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板块6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赏析表达技巧(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角度:大/小或宽/窄。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 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 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 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 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 “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诗句
抒情方式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借景抒情
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直抒胸臆
赤壁怀古》)
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直抒胸臆
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叙事(细节)抒情
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诗句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 江南》)
描写角度或手法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结合
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 触觉、视觉、听觉结合,
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 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 中的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 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 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
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 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 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 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 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 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
古诗常用的技巧有:
特点
效果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 巧设线索
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 抑扬结合
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二)赏析抒情技巧 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 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 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 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间接抒情,则须指出具体的抒情 方式)。
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
诗句
描写手法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 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琵琶行》)
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 《琵琶行》)
侧面描写
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比、神态描写
(《诗经·氓》)
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痛惜头 白,才做郎官 ②大雁飞行,嫌 居末尾 ③凿壁引光,读 书勤学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1.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直抒胸臆。首联的“蹉跎”“自怜”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 慨叹。 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 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侍郎 提携的心愿。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 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 +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 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 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 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 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 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 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 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
(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 “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 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 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 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 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 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 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 以景结情
显得意犹未尽。
(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过秦楼·秋夜
周邦彦 水浴清蟾①,叶喧凉吹,巷陌马声初断。闲依露井,笑扑流萤,惹 破画罗轻扇。人静夜久凭阑,愁不归眠,立残更箭②。叹年华一瞬,人 今千里,梦沉书远。 空见说、鬓怯琼梳,容销金镜,渐懒趁时匀染③。梅风地溽④,虹 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谁信无聊为伊,才减江淹⑤,情伤荀倩⑥。但 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
精读这一篇,会读这一类
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叹双方时空两隔 佳人别后憔悴 谁信相思之苦
练透这一群,会做这一类
这首词结构精巧,变化丰富,请赏析这首词的结构艺术。 答案 ①首尾呼应。以秋夜月色皎洁、凉风习习的风景起笔,以银河朦 胧,稀星点点收尾,首尾呼应,全词浑然一体。 ②虚实对照(对比手法)。先想象和佳人共享的美好时光,再写“人今千 里”的无情现实;上阕写过去秋夜的美好,下阕写溽暑梅雨的难熬,两 相对照,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③时空转换。上阕先写秋夜此时,后回忆以前游子佳人共度的快乐时光, 然后又回到秋夜无眠的愁苦现实。下阕最后回到眼前秋夜观星的现实, 拓展了词的境界。
用典抒情 借物抒情
(三)赏析结构技巧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 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 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 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 技法之外,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 握诗歌。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 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部编新高考版)
板 块 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7
赏析表达技巧(二)
——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复习任务
1.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 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
考情微观
见学案56
知识图要
见学案56
活动一 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
(一)赏析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 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 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 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 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
鉴赏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岑参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 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雨滋苔 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两句,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 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 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那么向何人献 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 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因而同府共事, 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 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一)精准审题 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 (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 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 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 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 “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
2.请赏析颔联写景的作用。 答案 ①描写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 ②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 ③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 3.请赏析颈联的妙处。 答案 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 求进的愿望。
点拨关键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 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 “点”“效”步骤最重要。
④词的下阕手法多样,试 作简要分析。
暗考 明考
大
整体
多
大
局部
多
(二)精准答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注] [注]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侧面烘托
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绝句》)
视听结合、绘声绘色
2.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技巧同散文、小说中描写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 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 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
1.景物描写 其技巧主要有: (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 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 冷色调。 (2)描写方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 节描写等。 (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
[注] ①清蟾:指代明月。②更箭:更漏,漏壶中立箭表示时间。③匀 染:傅粉施朱,即梳妆打扮。④梅风地溽:梅雨季节的风含潮气,地 面湿润。⑤江淹:南朝文学家,传说被收五色笔后,再无佳作。⑥荀 倩:三国时魏人,妻亡后,因悼亡伤心,岁余亦故去。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思人之作。先写秋夜之景:夜空里一弯新月,凉 风使树叶晃动,街头人马声已归于沉寂。这唤起了主人公对美好往事 的回忆,当年凭栏闲看她的娇憨可爱,历历在目。又转写今日孤独, 离别后天各一方,音信阻隔,连梦也无。又写所思之人:自别离后怕 梳妆,镜里容颜日瘦,“梅风”三句在景语中进一步表述人生来都要 自然老去的不可抗拒。接下来说自己为了所思之人而伤感,只能数着 稀落的星星发呆。此词深婉缠绵地表现了男子思念情人的细腻真情, 很有意识流的色彩。
请根据下面题干要求,填写表格内容,写出审题背后隐含的信息。
审题
题干
题型
角度
范围
数量
(明考/暗考) (大/小) (整体/局部) (多/少)
①概括《声声慢》在表情 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明考
大
整体
多
②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
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
明考
小
整体
少
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③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与 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 要分析。
④过渡巧妙。上阕结尾写到“叹年华”,下阕开头写到“空见说”, 由想象佳人憔悴入笔,上下阕情感打通。 ⑤以景结情。“但明河影下,还看稀星数点”,写出了词人夜久独立 之情状,令人回味无穷。 ⑥照应标题。“水浴清蟾,叶喧凉吹”,“明河”“稀星”等处,点 明了题目中“秋夜”之意,使整首词和题目融为一体。
活动二 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