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礼仪的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职业道德礼仪的意义
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

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呢?
首先,教师必须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德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做到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呢?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防止只热爱个别尖子、只育个别高材生的倾向,要有育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而教师能否真心实意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问题。

后进生能否成才?俗话说就是“歪脖子树”有“歪脖子树”的特长。

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居里、拿破仑、拜仑、海涅、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都曾被视为难成器的“差等生”。

像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像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过42名。

这都说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长往往可以成就大才。

我们不能忽视对中下等生的培养和教育。

当然重视高材生、培养尖子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心任务,而在培养优秀生、尖子生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中下等生的教育。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

对优秀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发扬创造精神,对“偏才”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歪才”要象“病梅”那样加以扶正,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正才”。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对学生负责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实地了解学生,要知人知心,俗话说:“种花需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

”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不只是“识其人”,而且还要“知其心”。

诲人不倦,还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从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细雨,滋润禾苗成长。

教育学生也是这样,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正人先正己。

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为人师表更不容忽视。

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风貌、文化素质。

比方说,女孩子喜欢美丽、漂亮,男孩子喜欢帅气、潇洒。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向外人做广告,在展销自己,以求外人对自己的认可。

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衣着、举止、语言,体现出内在的知识修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作风。

总的说来,教师的仪表必须整洁、朴素大方;举止必须端庄、得体。

在举止仪表方面,周总理曾有过这样的格言:“脸必净,发必理、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做、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也就是说,举止要端庄有气质,仪表要整洁有风度。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作用,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是先进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道德应当比其他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是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

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

教师的道德规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

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是奉献性。

教师的工作是“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特别是在当今体制转轨,各种利益调整、碰撞的改革形势下,更需要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情操。

二、师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

良好的师德,对于引导、启发、教育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是凝聚和约束作用。

师德规范把教师凝聚成一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群体,师德规范又对教师的行为举止有着强烈的约束作用。

这种约束作用,一般是通过检查、督促、激励、评价等方式来体现。

三是辐射作用。

一方面,师德会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社会风气的改变;另一方面,师德还会通过学生对其家庭的作用而影响社会风气。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理论修养。

其次,要严格执行《教师法》和《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

第三,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监督机制。

除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外,应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通过聘请校外各界人士担任师德校风监督员等方式,全方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礼仪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真正体现在教学当中的是教师人格的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传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潜移默化的渗透在各个方面。

作为一种书面形式,教师礼仪规定了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非常详细的指出了。

仔细阅读,不仅道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相处,也说出了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相处和管理。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真阅读礼仪,在言行上规范自己,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教师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事情的判断,教师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要出口伤人,特别是对待学生,更要耐心细致的教导,使之心服口服,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只顾眼前,不管长远.
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

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
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
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
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样的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德为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呢?
首先,教师必须献身教育,教书育人,诲人不倦。

师德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要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忘我工作,要树立终生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怎样才能做到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呢?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要防止只热爱个别尖子、只育个别高材生的倾向,要有育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
负责的思想,而教师能否真心实意地面向全体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问题。

后进生能否成才?俗话说就是“歪脖子树”有“歪脖子树”的特长。

历史上,曾一度被视为“差等生”的“歪才”,最终却成为杰出人物的不乏其人:达尔文、居里、拿破仑、拜仑、海涅、爱因斯坦等,这些伟人都曾被视为难成器的“差等生”。

像海涅这样一位德国大诗人,曾被老师斥为“对诗一窍不通的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像拿破仑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军事家,在巴黎军事学校学习时成绩只得过42名。

这都说明了“差等生”以其特长往往可以成就大才。

我们不能忽视对中下等生的培养和教育。

当然重视高材生、培养尖子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心任务,而在培养优秀生、尖子生的同时,也应注重对中下等生的教育。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拘一格育人才,要因材施教。

对优秀学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其发扬创造精神,对“偏才”要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歪才”要象“病梅”那样加以扶正,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正才”。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的精神。

对学生负责不仅要因材施教,而且要做到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首先要深入切实地了解学生,要知人知心,俗话说:“种花需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

”当一名好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不只是“识其人”,而且还要“知其心”。

诲人不倦,还要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从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细雨,滋润禾苗成长。

教育学生也是这样,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

其次,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正人先正己。

每一位教师只有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才可能取得教育教学活动预期的满意效果。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工作根据教书育人的宗旨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要做到“以身立教”,首先要胸怀宽广,做出表率;其次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固然重要,为人师表更不容忽视。

一个人的仪表、风度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思想风貌、文化素质。

比方说,女孩子喜欢美丽、漂亮,男孩子喜欢帅气、潇洒。

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向外人做广告,在展销自己,以求外人对自己的认可。

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衣着、举止、语言,体现出内在的知识修养,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工作态度、生活作风。

总的说来,教师的仪表必须整洁、朴素大方;举止必须端庄、得体。

在举止仪表方面,周总理曾有过这样的格言:“脸必净,发必理、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做、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也就是说,举止要端庄有气质,仪表要整洁有风度。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举止、仪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作用,对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