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踏莎行》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 ·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 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
赏析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 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 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 缰,赶马行路。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 时令正当仲春。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从 “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 顾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 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 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制作工艺在一块较小的单晶硅片上制作上许多晶体管及电阻器电容器等元器件按照多层布线或遂道布线的方法将元器件组合成完整的电子电路因其管脚非常密集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虚焊
踏莎行
欧阳修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 陵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 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 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晏殊 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 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 较晏殊词广。
理解此词上、下片分写行者和居者,分析 下片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居者 的离愁。上片写行者,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 生离愁,这是实写。下片写居妇,思念行者,这是推想出 来的情境,这同上片写行人思念居者相比,描写角度发生 了转变,由行人思念居者转为被思念的居者思念行人,使 情感更进一层。词人想象居家的爱人登楼远眺,这已是进 了一层;而词人又反过来体谅她,劝她不要这样高楼倚栏, 因为这样只会更添离愁,又进了一层。这种透过一层、从 对面写来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行文 上层层深入,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 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有如 剥蕉,使抒情更为深挚。
下片写行者自己感到离愁之无穷无尽, 于是推想到楼上的思妇了。她也一定有着 同样的感觉。她必然会痛心流泪,伤心时, 只能登上小楼,眺望远方,可是,能望到 的,只不过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那尽头, 又有春山挡住了视线,而她牵肠挂肚的人 儿,又在春山之外,如何能看得见呢?
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 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 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 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 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 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 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 心挣扎。 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 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 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 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 渺不可寻。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 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 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 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 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 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最后两句重复“春山”,有什么深刻用意? 这春山是倚楼远望的闺中人穷尽目力 所能达到的地方,又是她的想象所能达到 的极限,远方到底怎样,她不得而知。然 而越过了春山,也就是越过了她的目力和 想像之所及,但她还是要倚那危栏。远行 的旅人如此为闺人所想,就显得两人感情 的愈加深厚,离别的愈加苦痛了。这就是 结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数百年来,不知 感动过多少人的缘故吧。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 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 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 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 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 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 而又柔美含蓄。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上的离愁,下片写 想象中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 篇的中心意旨是表现离愁。这是一首写离情的 佳作。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 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下片写闺中思妇。以抒情为主,情寓景中。 构成了清丽缠绵的意境。这首词表现出欧词深 婉的风格,是其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而上下片结尾的比喻和想像所展示的情 意和境界,更使人感到词中所展示的画面 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俞平伯说下 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 (《唐宋词选释》),这画不到处不只是 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境。(刘 学楷)
小结
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从游子和思妇两 个不同的角度深化了离别的主题。全词以 优美的想象、贴切的比喻、新颖的构思, 含蓄蕴藉地制造出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 的情思,一种情深意远的境界。
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 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层层递进,以发散式 结构将离愁别恨表达得荡气回肠、意味深 长。这种透过一层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带 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
分析此词结句用递进层深笔法的抒情作用。
本篇结句“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 春山外”,春山已经是居者视力所能达到 的极致,而行人却更在春山之外,这又形 成更进一层的写法。心中希望达到某种境 界,笔下又极尽可能地夸大客观情况的非 人力所及,使人更加深切地感到希望破灭 的愁苦。同时,居者的失望,又从另一个 侧面更进一步表现了行人离愁的无穷无尽。
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见
自从《楚辞· 招隐》“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 兮萋萋”,将春草与离思联系起来以后,诗人便 多以春草表现离情别绪。江淹《别赋》“闺中风 暖,陌上草薰”,芳草便牵动着离愁别恨。白居 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 情”,又是一例。 寓虚,富于联想,是这首词的一个艺术特点。 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 春天的美好景色,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情别绪。 在古典诗词中,梅、柳、草就经常与离思相关 合。
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 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柳也 关合别意。北朝乐府有《折杨柳 枝》,或说“柳”与“留”谐音, 有表示留念之意。到了唐代,霸桥 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传为李 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 霸陵伤别”,即指其事。这里所写 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 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 增添一段离愁了。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在这画面里,残 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 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 的气氛。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 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 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 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 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 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 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 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 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 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 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 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离愁渐远渐无穷”这 七字,构思巧妙,着意在“远”与“无穷”的关 系上。离愁可以说轻重,而这里却说它无穷,而 且是越远越无穷。这就把旅人在路上走着的感觉, 形象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这首词是经常为人们所称道的名篇,写的 是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比较阅读
作者有一首五律《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shē(远,迟)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chá(木筏) 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也是写春日南方旅途思家。五律 与这首《踏莎行》同属一类题材,但 是,无论是构思,或是意境,都有所 区别。诗的构思疏,词的构思密;诗 的意境浅,词的意境深。至于艺术表 现,更是迥然不同,诗的表现直,词 的表现曲。诗直写耳目见闻,直抒旅 思怀抱,多用赋法;而词则虚实相生, 委曲尽情,赋比兴交相为用。其效果 是,诗以景胜,词以情胜。
分析此词上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 现手法。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先写春色之美,将春 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 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 折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 景反衬。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 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 形成强烈的激射。
说明上片词中暗用典故的具体含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 的手法。
本篇暗用典故,翻新旧意,既增加了形象的 感情容量,又巧妙得了无痕迹。如首两句写梅残 柳细,其中暗用典故:写梅,使人联想起陆凯自 江南寄梅给长安范晔,含有怀念人之意。 据《荆州记》记载,陆凯曾自江南寄一枝梅 花给长安的友人范晔,并赠诗:“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其后 折梅寄远以托离思,在诗词中便屡见不鲜。候馆 的残梅,自然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赠别;既是残梅, 却连折梅寄远也不能如愿,惜别之情更是可以默 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