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诗论范畴的“诗心”,从传统文化看,可以概括为一种融会了中国儒、道、禅的“道德心”、“智慧心”的,以审美情感为特质,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审美胸怀。

“诗心”在诗歌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优秀诗歌创作的心理条件,是创构艺术意境所必备的心灵境界。

可以说,没有“诗心”就没有艺术意境。

这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艺术境界主于美”,没有美就没有艺术意境,而“诗心”是发现和产生美感的心灵境界,因为美的发现和容纳必须凭借于艺术家禀赋的“审美胸怀”,所以有“诗心”才能创构艺术意境。

当艺术家带着某种欲望及功利态度去看世界时,他们就既看不到美、不能判断美,也不能产生美感,如桑塔耶纳所说:“一旦失掉审美的真诚而代之以势利的野心,坏趣味也就出现了。

”而当艺术家“用志不纷,乃凝于神”,以一种无私的、不旁及实用功利和欲望的心态,如同“童心”般的“诗心”去看待世界时,他就不仅能看到美,而且能把握住美、容纳美,进而才能创造出超越平庸的艺术境界。

第二,艺术意境须凭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创构出一个虚实相生的想象世界。

而“诗心”,能下究万物之情状,上推天人之理,达到情与景、物与理、实与虚的统一,从而完成艺术意境的生成。

诗不囿于“写实”,要超越现实,表达理想追求,就是既要合乎自然的“写境”,又要有超越现实的“造境”,有实有虚,虚实统一。

就是说,艺术对于自然的描写,只有通过“诗心”的映射才能构成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即艺术意境来。

如陶潜《饮酒诗》第五首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巳忘言”,那菊花、山气、飞鸟,都成了诗人淡泊人生、远离俗尘的心灵映射的对象,此中真意,不复在客观的自然景象本身,而是在凭胸臆创构的虛境中。

第三,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凭借感情去体验、把握宇宙自然、人生世相,化景语为情语。

“诗心”,是一种具有情感特质的审美心灵,既有“超旷空灵”的胸怀,又有“缠绵悱恻”即丰富、热烈、深沉的情感。

丰富、热烈的情感,使诗人“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深沉的情感,“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才能深入万物的核心,“得其环中”,体验宇宙人生的深哀或真乐,于此或有艺术意境的创成。

顾恺之的画境、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境的创造,莫非如此,诗情画意、宇宙人生浑然一体,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饱含情感的“诗心”创构的艺术意境。

“诗心”是诗人、艺术家创构艺术意境的一种审美心灵境界,在人生实践上也是成就一个人审美人格、创
造艺术人生的心理条件。

诗人、艺术家只有自觉培养并拥有一颗融会了“道德心”、“智慧心”的,充满人生关怀和社会关怀的热情,以自然无为、超脱自由为特征的“诗心”,才是真正达成了审美的人格境界、人生境界。

(摘编自柯汉琳《论“诗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心”是一种审美情怀,以审美情感为特质,融会了中国文化精髓的“道德心”、“智慧心”。

B.用真诚的“诗心”看待世界,能看到美、把握美、容纳美,从而创造出超越平庸的艺术境界。

C.陶渊明《饮酒诗》中菊花、山气、飞鸟都不是客观的自然景象本身,而是凭胸臆创构的虚境。

D.诗歌只有饱含“诗心”,才能使诗情画意、宇宙人生浑然一体,给人广阔深远的想象空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解释传统文化中“诗心”的含义,引出了“诗心”对艺术意境意义的阐述。

B.第四段用对比论证,意在证明艺术家带着欲望去看世界,就不能创造美的艺术境界。

C.文章末段对“诗心”的阐述,从审美境界提升到了人生境界,使文章内容更加深刻。

D.文章论证角度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多次引用中国古代文化的例证,颇具文化意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艺术家能拥有真诚无私的心态、做到情与景的统一,那么他在创造艺术境界.上无疑是具备优势的。

B.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之景,也是诗人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的映射。

C.艺术对于自然的描写,如果做到既合乎自然,又超越现实,虚实合一,就能构成一个“渊然而深的灵境”。

D.“诗心”包含热烈与深沉、快乐与哀伤等丰富的情感,在各种情感下人们对于自然、人生的体验各有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魂
王海洋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

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

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孩子都落水了。

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

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

船过来了。

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

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

深深的愧疚压着我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9 年没来看他了。

不认识也好,哦,不,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

“这水比以前浑多了。

”我说。

“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

”我说。

“不行,老喽。

再干6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

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

”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

”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

你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

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

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

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

20年前,你为了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

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

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
船啊。


(摘编自《小小说》)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夕阳西下,晚风渐起”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凝重的氛围。

B. 小说对何大伯的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何大伯年纪的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何大伯经历的种种生活磨难,读来令人动容。

C. 小说的语言质朴无华,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增添了小说真实性,省略号的多处运用,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

D. 小说中的“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坐船,因为“我”对何大伯既感激又愧疚,其中也包含何大伯因年老眼花没认出“我”的遗憾。

5.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6. 小说结尾写“我想帮你摆一次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一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大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大槐树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

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

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刘长安,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

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
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

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8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15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而后的早展,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

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拉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

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

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愤张。

靠着当年那殷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

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特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

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

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

B. 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
心。

C. “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 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8.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

B. “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 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 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9. 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10. 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相徐阶辈皆器重之。

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

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

阶代严嵩首辅,倾心委居正。

居正与中人冯保善。

居正劝帝当尊崇两宫。

故事,皇后与天子生母并称皇太后,而徽号有别。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

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

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时承平久,群盗猬起,至入城市劫府库,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得盗即斩决,有司莫敢饰情。

盗边海钱米盈数,例皆斩,然往往长系或瘐死。

居正独亟斩之,而追捕其家属。

盗贼为衰止。

时帝渐备六宫,太仓银钱多所宣进。

居正乃因户部进御览数目陈之,谓每岁入额不敌所出,请帝置坐隅时省览,量入为出,罢节浮费。

疏上,留中。

帝复令工部铸钱给用,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言官请停苏、松织造,不听。

居正为面请,得损大半。

帝御文华殿,居正侍讲读毕,以给事中所上灾伤疏闻,因请振。

复言:“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而皇上加意撙节,于宫中一切用度、服御、赏赉、布施,裁省禁止。

”帝首肯之,有所蠲贷。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

(节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医药资/
B.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C.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D. 居正以江南贵豪怙势及诸奸猾吏民善逋赋/选大吏精悍者严行督责/赋以时输/国藏日益充/而豪猾率怨居正/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这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纪年法之一,此外常见的还有干支纪年法。

B. 庶吉士,亦称庶常,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C. 户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

掌全国疆土、户籍、屯田、赋税、俸饷等事宜。

长官为户部尚书。

D. 织造,明清设专局供应宫中织品的皇商,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是明清两朝为宫廷供应织品的皇商。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居正年少才华过人,巡抚顾璘赏识他;宰相徐阶等人器重他;居正建议皇帝并尊两宫太后,后来朝廷的大权全交给他。

B. 居正为政严苛,重惩盗贼。

各地群盗起事抢劫府库,居正下令捕获盗贼当即处死;盗贼偷盗沿海边境钱米超过一定数量的,居正规定马上斩首,并追捕犯人家属。

C. 居正劝谏皇帝节用,救济受灾地。

皇帝修缮六宫,动用国库银两,居正劝谏皇帝量入为出,节俭无谓开支,皇帝没答复;他建议宫中应节用,以此救济受灾各地,皇帝没有采纳。

D. 居正公忠体国,皇帝厚待他。

居正生病期间,皇帝频发敕令询问其病情并拿出大量金钱做药费;他去世后皇帝不上朝,下令设九坛祭奠,视他为国公兼师傅。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恒讳之,居正严其禁。

匿弗举者,虽循吏必黜。

(2)上爱民如子,而在外诸司营私背公,剥民罔上,宜痛钳以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
杨万里①
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

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

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

无那②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

【注】①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

②无那:无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锦绣堆”形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

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

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

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

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

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表达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和大肆挥霍的暴行。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土块,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中学校学生会发出的倡议书,其中有三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近期,新冠肺炎来得很猛,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响应国家号召,肩负起抗击疫情的责任。

为此,我们向全体同学发出以下倡议:
一、维护大局,服从安排。

不准提前返校,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二、科学认知,坚定信心。

了解新冠肺炎发病情况、传播途径和防护知识,不要过于恐慌,树立科学、理性的态度。

三、做好防护,争做表率。

注意科学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带头遵守所在社区关于疫情防控的各项规定,为抗击疫情做点事儿。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我们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搞定这场抗疫阻击战!
某校学生会
2020年2月18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一则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该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知
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

内容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本次讲座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明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讲座地点,洗耳恭听王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9年4月10日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有很多的文明先后崛起。

其中绝大多数文明都消失了,或者由于天灾,或者由于外来种族入侵,还有可能因封闭而衰朽于自己的文明之中。

然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却凭借文明之韧性走过了五千年的岁月。

材料二:
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当文明遭到挑战时,总有中国的脊梁在舍身求法,为民请命。

读了上述材料,作当代青年,你有哪些触动?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