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美术”理念,让美术课堂充满“美”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践行“大美术”理念,让美术课堂充满“美”味
发布时间:2021-05-07T11:15:30.16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1期作者:刘坚[导读] 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情感思想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小学美术学科是对学生开展“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接触美、感受美,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美术文化的主要阵地。

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积极践行“大美术”理念,用“美”的课堂为学生“美”的人生铺路。

刘坚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528400
【摘要】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方面还是在情感思想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小学美术学科是对学生开展“美”的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接触美、感受美,并在此基础上了解美术文化的主要阵地。

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积极践行“大美术”理念,用“美”的课堂为学生“美”的人生铺路。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科、“美”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3-068-01
就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而言,教师单单把一些简易的美术技能教授给学生,而并不注重为学生传递更加重要的美术理念。

这样的美术教学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美术理念和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将生活和美术相融,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美人生”。

从这个角度而言,“大美术观”在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很强的革新意义。

一、扩展美术学科教学内涵
小学生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形象思维能力较优等特点,实际上,在笔者看来这一特点应该作为展开小学美术教学的有利条件。

我们知道,美术学科与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科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它以视觉物质形象为载体,一切可以表现“美”的形象均可纳入美术学科的教学范畴。

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天然敏感于这些能够表现美的物质形象,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活动在美术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以“大美术观”为指导,小学美术教师不能把教学内容局限于规划,泥塑、折纸、木偶等一系列蕴含美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被运用到美术课堂之中。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只着眼于美术作品制作的结果,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参与美术的“过程”。

笔者看来,这个“过程”可以包含多层次的教学内容。

如在一堂造型表现课上,教学内容是学生画飞行器。

然而绘画是对思想的外化,学生的画纸上也许会出现多架飞机的战斗过程,口中也会念念有词:“嗒嗒!嗒嗒!”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折纸教学和绘画相结合,在展示了一系列的飞机绘画作品之后,教师带领学生折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看或是最强大的飞机。

这样的美术课堂即是优化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的课堂,它体现了大美术观自由和多元的美术追求。

二、进行生活化美术教学
小学生的生活中从不缺乏美术元素,但要想真正进入美术的殿堂,这还需要美术教师的引领。

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普遍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如何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的美术元素、美术观念相联系,这便是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心。

从另一角度来看,小学教师将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也会大大提高。

生活化美术教学和大美术观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在一堂木偶手工制作课上,教师也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新一代小学生往往是在电子产品的陪伴下成长的,他们的生活中极少接触到木偶和手工,那么该如何让他们了解木偶,并进一步发现其中的美呢?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将木偶作品和学生熟悉的现代元素、生活元素相结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以木偶为主要题材的动画片片段,或制作一些具有现代元素如美国队长等的木偶成品,以此来吸引学生对木偶这一艺术的兴趣。

为了加深学生对木偶艺术的纵向了解和感性认识,教师也可以以故事的形式为学生描述木偶艺术的产生和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之后,教师便可以把课堂导向转入正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认识木偶、发现木偶。

这样的美术课堂能够带领学生发现美,而“大美人生”实现的条件也必然是能够不断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两者同样是不谋而合的。

三、构建学生为主体的生本课堂
以“大美术观”为指导的美术课堂既然要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则同样需要以学生为主体。

一般而言,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需要建立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协调配合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学同样不能例外。

事实上,美术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褪去引导者和引领者的身份,进行转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行美的教育的合作者和推动者。

例如:同样是一堂绘画课,如果教师采取“教师绘画,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这便不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生本课堂。

在这样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完成了绘画,也只是拙劣地再现了教师的思维和情感,这与填鸭式教学并无二致。

在一堂美术生本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画“太阳”,可以首先利用微课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科普视频。

在这之后,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太阳”这一概念的多元化认识,也可以将我国古代关于“日”的传说以及西方神话中关于“太阳神”的故事讲述给学生。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进行绘画之前多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交流或小组讨论,独立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这样一来,学生笔下、心中的“太阳”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像,而是能够体现出他们审美特点和人生理念的美术作品。

四、建立多元美术评价机制
大美术观教学理念从视觉形象载体出发,但又高于视觉形象,它更应包含着丰富的美术文化,并能和学生的人生理念、人生追求相联系。

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遵循传统的评价机制,单单对学生完成作品的多少或作品质量的好坏进行评价。

在笔者看来,学生制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作品中表现的人生观念、情感态度更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

此外,就评价形式而言,学生的自评——即尝试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往往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在一堂写生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发现美的灵感,学生围在一起画一株茂盛的植物。

学生全方位地观察眼前的植物,但最终不同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角度。

有的学生着重描绘花朵的盛放、有的学生重在表现根茎的坚韧、而有的学生在细微之处动笔描绘抱在一起的葵花籽……这时,单一的评价机制可定不能使用,相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发现了什么美?而自己又是如何通过绘画表现这种美?有哪些美需要借鉴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美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美术教育从美的作品出发却又高于美的作品。

它要向美的文化延伸、向美的理念延伸,进而向美的人生延伸。

在笔者看来,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积极从大美术观建构美术教学,让美术课堂充满“美”,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人生充满“美”。

希望本文能够对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产生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田其鑫.浅谈如何将小学美术课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J].小学生(下旬刊),2021(03):40.
[2]施天婕.多角度建构高品质小学美术课堂[J].小学生(下旬刊),2021(02):70.
[3]杨彩玲.人文滋养·个性多元·左右连接——实施“大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19(09):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