫严畯的儒生提了一个带有刁难性质的问题:“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诸葛亮对答:“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

——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诸葛亮的这段话先提出“‘寻章摘句’者为‘世之腐儒’,并不能‘兴邦立事’”的观点;接着举例: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邓禹等,“皆有匡扶宇宙之才”,而并未死钻书本;最后总结:“舞文弄墨”只是书生所为。

短短数语,令以治经典为荣的严畯垂头丧气,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论辩效果,是论据的魅力。

论据包括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

在议论文中列举典型而充分的事例,能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据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特别是经典著作和权威性言论,能增加论点的广度和深度,使读者对作者的观点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误区扫描
误区一:不合观点,牵强附会
议论文的论据必须有效地证明论点。

有些同学所选的论据并不能准确地证明论点。

如一同学论述“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识”时,选择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被迫处死杨玉环这一事实论据,但在用材时,侧重于叙述“国家命运前途”与“个人情感好恶”这一“心灵的选择”,并没有涉及“个人情感蒙住双眼,使人认不清事物的本质”这一中心论点,因而也就证明不了论点。

误区二:老生常谈,拾人牙慧
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需要典型有力,真实准确,鲜活新颖。

然而由于积累不足,很多同学一谈到“勤奋”就是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一论及“发现”就是瓦特的水壶、牛顿的苹果。

在选材时,也是厚古薄今,大量使用古代的材料,不是司马迁、屈原,就是李白、苏轼等,论据老旧,缺少新意。

误区三:堆砌事例,缺少变化
有些同学直接罗列事例,既没有按照时间、空间(古今中外)顺序进行排列,也没有按照逻辑(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顺序进行梳理,更没有对材料进行分析阐释,造成叠床架屋、缺少变化的现象。

如:“面对逆境,鲁迅用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黑暗社会作斗争;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潜心钻研经史,终于写出《史记》;而苏轼则是旷达为怀,醉情于自然天地之间。

”虽然连用了三个论据,但紊乱无逻辑,也缺少分析论证。

三、技法讲解
技法一:切合观点,有针对性
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根据,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即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这就是通常说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如果不一致,或者偏离了论点,事例论据再典型,道理论据再精辟,也是没有价值的。

范例: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说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

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弱点,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
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

最后他终于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说家。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讲其“勤奋苦练”,第三句说其“勤”补了“拙”,取得成功。

事例论据的叙述完全针对“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因此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错误示例:
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时间久了甚至将衣服都划破了,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

爱迪生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虽经无数次失败,但他不泄气,不放弃,仍然锲而不舍,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长时间发光的耐用材料——碳化后的竹丝。

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王羲之并不拙,与“补拙”毫不沾边;爱迪生的事例,提到了他的勤奋和坚持不懈,但没有提到“拙”,因而不能证明“勤能补拙”。

技法二:真实典型,有代表性
所谓真实,是指那些确有其事的事例,不是那些道听途说的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的事例、臆造“想当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测得来的事例。

所谓典型,是指所举事例具有代表性,能代表事物整体的一些规律、本质情况,不是一般的、随便拿来的材料。

范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悲情王熙凤。

王熙凤,内心猛虎生长,却不能细嗅蔷薇,在情商与智商的博弈上,输给了阴谋与算计。

若她能安于本分,则可换来一世安宁与平静;若她能聪明选择,看淡经年悲喜,则可获取一世繁华。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今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可见,只追求“聪明”舍弃老实为人的根本就会遗憾终生。

(选自四川考生《老实与聪明》)王熙风是聪明的,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用来论述老实与聪明的辩证关系非常恰当。

技法三:角度变化,多样有序
“多样”就是论据多样,真人真事、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人物等都可选为论据。

“有序”就是论据的使用要有条理,有角度的变化。

如何做到有条理呢?一是以时间为序,将论据纵向排列,按照先早后晚、先古后今的顺序来写;二是以空间为序,将论据横向排列,按照先国内后国外的顺序来展开;三是以类别为序,将论据正反排列,或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

如此,论据就显现出灵动变化之美。

范例:
宽容,是人的个人修养之峰。

忍人之所不能忍,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秦汉时期,韩信没有杀掉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使这个人感激涕零,愿意终生为他效劳。

二战末期,盟军准备轰炸日本本土,梁思成向盟军司令部递交了一份日本文化名城奈良的建筑图纸,并要求保护奈良城。

1981年,英国工党炮制了一部名为《“恐怖分子”进了撒切尔夫人的家》的讽刺喜剧,嘲笑了撒切尔夫人的冷漠、高高在上。

一个周末,撒切尔夫人平静地看完了整场演出,并慰问和宴请了演员们。

上面的三个事例,就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让读者在畅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技法四:使用论据要有概括性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事例论据用得比较多。

在事例论据的运用中,对事例材料进行论述时,要力求概括,有时只要把能论证论点的那一部分说清楚就可以,不需要非得有头有尾。

范例:
吴道子画壁的故事:“裴将军丧母,特请名画家吴道子画几幅壁画以超度亡母。

吴道子欣然应诺,并对裴将军说:‘闻裴将军久矣,为舞剑一曲,足以当惠,观其壮气,可就挥毫。

’裴将军笑着允诺,持剑起舞,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接着,剑像一道电光一样从空中投射下来,裴将军手执剑鞘接剑,剑准确地插入鞘中。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用到这个故事时仅写了一句话:“吴道子画壁请表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技法五:使用论据要分析论据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

使用事例论据,尤其要注意分析事例。

分析就是对所举的事例进行分析议论,阐明事例和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事例与论点水乳交融。

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

范例:
众人只云梵高的成功是偶然,却不见他付出的努力;众人只知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是受古代医书的启发,却不知她和她的团队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日日夜夜和经历的一次次失败。

总有一种成功被误读成“偶然”,然而其背后总潜藏着“必然”的辛酸!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垫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意志去绘就!
(《偶然和必然》,有改动)这段文字在列举梵高、屠呦呦的事例论据之后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根源,推断表象下的实质,深入论证了“看似偶然的成功是用必然的意志绘就的”这一论点。

不少同学在使用论据时往往出现以下毛病:
①有论据无分析。

堆砌材料,以叙代议,构成“材料+观点”的弊病。

②有分析没有扣住论点。

分析缺乏针对性,偏离了中心论点(分论点)。

③分析虽扣住论点,但不到位,不深刻,没有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

犯了简单化写作的毛病。

技法六:新颖独特,有时代性
①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就要求写作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选择那些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新颖的材料。

具体注意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新理念,如“绿色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是关注新事件,如对归国热潮的现象进行研究,进而了解我国的发展、海外学子的爱国情怀等;三是关注新人物,如写居呦呦获诺贝尔奖不是不可以,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写22岁发现石墨烯超导的青年物理学者曹原,或许更能使读者耳目一新。

②弃旧避俗,别致新颖。

运用论据时,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厚理薄文”,即多用一些富有哲理意蕴的论据,少用一些只有文学色彩的论据;二是“厚冷薄热”,即多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冷僻论据,少用热点事例;三是“厚今薄古”,即多用一些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例,少用那些人人皆知的古代事例。

如此,刻意营造读者的陌生感,激发读者的兴趣。

范例:
尼古拉斯·阿莱格拉虽年仅19岁,却凭着自己高超的黑客技术给苹果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乔布斯并没有过分追究他的责任,反而询问他是否愿意加入自己的团队。

毫无疑问,乔布斯手下又增添了一员大将,使公司的安全系统固若金汤。

(《拥抱宽容》)
大多数读者对这个素材感到比较陌生,因而耳目一新。

这样,“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③独辟蹊径,翻新出奇。

如果实在是未能积累新颖的素材,有两个办法可以打造论据的新颖度。

一是变换视角,重新解读。

换一个角度审视“过去的故事”,如同金刚石换了侧面会反射别样的光芒。

如对“不食周粟”这一耳熟能详的材料,一反“坚守气节、忠贞不渝”的视角,而代之以“刻板固执、泥古不化”的角度,这一材料就会熠熠生辉了。

二是移花接木,一线穿珠。

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

这样选择和运用的论据不仅能集中地刻画人物、揭示主旨,而且能化腐朽为神奇。

如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起来,既能雄辩地说明家长干预的负面作用,又使“方仲永”这个例子有了新意。

四、写作实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古至今先进文化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结合自身体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只有两句话,不存在理解上的难度。

但是,材料简单不等于作文好写,对象熟悉不等于言之有物。

应处理好以下各方面:(1)审题。

先确定材料中的主语——文化自信。

写作应围绕这一关键点展开。

如大谈中华民族千年来的灿烂文化,却只字不提“自信”的作文,属于离题。

(2)内容。

切入角度可以为:是什么,为什么(价值意义),怎么做。

可以把文化自信细分为科技文化自信、文学文化自信和生活文化自信等,这样有利于论证层次清晰,同时方便运用素材。

(3)论证。

尽量用先进文明的素材证明文化自信,注意素材应该多样化,不能一谈中华文化就是过去的灿烂文明,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应信手拈来,比如移动支付、高铁等。

古今文化相结合,才能使论据丰富、论证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