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第十五章
中药鉴定学医学
![中药鉴定学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13198d5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5.png)
科学的采收方法: 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累积动态与植物生长发育
阶段这两个指标相结合。
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 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 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 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有些木类药材,可全年 采收。
202X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宁静致远
汇报日期
中药鉴定学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
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第二节 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真伪:指中药品种的真假。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01
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
02
虫蛀
03
害虫生长的有利条件:
04
温度在16℃~35℃;
05
相对湿度在70%以上;
06
药材中含水量在13%以上。
07
2、害虫的防治 a.经验贮藏 喷洒白酒,放置樟脑、大蒜、花椒; 可将相互起保护的药材放在一起,如牡丹皮与泽泻放在一 起,牡丹皮不易变色,泽泻不易虫蛀。 b.利用温度贮藏 (1)低温法 药材害虫: 在8~15℃时停止活动; 在一4~8℃时,即进入冬眠状态; 低于一4℃,经过一定时间,可以使害虫致死。
(2)烘干: 利用人工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干燥。 a.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此时抑制了 酶的活性。 b.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药材可用70~90℃ 的温度以利迅速干燥。 注意: a.含挥发油或须保留酶的活性的药材,不宜 用此法。 b.富含淀粉的药材如欲保持粉性,烘干温度 须缓缓升高,以防新鲜药材遇高热淀粉粒 发生糊化。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
![(完整word版)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d77b2a0852458fb760b5694.png)
中药鉴定学第一篇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了解)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五章中药的鉴定第六章中药的质量标准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
中药鉴定学: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
一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用药习惯(大青叶);e。
人为制假(广藿香)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辛)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本草: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350中药综合大纲
![350中药综合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6e6e8fb700abb68a982fbe9.png)
掌握常用防腐剂性质及应用;
了解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第四章 粉碎、筛析
掌握粉碎的目的、方法和筛析的目的、方法;
掌握药物的特殊粉碎方法,药筛的种类与规格;
掌握微粉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及微粉学在中药制剂的应用;
了解常用粉碎与筛析机械的应用与保养情况。
第五章 散剂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
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掌握浓缩丸、糊丸、蜡丸的特点与制法;
了解丸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标准。
第十四章 胶剂
掌握胶剂原辅料的选择、特点、质量要求及制法;
熟悉阿胶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五章 胶囊剂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硬胶囊药物填充和软胶囊内容物的要求。
掌握各种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和影响稳定性因素;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掌握增溶、助溶、乳化原理与方法;
熟悉干胶法制备乳剂和乳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 注射剂
掌握注射剂的含义 、特点、分类和基本质量要求,
掌握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及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掌握散剂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
掌握散剂的混合方法、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ac47252dd3383c4ba4cd2a6.png)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根本要求:中药鉴定学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根底上,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较全面地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以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根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对中药真、伪、优、劣的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到达以下根本要求:一、根本理论:1.了解药用植物学有关根底知识;2.熟悉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
3.掌握鉴定中药的依据和取样的方法。
4.掌握中药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
5.掌握中药的各类主要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
6.掌握大纲中规定要全面、重点讲授的中药,包括来源、植物〔动物〕形态、性状、显微、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特征,了解品质标志和类同品、掺杂品、伪品等情况。
7.熟悉一般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了解其他有关内容。
8.熟悉有关定义、名词、术语〔包括传统经验术语〕和符号。
二、根本技能方面:1.掌握中药的来源、性状及显微鉴定方法,了解理化鉴别方法,并能进行性状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及熟悉有关绘图技能。
2.熟悉地掌握植物类中药的显微制片技术,包括徒手切片、外表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制片等技术。
3.能进行中药的显微测量,微量升华,荧光观察的操作技能。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8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90学时,实验90学时。
课程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开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开展史本草学中有关中药鉴定资料的简介;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简介国外植物药在鉴定方面的开展。
第三章中药资源我国中药的天然资源,中药的栽培、引种及驯养、饲养。
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采收、加工、贮藏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第五章中药的鉴定鉴定的依据和取样;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中药的质量标准。
〔注:掌握中药鉴定的取样和依据以及中药鉴定的方法。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5dc49054a7302768e993931.png)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for identifyijng Chinese Materia Medijca总学时:112 讲授学时:64 实验学时:48学分:5.5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中药学系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药经验鉴别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从事中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中药与中药鉴定学1.2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与任务2.理解和了解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二章中药的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2.1 本草考证2.2 中药的品种鉴别教学要求:掌握和理解本草考证及中药的品种鉴别。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三章现代技术与中药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3.1 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3.2 指纹图谱与真实性3.3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3.4 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教学要求:1.理解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指纹图谱与真实性。
2.了解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中药的有效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4.1 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4.2 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4.3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要求: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中药的毒性成分分析,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学知识》word版
![《中药鉴定学知识》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26d9ef58f5f61fb73666f1.png)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总论第一节中药材鉴定的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现已取消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的法典。
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
全国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
五十多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先后出版了七版,从1963年版起,开始分一、二部,一部收载药材和成方制剂,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物制品和各类制剂。
1986年卫生部颁布了进口药材标准,载药31种。
1992年卫生部又颁布了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载药101种。
国家药典对药品的品种和质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其鉴别和检查手段不断提高,如1995年版一部,收载中药材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
比 1990年版新增药材17种,新增制剂125种。
药材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在量和质上都明显高于1990年版,如有显微鉴别项目的有322种(包括横切面和粉末),薄层鉴别的150种,含量测定的105种。
有11个品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3个品种采用了气相色谱法。
41个品种采用分光光度法,17个品种采用薄层扫描法。
第二节中药材的取样方法药材取样是指选取供检定用的药材样品。
取样的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检定结果的正确性。
因此,必须重视取样的各个环节。
取样前,应注意品名、产地、规格等级及包件式样是否一致,检查包装的完整性、清洁程度以及有无水迹、霉变或其他物质污染等,作详细记录。
凡有异常情况的包件,应单独检验。
从同批药材包件中抽取检定用样品,原则如下:①药材总包件数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②100~1000件,按5%取样;③超过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④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⑤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对破碎的、粉末状的或大小在1cm以下的药材,可用采样器(探子)抽取样品,每一件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包件少的抽取总量应不少于实验用量的3倍;包件多的,每一包件的取样量一般按下列规定:①一般药材100~500g。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_中药鉴定学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_2012年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_中药鉴定学 第十五章 动物类中药 _2012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a4993aee06eff9aef80775.png)
4、全蝎中对神经系统有生物活性的成分是:
A:卵磷脂
B:甜菜碱
C:蝎毒素
D:抗癫痫肽
E:三甲胺
答案:C
5、斑蝥中斑蝥素的含量测定采用:
A:滴定法
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薄层扫描法
D:气相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答案:E
6、蜂蜜中还原糖的含量测定采用:
A:滴定法
B: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C:薄层扫描法
10、地龙具有平喘作用的成分是:
A:蚯蚓退热碱
B:次黄嘌呤
C:蚯蚓素
D:琥珀酸
E:蚯蚓毒素
答案:B,D
D:气相色谱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答案:A
7、断面具有同心层纹的中药是:
A:五灵脂
B:麝香
C:蟾酥
D:牛黄
E:珍珠
答案:D,E
8、珍珠的化学成分有:
A:碳酸钙
B:多种氨基酸
C:生物碱
D:角壳蛋白
E:微量元素
答案:A,B,D,E
9、药材水蛭的来源包括:
A:牡蛎
B:蚂蟥
C:蝉蜕
D:柳叶蚂蟥
E:水蛭
答案:B,D,E
1、性状上具有“白颈”特征的中药材是:
A:水蛭
B:地龙
C:全蝎
D:蜈蚣
E:僵蚕
答案:B
2、下列哪中药材的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同心环状的如彩虹般的光环:C
A:决明
B:牡蛎
C:珍珠
D:海螵蛸
E:桑螵蛸
答案:C
3、天然珍珠置紫外灯光下显:
A:蓝黑色荧光
B:深蓝绿色荧光
C:浅蓝紫色荧光
D:亮黄绿色荧光
E:黄白色荧光
中药鉴定学15
![中药鉴定学15](https://img.taocdn.com/s3/m/c6df3b8a71fe910ef12df8c5.png)
第十五章动物类中药一、概述动物类中药是指用动物的整体或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动物体的生理或病理产物、动物体的加工品等供药用的一类中药。
常用动物类中药按药用部位入药的情况分为: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蚯蚓、蛤蚧、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等。
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如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等。
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等。
③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
④脏器类:如哈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
4.动物的生理产物:如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等。
②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砂、夜明砂等。
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
此外,一些传统经验鉴别方法仍是鉴定动物类中药有效而重要的手段:手试法,如毛壳麝香手捏有弹性;麝香仁以水润湿,手搓能成团,轻揉即散,不应黏手、染手、顶指或结块。
水试法,熊胆仁投于水杯中,即在水面旋转并呈现黄线下降而不扩散;牛黄水液可使指甲染黄,习称“挂甲”;哈蟆油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l5倍。
火试法,如麝香仁撒于炽热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浓香四溢,灰化后呈白色灰烬,无毛、肉焦臭,无火焰或火星;马宝粉末置于锡箔纸上加热,其粉末聚集,并发出马尿臭等。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1.地龙:来源为环节动物门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或栉盲环毛蚓的干燥体。
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
产地:广地龙主产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
沪地龙主产于上海、浙江等。
采收加工: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及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鉴别:“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
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546e707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c9.png)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第一篇植物类 第二篇动物类
第三篇矿物类 第四篇中成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 第六章茎木类 第七章皮类 第八章叶类 第九章花类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 第十一章全草类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 第十三章树脂类
第十五章动物药概述 第十六章动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七章矿物药概述 第十八章矿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九章中成药概述 第二十章中成药显微鉴定
二中药材拉丁名索 引
一中药及动植(矿) 物中文名笔画索引
三植物、动物拉丁 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动物
行业
中药
中药材
更新
矿物
中医药
药版 中药产地来自全国类委员会
鉴定
专家组
植物
指导委员会
内容摘要
本教材共分二十章,编写体例沿袭上版,新增内容为:总论中充实中药鉴定学内涵,增加中药鉴定学理论问题、 中药鉴定学与质量评价(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增加生物鉴定,删除DNA分子鉴定;动物药鉴定一章中增 加动物药类中药的研究,删除动物药类资源生产与化学成分 ;参考2015版药典,增加熟悉药与重点药饮片、栽 培品的鉴别,新增附药10味。更新内容为:参考2015版修订品种,增加新技术,新方法。在总论、各论 “概述” 中增加液质、DNA条形码、一测多评、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检查等新技术、新方法;对有悖于当今药材现状的 附注进行更新;参考最新文献更新“成分”项。删除与精简内容为:简化熟悉药的薄层鉴别,重点药修订为熟悉 药,熟悉药修订为了解药,删除不常用了解药材、中成药、有待考证的附注部分及有欠规范的插图。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09e0c7a32d7375a517801c.png)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
产地.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采收。
加工。
包装.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f83dd920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d.png)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本科开课学期:第二学年总学时:50 (其中讲课3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总学分:6学分(其中讲课4学分,实验2学分)采用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康廷国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总论[教学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中药,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和一般程序以及中药鉴定的四大方法。
[目的要求]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了解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各论第一篇植物药物本篇分十章,分别为根及根茎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介绍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以及蕨类植物根茎的形态和组织特征。
具体药材按系统分类进行介绍,其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车轮纹”、“菊花心”、“狮子盘头”等经验鉴别术语。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掌握重点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以及所含成分和理化鉴别方法。
本章重点是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与单子叶植物根在形态和组织上构造上的区别,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归纳出双子叶植物根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发达、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6d099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7.png)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任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等内容。
其中,重点需要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明确鉴定中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鉴定基础鉴定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命名规范、药材的形态学特征、植物组织构成等内容。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范,掌握常见中药药材的形态学特征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基本知识。
三、形态鉴定形态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中药药材的外形、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
需要掌握中药药材外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和鉴定标准,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
四、解剖鉴定解剖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药材的解剖学特征,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解剖结构的技巧,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解剖特征。
五、显微鉴定显微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细胞特征和组织构成,掌握常用染色技术和显微鉴定方法。
六、化学鉴定化学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中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了解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其特征,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鉴定技术,重点理解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七、鉴定方法鉴定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使用的常用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性状鉴定、组织学鉴定、理化鉴定、色谱鉴定、质谱鉴定等。
需要掌握不同鉴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工作。
八、鉴定技术与设备鉴定技术与设备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中所使用的常见技术和设备,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色谱仪、质谱仪等。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d3672a065ce050876321363.png)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用)《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
《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工作。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对中药品种和质量(真、伪、优、劣)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制定规范化的中药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
该课程以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结合中药性状讲习和道地药材的产地实习,增强学生对中药质量真、伪、优、劣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中药鉴定传统的理论、方法、技能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按108学时设计。
理论讲授54学时,实验课54学时。
课前2周中药性状讲习和课后1周的产地实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到下列要求: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内容〕第一节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一、引起中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
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的途径。
三、中药品种理论的新论点(自学)。
第二节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一、中药真、伪、优、劣的基本概念二、中药材及饮片的鉴定三、中成药的鉴定第三节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第四节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一、中药的资源1.中药的资源的概念2.道地药材的概念3.中药的资源的基本情况二、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基本途径三、中药资源的保护〔课时与方法〕课堂讲授。
共2学时。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目的要求〕1.熟悉几本重点本草2.了解几本特色本草和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教学内容〕第一节我国古代药物鉴定知识一、重点本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
二、特色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图经本草》、《救荒本草》、《本草蒙筌》、《植物名实图考》等。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中药学专硕-初试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中药学专硕-初试350《中药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142cc2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f.png)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药专业基础综合》初试考试大纲《中药鉴定学》部分一、考试性质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中药鉴定学》考试是为招收中药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中药鉴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一般程序以及主要鉴定方法,熟悉中药品种混乱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熟悉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及原理,了解中药鉴定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前沿信息,具备继承和发扬祖国药学遗产、整理发掘中药品种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本试卷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四、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考试内容1.中药鉴定学的定义2.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3.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4.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5.寻找和扩大新药源考试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熟悉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3.了解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二)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考试内容1.古代中药鉴定知识2.中药鉴定学的起源与发展考试要求1.熟悉历代主要本草的基本内容及特点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三)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与贮藏考试内容1.中药的产地2.中药的采收3.中药的加工4.中药的贮藏考试要求1.掌握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2.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及产生的机理2.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3.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4.了解中药常见的变质现象,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四)中药的鉴定考试内容1.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2.中药鉴定的方法考试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及一般程序。
2.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3.熟悉理化鉴定和生物鉴定常用的新技术、新方法4.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五)根与根茎类中药考试内容1.根与根茎类中药概述2.根与根茎类药材(饮片)的鉴定考试要求1.掌握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的性状、显微鉴别的共性与区别。
最新中药鉴定学教案 医学基础
![最新中药鉴定学教案 医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c3fd2e6be23482fb5da4ca6.png)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讨论法
演示法
多媒体课件
药材标本
备注
授课人: 授课时间:年 月 日
展示本次课教学任务,介绍药材标本。
讲授新课:(70min)
1. 海金沙 琥珀 青黛芦荟五倍子来源、主成分、性状鉴别及理化鉴别主特征。
2.比较海金沙与松花粉、蒲黄显微鉴别特征。
重点:各药材来源及性状鉴别要点。
难点:用显微、理化鉴别方法鉴别海金沙、青黛。
小结:(5min)
预习提示:(5min)
第十六章动物类中药概述
中药鉴定学教案.doc
课
题
第十五章其他类中药
海金沙儿茶 冰片青黛 芦荟 五倍子
专业
中药
课时
2
教 学 目 标1.简述各药材源及性状鉴别要点2.区别青黛及其伪品
3.掌握海金沙、青黛显微及理化鉴别特征
教 学 设 计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教法及教具
复习:(5min)
简述血竭及安息香性状鉴别主特征。
导入新课:(5min)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585fa0202020740be1e9bae.png)
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品种:a品种b产地c采收、加工d包装、贮藏e运输3中药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寻找和扩大药源⏹以亲缘关系为线索⏹以有效成分为线索⏹以药理和临床疗效为线索⏹扩大药用部位⏹老药新用⏹人工栽培、养殖:⏹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组织培养、生物工程:5道地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成为地道药材,有时又叫地道药材,即真资格的药材。
如:浙江:浙贝麦冬白术延胡索白芍温郁金玄参白芷蕲蛇乌梢蛇东北:人参鹿茸关木通关防风贯众五味子龙胆(关) 北细辛升麻东北铁线连(威灵仙)云南:三七坚龙胆云连炉贝木香熊胆天麻茯苓(云、安)猪苓(云、山)江苏:茅苍术薄荷四川:川芎川乌川黄柏厚朴黄连川贝五倍子川牛膝川木香金钱草麝香半夏大黄甘肃:当归大黄山西:党参。
海南:槟榔新疆:阿魏软紫草内蒙古:黄芪甘草紫草安徽:牡丹皮木瓜菊花宁夏:枸杞子。
湖南:朱砂。
湖北:石膏第二章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古代药物巨著—《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依自然属性,分16纲60类其他本草学著作⏹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类。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整的文献。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1一般采收原则a)根及根茎类药-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初春发芽前。
b)叶类及全草类-植物生长旺盛时。
c)皮类-春夏之交。
d)花类-花开放时;花蕾入药的以花蕾期。
e)果实种子类-成熟时。
f)藻、菌、孢子类;动物类-按各自情况才收。
2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f1255e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c.png)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涉及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辨识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中药鉴定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各章的要点,以便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进行总结。
一、中药鉴定学概述中药鉴定学概述介绍了中药材的定义、鉴别的重要性以及鉴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学习中药鉴定学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以及运用相关工具和方法进行鉴别。
二、中药材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特征,包括外观、气味、质地、断面、剖面等方面的要点。
在鉴别中药材时,需要通过观察这些特征,以确定其真实性和质量。
三、中药材的鉴别方法中药材的鉴别方法是中药鉴定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常规鉴别方法、显微鉴别方法、色谱鉴别方法等多种方法。
学习中药材的鉴别方法,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实践和经验,掌握正确使用各种鉴别方法。
四、中药材经济性鉴别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经济性鉴别主要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别,以区分真伪和评估其质量。
五、中药材化学鉴别中药材化学鉴别是通过分析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来进行鉴别。
常用的化学鉴别方法包括色谱分析、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等。
掌握中药材的化学鉴别方法能够进一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六、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中药鉴定的实践应用是将学习到的鉴别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这包括药材市场监管、药材质量评价、中药炮制工艺控制等方面。
在实践中逐渐提高鉴别的准确性和熟练度,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持。
七、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进步和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鉴定学也将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此外,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中药鉴定学在质量评价和鉴别准确性上也会有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总结:中药鉴定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6662f29e3143323968931e.png)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学科的使命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基本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寻找和扩大新药源—长期任务★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3、一要多源,易于混乱。
另外还有:1、药材的栽培、生产、采收、采购、经营等部门无专业知识,导致误种、误收、误售、误用。
2、有意掺伪作假,以假充真。
3、正品短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用其他类似品种取而代之。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品种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以非药品冒充或者以它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是指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是指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
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1、发掘民间药、民族药,从民间和民族用药经验中寻找新的药物资源;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在同科属植物中寻找;3、以中药中所含的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扩大新药源;4、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5、从古代本草中寻找新药源;6、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诗经》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上品养命以应天;中品养性以应人,无毒或小毒;下品治病以应地,多毒或大毒。
★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最早的国家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要点1. 本章概述中的内容。
2. 各药材的来源、部分药材的产地及特殊的采收加工方法。
3. 各药材的性状鉴别特征。
4. 部分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
5. 各药材的成分类别及主要分类。
6. 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结果。
7. 部分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被测定成分。
8. x x 掺伪品的鉴别要点。
复习题【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中药以孢子入药的是CA. 儿茶B灵芝C海金沙D茯苓E海藻2. 呈黄棕色或淡棕色颗粒状粉末,质轻,捻之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甲缝滑落,气微,味淡,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
此药材是CA. 蒲黄B松花粉C海金沙D.青黛E葶苈子3. xx 的主要化学成分是EA. 内酯类B.三萜类C生物碱D蒽醌类E脂肪油、海金沙素4. xx的入药部位是DA. 腐烂物B.干燥煎膏C.经加工制得的干燥颗粒状物D.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E.以上都不是5. 加工方法是割取茎叶,加入清水,浸泡至叶腐烂,捞去茎枝叶渣,加石灰充分搅拌,待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紫红色时,捞取液面蓝色泡沫状物,晒干。
此药材是D A儿茶B芦荟C海金沙D.青黛E冰片6. 以蓝色均匀、体轻能浮于水面、火烧时产生紫红色烟雾的时间较长者为佳的药材是DA. 儿茶B.五倍子C.海金沙D.青黛E冰片7. 火烧能产生紫红色烟雾,含有靛蓝及靛玉红的药材是BA. 板蓝根B.青黛C.蓼大青叶D.大青叶E血竭8. 青黛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也是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有效成分是D A色氨酮B.靛黄C靛蓝D.靛玉红E.靛棕9. xx提取的抗皮肤真菌的成分是EA. 靛蓝B.靛玉红C靛棕D靛黄E色氨酮A.粉末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色B. 粉末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有沉淀C. 粉末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深蓝色D. 粉末0.5g,加水10ml,振摇后放置片刻,水层不得显浅蓝色E. 粉末0.5g,加水10ml,加硫酸,水层不得显污绿色11.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青黛的薄层色谱鉴别实验,对照品为EA.靛蓝B.靛玉红C.靛棕D.靛黄E靛蓝和靛玉红12.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青黛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成分是AA.分光光度法,靛蓝B.薄层扫描法,靛玉红C. 高效液相色谱法,靛玉红D.气相色谱法,靛玉红E.高效液相色谱法,靛蓝13. 《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规定,青黛中含靛蓝不得少于BA. 1.0%B.2.0%C.3.0%D.4.0%E.5.0%14. 儿茶膏主产于EA. 缅甸及印度B越南、泰国C广东、广西D.四川、湖北、湖南E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5. 下列哪项不是儿茶膏的性状鉴别特征CA. 呈方块状,大小不一B. 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平滑而稍具光泽C. 质硬,不易碎D. 断面不整齐,具光泽,有细孔,遇潮有黏性E. 无臭,味涩、苦,略回甜16.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儿茶膏的特征EA. 原植物为豆科植物儿茶B. 产于xxxxC. 呈方块状或不规则状,表面黑褐色或棕黑色,具光泽,无臭,味微苦,略回甜D.粉末含针状结晶E.含儿茶荧光素17. 粉末以水装置,可见大量针状结晶及黄棕色块状物的药材是DA.青黛B.五倍子C冰片D儿茶E血竭18. 《中国药典》2000 版规定,儿茶膏的薄层色谱鉴别实验,对照品为EA. 儿茶荧光素B.儿茶素C表儿茶素D.鞣质E.儿茶素和表儿茶素19. 《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儿茶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成分是CA.分光光度法,表儿茶素B.薄层扫描法,儿茶素和表儿茶素C.高效液相色谱法,儿茶素和表儿茶素D.气相色谱法,儿茶素E.高效液相色谱法,儿茶素20. 冰片的气味是EA.气特异,味微涩B气微,味淡C气微,味微甜21.冰片(合成)的主要成分是BA.樟脑B.左旋龙脑C消旋龙脑D.右旋龙脑E.异龙脑22. 燃之有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主含左旋龙脑的药材是BA.艾片B.合成龙脑C儿茶D.青黛E血竭23. 五倍子的主产地是DA.广东、广西B.河南、安徽C.山东、河南D.四川、贵州、云南E青海、甘肃24•五倍子的加工方法是CA.晒干B.阴干C煮或蒸后干燥D. 加石灰搅拌后干燥E.堆置发汗后干燥25. 下列哪项不是五倍子(肚倍)的性状鉴别特征CA. 呈长圆形或纺纟垂形囊状,长2.5~ 9 cmB. 表面灰褐色或淡棕色,并被有灰黄色滑软的柔毛C. 质硬,不易破碎,断面纤维状D. 内壁平滑,内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末状排泄物E. 气特异,味涩26. 下列哪项不是五倍子横切面的显微鉴别特征EA. 表皮细胞1层,往往分化成1〜3〜6细胞的非腺毛B. 表皮内侧薄壁组织中有外韧型维管束散生C. 维管束外侧有大型的树脂腔D. 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多已糊化E. 可见少数草酸钙簇晶27. 五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是AA.五倍子鞣质B.没食子酸C.脂肪D.树脂E蜡质28. 《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规定,五倍子的薄层色谱鉴别实验,对照品为BA.五倍子鞣质B.没食子酸C.脂肪D.树脂E蜡质【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1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A.豆科B.毛茛科C.漆树科D.海金沙科E橄榄科1. xx的原植物科名是D2. 儿茶的原植物科名是A3. 五倍子的原植物科名是CA.青黛B.儿茶C五倍子D冰片E海金沙火焰附近烘烤,杆上产生深红色者是B5. 水浸液加三氯化铁试液1 滴,即产生蓝黑色沉淀者是C6. 取粉末置于水中,能浮于水面,水层不得显深蓝色者是AA.青黛B.海金沙C冰片D儿茶E五倍子7. 火燃之产生xx烟雾A8. 火燃之产生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BA.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B.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C.带xx嫩枝的干燥煎膏D.孢子E. 虫瘿9. xx的药用部位是D10. XX的药用部位是A11. 五倍子的药用部位是EA.气微,味淡B.微有草腥气,味淡C无臭,味涩苦,略回甜D.无臭,味苦、腥E.气特异,味涩12. 儿茶的气味是C13. 五倍子的气味是E14. xx 的气味是BA. 用微火灼烧,有xx烟雾发生B. 置火中易燃烧,并有爆鸣声且有闪光C. 水提液加10 %酒石酸锑钾试液产生白色沉淀D. 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E. 乙醇提取液加氢氧化钠液,振摇后,石油醚层显亮绿色荧光15. 五倍子C16. xxA17. 冰片DA.50.0%B.31.0%C.21.0%D.10.0%E.40.0%18. 《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规定,儿茶含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总量不得少于C19. 《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规定,五倍子含鞣质不得少于A【X型题】(每题有5个备选答案。
正确答案为2〜5个,少选、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 下列药材哪些属于其他类中药AB D EA.海金沙B.五倍子C茯苓D.冰片E青黛2. xx的性状鉴别特征是ABCA. 呈xx或淡棕色颗粒状粉末B. 质轻,捻之有光滑感,置手中易由指甲缝滑落D. 撒在水中加热,水被染成黄色E. 气微,味苦3. 下列关于海金沙的叙述正确的是BCDEA. 为不规则块状B. 体轻,有光滑感C. 撒于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逐渐下沉D. 置火中易燃烧,发生爆鸣声且闪光E. 含脂肪油,xx素4. x x的原植物有ABCA.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B.爵床科植物xxC. xx科植物xx蓝D.马鞭草科植物xxE.豆科植物草决明5•青黛的性状鉴别特征是ABCD A.极细的深蓝色粉末B. 不规则的多孔性团粒C质轻,易飞扬,撒于水中能浮于水面生D.火烧时产紫红色烟雾E气微香,味微苦6. xx的化学成分是ABCDEA.靛玉红B.靛蓝C.靛棕D.靛黄E色氨酮7. 儿茶膏的化学成分是BCDEA.儿茶荧光素B.儿茶素C.槲皮素D.儿茶鞣质E表儿茶素8. 五倍子的原植物为漆树科植物ACDA.盐肤木B.胡木C.青麸杨D.红麸杨E小叶杨9. 五倍子形成的要素有ABCA.五倍子蚜虫B.提灯藓类植物C. 盐肤木类植物D.盐肤木幼果E红麸xx果实10. 角倍区别于肚倍的主要特征是ABCA.菱角形,具不规则角状分枝B.角倍柔毛较肚倍明显C.壁较薄D.断面xxE.气微,味淡答案【A 型题】1.C2.C3.E4.E5.D6.D7.B8.D9.E10. C11.E12.A13.B14.E15.C16.E17.D18.E19.C20.E21.B22.B23.D24.C25.C26.E27.A28.B1.D2.A3.C4.B5.C6.A7.A8.B9.D19.A1.ABCE2.ABC7.BCDE8.ACD3.BCDE9. ABC 4.ABC10. ABC5.ABCD6.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