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1-2022高一生物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1-2022高一生物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成功揭示出两大遗传定律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实验材料,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
B. 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然后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
C. 先研究基因的行为变化,后研究性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从中找出规律
D. 科学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创设了测交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从中找出了规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自然条件下均为纯种,豌豆各品种之间有稳定的、易区分的性状,便于应用统计学准确统计,A正确;
B、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首先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再对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进行研究,这是孟德尔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基因一词,孟德尔先研究性状分离现象,再提出假说,C错误;
D、孟德尔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即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并设计新实验(测交实验)来验证假说,这是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2.下列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定律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
B. 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C. 按照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自交子代基因型有16种
D. 按照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详解】A、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其遗传定律不支持融合遗传的观点,A错误;
B、孟德尔遗传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按照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基因型有34=81种,C错误;
D、按照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3=8种,D正确。
故选D。
3.家兔的毛色黑色(A)对褐色(a)为显性。
要判断一只黑毛雄兔的基因型,选用与它交配的兔最好是()
A. 多只纯种黑毛雌兔
B. 多只褐毛雌兔
C. 多只杂种黑毛雌兔
D. A、B、C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交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
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详解】由于家兔毛色黑色对褐色为显性,若要判断黑毛雄兔的基因型应选择测交的方法,即让该黑毛雄兔与多只褐毛雌兔进行杂交,产生足够多的后代,然后通过后代的表现型确定黑毛雄兔的基因型,若后代全部表现为黑毛兔,说明待检的黑毛雄兔是纯合子;若后代中有黑毛兔和褐毛兔,则说明待检的黑毛雄兔为杂合子,因此,B正确。
故选B。
4.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
下列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中不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
杂合子的测交和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详解】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由于表现型只有一种,故无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A符合题意;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不符合题意;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说明F1产生了两种配子,比例为1∶1,所以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不符合题意;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由于与F1测交的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配子,所以可推出F1能够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故能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的理解及对杂种子一代的验证。
5.下列有关高等动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卵细胞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
B. 整个精子进入卵细胞内,完成受精作用
C. 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可有多种表现型,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出现了两次细胞质分裂不均等,导致初级卵母细胞中的细胞质大部分进入卵细胞。
受精时,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都是卵细胞提供的。
【详解】A、每个卵细胞继承了体细胞的细胞核中1/2的遗传物质,继承了初级卵母细胞核中1/4的遗传物质,A错误;
B、受精时,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没有进入卵细胞,B错误;
C、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可有多种表现型,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C正确;
D、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但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
B. 杂合子自交后代全是杂合子
C. 两种纯合子杂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D. 两种杂合子杂交的后代全都是杂合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纯合子是指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杂合子是指在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遗传因子组成不相同的个体,如Aa;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
【详解】A、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A正确;
B、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B错误;
C、两种纯合子杂交后代可能是杂合子,如AA×aa,C错误;
D、两种杂合子杂交的后代全可能出现杂合子,也可能出现纯合子,如Aa和Aa,后代出现AA、
Aa和aa,D错误。
故选A。
7.关于染色体和基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B.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细胞内的所有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C. 萨顿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依据是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具有平行关系
D.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思想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分析】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细胞内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B错误;
C、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现象类比推理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
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
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
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
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9.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G与C这一对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
B.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C. 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 亲子代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进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精确复制的保障条件:(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精确地进行。
【详解】A、由于C-G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G与C这一对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越大,A正确;
B、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B正确;
C、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是2个磷酸基团和1个碱基,只有每条链末端的一个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基团和1个碱基,C错误;
D、亲子代DNA分子结构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进行,D正确。
故选C。
10.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 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C.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D.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能会由于营养等环境因素的差异导致身高不同,反之,基因型不同的两个人,也可能因为环境因素导致身高相同,A正确;
在缺光的环境中,绿色幼苗由于叶绿素合成受影响而变黄,B正确;
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均为ii,两者均为纯合子,所以后代基因型仍然为ii,表现为O型血,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正确;
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是由于亲代是杂合子,子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错误。
【点睛】结合“基因型+环境=性状”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时,注意各项描述个体间的异同是基因型决定的,还是环境变化引起的。
11.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
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分体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一个四分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基因也随之加倍,有2个A和2个a、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
【详解】A. A、a被标记为黄色,B、b被标记为绿色,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
则一个四分体中同时有黄色和绿色荧光,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
B.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只出现一种荧光,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B错误;
C. 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一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C 正确;
D. 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荧光分别位于2个四分体中,一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或2个绿色荧光点,D错误。
12.如图是某动物(2n=8)细胞分裂后期的细胞图像,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B. 该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C. 图示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造成的
D. 该动物的生殖细胞内可能有5条染色体或3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细胞染色体数目是10条,着丝点分裂,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正常体细胞是8条染色体,此细胞一极有5条染色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细胞均等分裂,可能是
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第一极体,由于一对同源染
色体没有分开,所以此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A正确;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多了
两条染色体,故该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图示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变异造成的,C正确;
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该动物的异常生殖细胞内有5条
或3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B。
13.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
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析一下各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当基因型为3/64的A-bbdd时,毛色为褐色;当基因型为9/64的A-B-dd时,毛色为黑色;其余基因型均为黄色,比例为52/64。
【详解】F2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数量的和为64,可以推出F1产生雌雄配子各8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应是三杂合子,然后观察选项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符合条件。
故选D。
14. 如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乙植株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1:1:1:1
B. 甲、丙植株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1:1:1
C. 丁植株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
D. 正常情况下,甲植株中基因A与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分离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甲(AaBb)×乙(aabb),属于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1:1:1,A正确;
B、甲(AaBb)×丙(AAbb),后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且比例为1:1:1:1,B正确;
C、丁(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aabb,且比例为1:2:1,C正确;
D、A与a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故选:D.
15.下图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的一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图②产生的子细胞一定为精细胞
B. 图中属于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①③⑤
C. 图示5个细胞均具有同源染色体
D. 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均含有4条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②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⑤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图④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是雄性,图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其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精细胞,A正确;
B、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图中属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有③⑤,B错误;
C、②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内含有8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16.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
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 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详解】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由于A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aBd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由于染色体上B和b所在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最终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遗传规律以及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的时期。
17. 某植株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1∶1),则生物
A. 一定含有一对等位基因
B. 一定不含有等位基因
C. 不可能含有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D. 一定产生两种数量比值相等的配子【答案】D
【解析】
【分析】
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测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
【详解】AC、某生物的测交后代中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此生物的该性状不一定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也可能由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C错误;
B、由于植株的测交后代中有两种表现型,所以该生物一定含有等位基因,B错误。
D、测交后代的种类及比例取决于生物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表明该生物能产生两种配子,而且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D。
18. 下图为某生物一个细胞的分裂图像,着丝点均在染色体端部,图中 1、2、3、4 各表示一条染色体。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B. 图中细胞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
C. 染色体 1 与 2 在后续的分裂过程中会相互分离
D. 染色体 1 与 3 必定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中存在同源染色体,且发生了联会,故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联会期;图示细胞染色体数与体细胞同;到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与2会分离;据自由组合定律,1既可以与3、也可以与4组合进入子代细胞。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B、图中细胞的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数目分别是8和4,B错误;C、染色体1和2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会相互分裂,C正确;D、染色体1和3是非同源染色体,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染色体1和3可能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而不是必定出现在同一子细胞中,D错误。
故选C。
19.一种观赏植物,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9蓝∶6紫∶1鲜红。
若将F2中的紫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的花粉受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A. 2紫∶1鲜红 B. 2鲜红∶1蓝
C. 1鲜红∶1紫
D. 3紫∶1蓝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纯合的蓝色品种与纯合的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蓝∶6紫∶1鲜红,说明蓝色为双显性个体,鲜红为双隐性个体,而紫色植株为单显性个体。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杂交,F1为双杂合,只表现一种性状,自交结果F2为9蓝∶6紫∶1鲜红,孟德尔遗传实验中F2为9∶3∶3∶1,可推断双显性(9)表现为蓝色(设为A_B_),而单显性(3+3)均表现为紫色(设为A_bb或aaB_),双隐性(1)表现为鲜红色(aabb)。
则F2中紫色植株(1/6AAbb、1/3Aabb、1/6aaBB、1/3aaBb)与鲜红色植株(aabb)杂交,其子代基因型为1/3Aabb、1/3aaBb、1/3aabb,其中Aabb、aaBb表现为紫色,aabb表现为鲜红色,比例为2∶1。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变式试题为目前高频考点,在选择题、综合题中都经常出现。
解答本类题目熟悉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9∶3∶3∶1是关键。
20.已知某种细胞有4条染色体,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某同学用示意图表示这种细胞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胞。
其中表示错误的是()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