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关系 组织——网络空间群体聚合的特征阐释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特征:有关联、无牵绊
自由散漫。时至今日已经有越 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生成自己的第 二生存空间,其在互联网所打造的 “第二世界”里,为自己重新塑造身 份,以新的年龄、职业甚至是性别, 参与到各种网络活动当中,不仅是信 息获取,也包括各种来自真实生活的 分享。而当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 聚集在一起便生成了各种诸如网络社 群、社区、小组等互联网组织形态, 诸如各种游戏联盟、读书交流、网络 交友、宠物交流小组等,但是这些网 络群体组织成员间并不存在任何诸如 合约时的关系,也没有诸如血缘一般 与生俱来的羁绊,成员之间彼此独 立,既有言论的自由,也有出入的自 由,换言之,这种聚合状态的持续性、 长久性和维护性都缺乏鲜明的保障,成 员随时可以凭借个人意愿选择退出。
当今社会,随着各类网络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的渗透,个体的生活方 式、生活状态也都日渐朝着个性化、 专业化以及服务化的方向倾斜。互联 网中潜藏的各种信息、内容可以满足 不同个体的生存需求。个体无论选择 关乎娱乐、交友还是消费的内容,都 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寻找 到契合自身的,且伴随着互联网所提 供信息的日渐精细化和条目化,其个人 意识、个人利益等各种主观性因素被满 足的可能性日益提高,人的天性得到根 本性释放。于是众多有着共同的兴趣爱 好、利益诉求的个体,会因为互联网发 生聚合,如以微信、QQ等媒介所生成 的各种交流群,如共同聚焦在某一微信 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之下的有着共同关 注的“粉丝”,他们可以在互动中交 流,也可以在互动中汲取、博采众长。
“表情化”是网络空间各类交流 活动所彰显出的一大趋势。各种代表 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的表情,本身承 载着巨大的信息含量,简单、时髦、 有趣的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 发声者难以用语言言说的部分。可以 说,如今的各类表情包已经进化为一 门独特的互联网语言,其比口语化更 加形象,比书面语更加活泼,网络群体 之间利用其而展开的对话和交流,不仅 呈现出快速、有效、直接的特征,同时 对于个体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展示以及 主观意愿的表达,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 作用,对于帮助人与人之间生成良好而 和谐的社会关系,亦具有推动作用。
新兴传媒 New Media
互动 关系 组织——网络空间群体 聚合的特征阐释
文/欧阳素勤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 联网已经由最初的通信工具、交流媒 介,构建起有别于人们真实生存空间 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既是人们真实生 活的延伸,也是对传统思维理念的一 种颠覆。网络空间中所内置的大量信 息资源、交流途径,可以打破有关地 域、种族甚至是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局 限,使不同的人聚合成不同的网络群 体,并在这一虚拟的空间里实现对原 本生活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当现实生 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聚焦网络,网络 空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充 分把握网络空间群体聚合所呈现出的 特征,对于政府层面充分认知当前的 社会舆论形势,生成能够利用互联网 处理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本领、传播社 会主义正能量,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精神 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的舆论或者某些裁定结果生成影响。但 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的形成,却为 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了发声利器。互联网 可以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个体通过网络 媒介联结起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参与公 共事件或舆论热点的平台,让其得以借 此表达个人观点、表达民意,甚至可以 生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其具有鲜明的 聚合速度快、突发性强的特征。举例来 说,现阶段一旦某公平 台,而迅速形成临时性群体,甚至于其 论坛当中所形成的观点,会产生波及整 个社会的强大力量。
互动特征:基于公共性的虚 拟化交流
以公共利益或共同兴趣为基础。 个体在网络空间当中,通过加入群聊 等方式,使个人的兴趣得到满足、所 需要的各种信息得以完善,进而实现 个人价值和利益的诉求,这是很多人 投身网络的主要原因。虽然严格意义 上来说,每个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各
有不同,或答疑解惑,或休闲娱乐, 或学习知识技能,但总体来说,其最 终指向都是个体兴趣或利益的满足。
以各种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或舆论 热点为纽带。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 地域、血缘以及业务身份形成各种类型 的纽带,并基于此展开各种关乎思想、 生活以及观念上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 仅仅局限在真实社会当中,局限在人们 茶余饭后的空闲之中,很难对整个社会
48 传媒∷MEDIA 2018.6(下)
新的信息为交流媒 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历了由实物到语 言,由真实语言到虚拟语言的过程。 尤其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 科技的崛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 “实”走向了“虚”,走向了各种以
图文、音视频等符号化、数字化信息 为载体的互动过程。较之现实生活中 各类群体间的真实交流,网络群体互 动式所传播的信息不再受制于理念上 的尊卑、道德以及情感因素的制约, 其对话浮于表面、围绕信息的本质, 不为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因素所羁绊。
缺乏稳定性。传统群体内部成员 之间受制于情感因素的牵绊,其互动 频率高、稳定性强,但是与此相反, 依托互联网而生成的各类群体,其彼 此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以及地域的羁 绊,其稳定性低、互动频率低,在缺 乏“公共话题”情况下,群体间的互
动极有可能陷入“冰封”状态。而群 体中的个体却可以依托自身的兴趣爱 好以及利益诉求,去寻找新的网络群 体,实现新的聚合。举例来说,在某 一具体的QQ或微信群当中,当其人 数达到一定比例之后,群体中的很多成 员开始朝着围观但不参与的角色“退 化”,而能够每天引起新的话题、主动 发起新话题的成员数量却在日渐减少, 那么以此类推,互动性的匮乏将促使群 体趋向解散或者沉溺的边缘。而之所以 发生此类现状,关键就在于个体对群体 的出发点是兴趣或者利益的满足,当利 益和兴趣无可取或可满足之处时,成员 之间没有感情的牵绊、没有亲密度的依 托,一时的聚合便会被弱化。
自由散漫。时至今日已经有越 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生成自己的第 二生存空间,其在互联网所打造的 “第二世界”里,为自己重新塑造身 份,以新的年龄、职业甚至是性别, 参与到各种网络活动当中,不仅是信 息获取,也包括各种来自真实生活的 分享。而当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 聚集在一起便生成了各种诸如网络社 群、社区、小组等互联网组织形态, 诸如各种游戏联盟、读书交流、网络 交友、宠物交流小组等,但是这些网 络群体组织成员间并不存在任何诸如 合约时的关系,也没有诸如血缘一般 与生俱来的羁绊,成员之间彼此独 立,既有言论的自由,也有出入的自 由,换言之,这种聚合状态的持续性、 长久性和维护性都缺乏鲜明的保障,成 员随时可以凭借个人意愿选择退出。
当今社会,随着各类网络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的渗透,个体的生活方 式、生活状态也都日渐朝着个性化、 专业化以及服务化的方向倾斜。互联 网中潜藏的各种信息、内容可以满足 不同个体的生存需求。个体无论选择 关乎娱乐、交友还是消费的内容,都 可以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索、寻找 到契合自身的,且伴随着互联网所提 供信息的日渐精细化和条目化,其个人 意识、个人利益等各种主观性因素被满 足的可能性日益提高,人的天性得到根 本性释放。于是众多有着共同的兴趣爱 好、利益诉求的个体,会因为互联网发 生聚合,如以微信、QQ等媒介所生成 的各种交流群,如共同聚焦在某一微信 公众账号、微博账号之下的有着共同关 注的“粉丝”,他们可以在互动中交 流,也可以在互动中汲取、博采众长。
“表情化”是网络空间各类交流 活动所彰显出的一大趋势。各种代表 喜怒哀乐等情感元素的表情,本身承 载着巨大的信息含量,简单、时髦、 有趣的同时,更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 发声者难以用语言言说的部分。可以 说,如今的各类表情包已经进化为一 门独特的互联网语言,其比口语化更 加形象,比书面语更加活泼,网络群体 之间利用其而展开的对话和交流,不仅 呈现出快速、有效、直接的特征,同时 对于个体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展示以及 主观意愿的表达,都会产生积极的促进 作用,对于帮助人与人之间生成良好而 和谐的社会关系,亦具有推动作用。
新兴传媒 New Media
互动 关系 组织——网络空间群体 聚合的特征阐释
文/欧阳素勤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 联网已经由最初的通信工具、交流媒 介,构建起有别于人们真实生存空间 的虚拟网络空间。其既是人们真实生 活的延伸,也是对传统思维理念的一 种颠覆。网络空间中所内置的大量信 息资源、交流途径,可以打破有关地 域、种族甚至是社会阶层的差异和局 限,使不同的人聚合成不同的网络群 体,并在这一虚拟的空间里实现对原 本生活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当现实生 活中越来越多的个体聚焦网络,网络 空间形成了强大的“舆论”阵地,充 分把握网络空间群体聚合所呈现出的 特征,对于政府层面充分认知当前的 社会舆论形势,生成能够利用互联网 处理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本领、传播社 会主义正能量,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精神 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与价值。
的舆论或者某些裁定结果生成影响。但 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群体的形成,却为 更多的普通人提供了发声利器。互联网 可以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个体通过网络 媒介联结起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参与公 共事件或舆论热点的平台,让其得以借 此表达个人观点、表达民意,甚至可以 生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其具有鲜明的 聚合速度快、突发性强的特征。举例来 说,现阶段一旦某公平 台,而迅速形成临时性群体,甚至于其 论坛当中所形成的观点,会产生波及整 个社会的强大力量。
互动特征:基于公共性的虚 拟化交流
以公共利益或共同兴趣为基础。 个体在网络空间当中,通过加入群聊 等方式,使个人的兴趣得到满足、所 需要的各种信息得以完善,进而实现 个人价值和利益的诉求,这是很多人 投身网络的主要原因。虽然严格意义 上来说,每个人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各
有不同,或答疑解惑,或休闲娱乐, 或学习知识技能,但总体来说,其最 终指向都是个体兴趣或利益的满足。
以各种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或舆论 热点为纽带。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 地域、血缘以及业务身份形成各种类型 的纽带,并基于此展开各种关乎思想、 生活以及观念上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 仅仅局限在真实社会当中,局限在人们 茶余饭后的空闲之中,很难对整个社会
48 传媒∷MEDIA 2018.6(下)
新的信息为交流媒 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经历了由实物到语 言,由真实语言到虚拟语言的过程。 尤其是伴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 科技的崛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 “实”走向了“虚”,走向了各种以
图文、音视频等符号化、数字化信息 为载体的互动过程。较之现实生活中 各类群体间的真实交流,网络群体互 动式所传播的信息不再受制于理念上 的尊卑、道德以及情感因素的制约, 其对话浮于表面、围绕信息的本质, 不为更多现实生活中的因素所羁绊。
缺乏稳定性。传统群体内部成员 之间受制于情感因素的牵绊,其互动 频率高、稳定性强,但是与此相反, 依托互联网而生成的各类群体,其彼 此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以及地域的羁 绊,其稳定性低、互动频率低,在缺 乏“公共话题”情况下,群体间的互
动极有可能陷入“冰封”状态。而群 体中的个体却可以依托自身的兴趣爱 好以及利益诉求,去寻找新的网络群 体,实现新的聚合。举例来说,在某 一具体的QQ或微信群当中,当其人 数达到一定比例之后,群体中的很多成 员开始朝着围观但不参与的角色“退 化”,而能够每天引起新的话题、主动 发起新话题的成员数量却在日渐减少, 那么以此类推,互动性的匮乏将促使群 体趋向解散或者沉溺的边缘。而之所以 发生此类现状,关键就在于个体对群体 的出发点是兴趣或者利益的满足,当利 益和兴趣无可取或可满足之处时,成员 之间没有感情的牵绊、没有亲密度的依 托,一时的聚合便会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