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粤教沪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新版)粤教沪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新版)粤教沪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新版)粤教沪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章末检测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所发乐音的
( A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D。

振幅
解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 )
A。

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在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解析: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把音响的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D )
解析:A。

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B。

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不符合题意;
C.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不符合
题意;
D。

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符合题意。

5。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B )
A.音调B。

响度C。

音色 D.频率
解析: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或强弱)、音色(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特征);题目中的“轻声”和“大声”都是指声音大小(即强弱),也就是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
6.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甲、乙、丙三者的音色不同
B。

甲、乙、丙三者的响度不同
C.甲、乙、丙三者的音调不同
D。

甲、乙、丙三者的音调、响度、音色都不同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乙、丙振动的快慢相同,故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C错误。

甲、乙、丙的振动的幅度相同,故响度相同,B错误。

甲、乙、丙的波形不同,故三个物体的音色不相同,A正确,D错误。

7.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不能用来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 A )
解析:A中逐渐抽玻璃罩内空气时,罩内正在响铃的闹钟,声音会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中将正发声的音叉放水中,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中敲击音叉,与音叉接触的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
生的。

D中正在发声的喇叭会使对面的火焰跳动,这是因为纸盆振动产生的,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

“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软件。

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B )
A.手机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

“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你发出的声音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8分)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9.用大小不同的力弹奏同一个琴键,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下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弹奏不同的琴键,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用大小相同的力在不同的乐器上弹奏同一个音,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解析:同一琴键的音调和音色相同,当用不同力弹奏同一音键则改变声音的响度,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音键,则改变声音的音调;当用相同的力弹奏不同乐器上的同一个音,则改变声音的音色.
10。

如图(甲)、(乙)所示为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同一个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通过该波形可以发现,(甲)音叉比(乙)音叉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乙)音叉比(甲)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
解析:由图(甲)(乙)对比可知(甲)音叉振动的次数比乙多,则(甲)的频率高,因此音调高,(乙)音叉比(甲)音叉振动的振幅高,因此响
度大。

11.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 (甲) 图是乐音的波形,(乙)图是噪声的波形。

解析:从图形上可以看出,(甲)声音中的振动都是规则的振动,故是乐音;乙声音是无规则振动,故是噪声。

12.“南三听涛"是湛江八景之一,濒临浩瀚的南海,天水相连,涛声喧哗,巨浪排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涛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解析:涛声喧哗,巨浪排峰,发出的声音是水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听到涛声,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入人耳的.
13.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

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 s内振动了600次,频率是300 Hz,人类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填“能”或“不能”).
解析:频率指的是1秒内振动的次数,f==300 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 Hz~
20 000 Hz之间,所以人类能听到该声音.
三、实验探究题(共15分)
14.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小红和小刚一起做了下列实验。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它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如果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弹起.
解析:(1)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塑料球弹跳起来,它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2)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由于月球上是真空,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综合能力题(15题15分,16题16分,共31分)
15.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从20 Hz到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20 000 Hz .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 000 Hz,低于20 Hz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称为超声波,超声波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破裂释放能量,清洗仪器,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6。

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1)分析表格中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①介质的种类;依据: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②介质的温度;依据: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传播速度
不同。

(2)真空中声速是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