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1919年间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之婚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1919
1898-1919年间中国社会
历史文化变迁
之婚俗篇
By
Deng Xi
Supervisored by
Professor T ang Manjiang
Dec. 20th, 2013 College of Forestry Guizhou University
On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from 1898-1919 Student:Deng Xi Class:1109030152
Abstract
There appeared great changes in the marriage custom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s could be seen in the transition of marriage life,marriage rituals etc.More civilized marriage customs came into being,which emerged from the co-action of economic,cultural,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This transition promoted the innovation of marriage customs and brought some unstable social factors as well.All in all,there is no doubt that it helped construct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rriage customs in China.By studying the transition of marriage customs in China, its change can be found directly reflects the change in social economy,culture and politics.People began to think and act differently.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why would this happen and put up with some personal opinion.
【Key W ords】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 marriage customs ; marriage rituals ; social condition
摘要
婚俗变化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也体现了这个社会特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中国是最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婚俗也有所差异,可谓是丰富多彩。
通过研究中国婚俗的变迁,可以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晚清至民国初年中国婚俗变化的结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清末民初;中国婚俗;婚俗形式;婚俗观念;社会状况
目录
引言 (2)
一、中国婚俗简介
1 什么是婚俗 (4)
2 历代婚俗的持久性 (4)
3 各地婚俗的认同性 (6)
二、婚俗形式的变化
1 旧式婚礼六部曲 (7)
2 文明婚姻的兴起 (9)
三、婚俗观念的变化
1 婚姻侧重点的转移 (12)
2 从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13)
3 从休妻到离婚.........................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由婚俗变化观中国社会
1 原因 (15)
2 影响 (15)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人类学上的“生命礼俗”(rites of passage)一词,直译其意,乃是“过关仪注”。
个人一生经历中,自摇篮至坟墓,设有重重关卡,其中最险要者有出生、青春期、成年、结婚、死亡等,必须一关一关通过。
因其险要,常要举行某种仪式,古今中外,莫不皆然。
【1】
近代以来,在西式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旧式婚嫁礼俗发生了重大变革。
近代中国丧葬礼俗的变革,与婚俗婚礼的变革相比,显得比较缓慢;而民国婚俗的变化,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相比,无疑是更缓慢的。
然而,如果将近代中国的婚俗与明清时代做个比较的话,便会清楚的发现,民国时期婚俗的变化还是非常剧烈的。
文明结婚,集团结婚等各种形式的新式婚俗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使旧式的婚俗婚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开始发生着巨大变化。
【2】这些变化,因为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在近代中国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这种变革比较剧烈,新式婚俗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那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和广大乡村,则没有受到太多西式风俗的影响。
大体上说,汉族地区的变化大于少数名族地区的变化,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文化先进地区的变化大与落后地区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上层社会的变化大于基层社会的变化;受过教育和受教育程度高
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未受过教育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的变化。
近代中国的新式婚礼婚俗因其优点而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在大中城市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新式婚俗取代旧式婚俗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变革旧式婚俗却是大势所趋。
一、中国婚俗简介
1什么是婚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
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结婚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大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结婚习俗发生了许多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政治经济的进步,婚礼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礼仪。
婚俗文化既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又是人类文明、人类文化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一种特殊形态。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婚礼习俗已经做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植根于整个中华文化之中。
通过对婚俗文化的研究,对了解中国民族,对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有具有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2 历代婚俗的持久性
通过对历代婚俗的纵向研究,从《周礼》的“六礼”开始为第一章,之“婚龄”为止,举凡与婚姻过程有关系的各种仪节,大致都涉及到了,并对历代婚姻礼俗的演变情况做了比较。
因为习俗都不能跳出时代和空间的背景,而且有若干习俗,无论在何时何地,其意义都是经久不变的,譬如在《周礼》的“六礼”中,有五礼都用雁,是因雁为“候鸟”、“信鸟”,取其随时南北而不失节;而雁又能“飞成行,止成列,长幼有序”,
所以自周朝以迄民国,期间数千年之久,社会文化虽有重大变迁,而迄今婚礼用雁之意,仍旧存在。
其次,聘礼用“茶”也有重要意义,郎瑛著《七修类稿》谓:“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也。
”【3】证明行聘用茶,并非取其经济价值,而重在受过“茶礼”之后,这门亲事就铁定不移了。
同时聘礼中必备的几样干果,如“枣儿、栗子”,意思是“早儿立子”;花生,则代表先生男,后生女,或男女双生;莲子,更取“连生贵子”之意。
尤其在汉唐时期,聘礼中必有胶、漆这两样东西,特别强调“胶张合异类;漆内外光好;”【4】这涵义是用“胶”把男女个体粘在一块儿,变为一体,而涂上“漆”,使之“内外光好”。
由此可知女婿为“半子”之说,是古代的产物,而迄今仍名副其实。
凡此种种都可说明,中国的婚姻,自始自终,都是寻求无限的吉祥寓意,它虽然是抽象的理想,但亦可作为生活上无穷的希望,其价值亦就在此。
中和古今出版的书籍和一些学者的意见,我国似乎在上古时期就有嫁娶的事实了,也许只是形式初具,尚未成为普遍制度而已。
如刘恕著《通鉴外纪》【5】梁任公著《中国文化史》【6】陈顾远著《中国婚姻史》等,对此均有相似的叙述;西周建国之后,制定《周礼》,并列婚礼为专章,明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为六礼,对仪式尤为注重,以示男女结合必须郑重其事。
此礼自实行以来,已成为后世生活行为的准则,直至今日国人结婚仍有行古礼者,这充分证实了历代婚俗具有持久性。
3 各地婚俗的认同性
中国的婚俗不仅随时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地理和民族的差异上形成的各自的特点更是历久弥新。
各地区的婚俗习惯都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加以概括。
如以河北、陕西代表代表黄河流域;以辽宁、吉林代表东北;以内蒙代表赛外;以新疆代表西北;以南京、江苏、江西、浙江代表长江流域;以云南、广东、台湾、西南边疆各民族代表南方。
如果详读这些内容,一定会发现若干礼俗是大同小异的。
正因为如此,民俗学家研究某种习俗,必从比较、归纳中了解到习俗,甚至整个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譬如北平,世称文化故都,男婚女嫁,一定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八字相合”的原则下进行,否则不能成亲。
而从北平到台湾,约有一千多公里,北平如此,台湾的习俗也是如此;再从台湾到吉林,又是一千多公里,而吉林也是如此;然后再从东北的吉林,直达西南的云南,约有四千公里,而云南的习俗亦复如此;最后,从云南到广东,再从广东北上一直到北平,凡所经之地,其习俗莫不如此。
由此证明“中国的婚俗”大抵如此。
【7】
此外,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多彩的五十六个民族共存,除汉族外其他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地理人文形成了各具代表的不同婚俗,以基诺族婚俗为例: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基诺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婚后很少离异,过去婚礼中仍保留着某些对偶婚和
群婚残余。
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
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
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广西
少数民族对此十分重视,从而形成了种种奇情异趣
的风俗。
壮族男女青年除了对唱山歌、抛绣球、投
果子表白恋爱之情外,还有碰红蛋、当街对望、打
木槽示爱、赠鞋定情、服饰示恋、手电筒探情等多
种向对方表白恋爱之意。
结婚时,新郎用牛车去接新娘。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
【8】
但是因为受到地理因素很大程度的影响,外来的、新式婚俗并没有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婚俗发生太大变化,他们也以其原生态的婚恋和生活方式吸引着无数现代人前去参观。
所以本文中对少数名族的婚俗不做过多介绍。
二、婚俗形式的变化
1旧式婚礼六部曲
“六礼”
旧时(明清时代),大户人家的婚礼甚为讲究,所谓行“六礼”方可完婚,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
1)纳采——也叫行聘,是婚礼中的首礼。
男方具求婚礼品,送到女家,请求采择。
在此之前,已由媒人撮合好了,只是行个程序,算是正式求
婚。
2)问名——男方具庚柬帖,写上姓名、出生年、月、日、时,送到女家。
女方复以姓名、出生年、月、日、时的“回柬”。
此谓问名。
3)纳吉——为正式订婚礼仪。
问名之后,以双方的庚,》算合宜,定下吉日,男方备定婚礼品送往女家,算作婚姻已定。
4)纳征——即纳聘之意,定婚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双方年龄、时机合宜成婚。
男方便具礼品,到女方家告知,准备聘娶了。
5)请期——纳征后,女方没意见,男方选定吉日,写一迎亲帖,写明迎亲日、时,请求女方答应。
女方回帖同意,即可进行最后一礼。
6)迎亲——即成婚礼。
这天,男方
到女家迎新娘过门,行交拜合卺
礼。
旧时“问名”的“庚柬”(亦称“庚
帖”),即八字帖,是用一小张红纸。
对折成大信封的样子。
封皮上写“庚函”二字。
迎亲帖,也是写在一张
红纸上。
结婚的年龄一
般在“至20岁之间。
富
家多为小女婿(10至16
岁)娶大媳妇。
旧时大户人家讲门当户对,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方可成婚。
“婚礼”
一般说来,旧式结婚讲求的是所谓“花红财
礼”、“明媒正娶”,旨在把婚姻关系合法化,同时
通过某些仪礼,对新婚夫妇进行祝福,期盼他们婚
后生活美满,子孙兴旺。
旧式婚礼基本上是按照《礼
记〃婚义》中所规定的原则进行的,即婚姻的目的
是“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涵盖了从订婚到最后结合的繁琐礼仪程序。
这种程序可以概括为“保亲”(介绍婚姻)、“合婚”(批八字)、“放定”(订婚)、“迎娶”、“闹洞房”、“回门”等六个步骤。
2 文明婚姻的兴起
开端
中国的传统婚姻是为家庭和宗族传宗接代的需要而存在,因此,婚姻带有宗教主义色彩,自然要有家长包办,青年男女没有自己决定婚姻的权利。
19世纪末,随着西方社会文化的输入,在人口日益增多的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更加明显,这就为传统婚姻制度的转变提供了客观的社会环境。
城市工业化冲击着传统家庭制,以家庭利益来制约个人婚姻的基础开始发生动摇,一些青年开始冲破旧思想的束缚,争
取婚姻自主,传统的包办婚姻制度开始面临挑战。
发展
早在19世纪末,早期维新派知识分子就已经对传统的、扼杀个性自由的畸形婚姻进行了批判。
康有为在《实理公法全书》忠认为“男女之约,不由自主”,全凭“父母定之”,或者“男为女纲,妇受制于其夫”,“一夫可娶数妻,一妇不可陪数夫”,则“与几何公理不合,无益人道”。
不久,在其所写的著名的《大同书》中,他有系统地提出了改革传统婚姻的主张,认为男女青年满20以上,其婚姻便应“皆由本人作主自择,情志相合,乃立合约,名曰交好之约。
”【9】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晚清期间婚姻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时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3个问题上: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就是婚姻有“六大通病”―男女不相见、父母专婚、媒妁、早聘早婚、繁文缛节等;批判早聘早婚恶俗,将早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生体、荒学问、败道德、害国计、弱种族;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妻制。
辛亥革命前,在男女平权和社会进步的理想下,婚姻自由的要求开始出现。
秋瑾女士的《精卫石》道出了这样的心声:“此生若是结婚姻,自由自主不因亲。
男女无分堪作友,互相敬重不相轻。
平日并无苟且事,学堂知己结婚姻。
一来是品行学问心皆晓,二来是性情志愿尽相闻,爱情深切方为偶,不比那一面无亲陌路人。
平日相亲相爱多尊重,自然是宜家宜室两无嗔。
”当时的《女学唱歌集》中收有《自由结婚歌》,歌词道:“可怜那旧社会全凭媒妁通情”,“记当初指环交换,拣著平生最敬、
最爱的学堂知己”,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青年希望希望婚姻自由的迫切要求。
【10】
新式婚姻是以两性相恋为中心要素和存在基础的。
由公开社交而产生的自由恋爱,使相对于专制而言的婚姻自主成为包含新内容的婚姻自由。
只有自由恋爱的结合才算真实、正确、含有意义的婚姻―才算婚姻自由。
婚姻是异性二人之间的事,不容他人或其他因素横加干涉;情爱中心的原则,排除了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合理性,情爱存否成为检验婚姻制度及家庭生活道德与否的标准,也成为决定婚姻关系是否应该维持下去的依据。
【11】所以提倡婚姻自由,不仅要“禁娶妾旁淫之俗,明夫死守节之非”,而且要求在婚姻基础遭到破坏时,人们有离婚和再婚的自由。
新局面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化,新型婚恋观的扩散,城市中父母主婚权逐渐下降,男女交往趋向开放,不少青年不同程度上获得了婚姻的自主权,文明婚礼与新式婚制也得到传播,一部分青年从传统婚制走了出来。
同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西方婚
仪的东渐,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
始参酌中西礼法,既吸取了西式
婚仪隆重、热烈、简洁的优点,
又抛弃了其在教堂举行等宗教习
俗,创造了一套中国式的“文明
结婚”仪式。
这种新式婚仪,改变了旧式婚姻的许多陋习,带来了不少
方便,从而逐步为民众所欢迎。
新式结婚,即文明结婚,在清末就已出现于东南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中。
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记载了当时“文明结婚”的情况:“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
光、宜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12】
文明结婚实有三长:(1)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只同意,以监督自由。
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2)订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
(3)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
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
这种新式的“文明结婚”,男女青年经人介绍或自己相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并经过双方家长同意而结婚,不仅大大简化了结婚礼仪,而且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
三、婚俗观念的变化
婚俗的变化当然也包括了婚俗观念。
就观念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 婚姻目的侧重点的转移
古代:婚姻是家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古人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夫子;与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婚礼者,礼之本也”;“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祖先崇拜、生殖崇拜的习俗,婚姻主要被作为可以祭祀祖先、延续后代的手段。
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有很大的转变,结婚的原因不再只是传宗接代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的人宁愿一直过两个人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丁克家族)。
而传宗接代也只是爱情的结晶,并不再是仅仅为了延续香火,保持家族旺盛(除去一些富豪为了家业有人继承)。
这也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体现。
2 从一夫多妾到一夫一妻
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撰写了《禁早婚议》等文章,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反对纳妾。
【13】20世纪初,梁启超出游美洲,一位年轻貌美的华侨姑娘对他因慕生爱,情义深笃,梁启超对姑娘表白说:“我与谭嗣同首倡不纳妾,我已有妻子,不能违背自己的主张和你结婚。
”
谭嗣同在《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中主张:“无论家道如何丰富,总以简省为宜,女家不得丝毫需索聘礼”;“女家臵备嫁奁,亦应简省,男家尤不得以嫁奁不厚,遽存非薄之意。
”他以自己的婚姻生活践行了一
夫一妻制原则。
一夫多妻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
它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在此期间社会体制虽几经变换,但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制度却没有变。
虽然这样的制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家天下的形式得以更好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的发展。
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这是需要被摒弃的。
不利于女性人权的解放,这是对女性的一种不平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人权思想的影响,妇女地位逐渐提高,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在中国的土地上确立的一夫一妻制。
这是中国人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妇女的胜利,也是国家法制的不断完善。
3 从休妻到离婚
受儒家三从四德等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妇女一直尊崇着“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的古训。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休妻的感念逐渐被离婚这样的概念所取代。
【14】单纯从字面理解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平等的体现。
四、由婚俗变化观中国社会
纵观中国社会婚俗发展的历程,导致这样巨大的变化是由诸多因素
共同作用而成的。
而且婚俗的变化也相应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原因
政治方面:
1)中国被动开国(清末民初婚俗的变化,既是中西文化冲撞的结果,又是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婚俗的继续。
因此,它的演变,一方面服从于近代社会过渡性总体运动,另一方面又有其内在的动因。
);
2)一些有关于婚姻的政策和法律的颁布(民国成立);
3)妇女地位的提高。
经济方面: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使得青年知识分子萌发了新的婚姻观,增加男女间的交往,在婚事上进行比较自由的选择创造了条件;
2)物质生活内容更新以后,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势必也引起婚俗的变动;
3)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
文化:
1)受国外先进思想的影响(与甲午战争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而引起的深刻变革不无关系);
2)各种思想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
2 影响
1)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
2)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3)有利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4)有利于社会和谐,维持政治稳定;
5)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
总结
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资料,我们不难看出在1898-1919年间也即中国在各方面都面临着巨大变迁的同时,中国的婚俗现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好的一方面来看,作为人的人的自由和权利得到了尊重和发挥,婚礼的形式大大简化,同时摒弃了诸如父母包办、一夫多妻等陋习;但是在另一方面,在西式观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婚俗中能体现天地人和,顺应万物的思想不见了。
比如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时至今日,中国的婚俗乃至婚恋观念与明末清初那段时期相比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年轻人结婚,新郎必着西装革履,新娘必着洁白婚纱,仿佛只有高档饭店和豪华轿车才能体现出这对新人结合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像盲目追求洋婚礼、大排场等行为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转型的硬伤。
从“剩男、剩女”到“白金汉、单贵女”;从“嫁房女、嫁碗族”到“经济适用
男、经适男”;没结婚时有“淘婚族、懒婚族、滞婚族”,结了婚的则有“伪婚族、隐婚族、蜗婚族”;步入婚姻殿堂可以“全裸婚”,也可以“半裸婚”;结了婚不想生孩子的叫“丁克家庭”,没有孩子,把感情寄托在宠物身上的叫“丁宠家庭”;单身老人再组家庭是黄昏恋,但“黄昏散”的也不乏其人【15】。
上述种种,构成了当今社会特有的多元婚恋文化。
现代人的婚姻关系是建立在《婚姻法》的基础上,传统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是男女双方必须遵循的准则。
但传统婚姻是历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具有顽强的传承性,现代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所以,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用慧眼针砭时弊,传承中华文化。
明德至善博学笃行
参考文献
【1】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5;
【2】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P1;
【3】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52;
【4】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18;
【5】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19;
【6】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19;
【7】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1988.12,P20;
【8】百度百科,婚俗;
【9】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P9;
【10】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P12;
【11】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P13;
【12】邵先崇,《近代中国的新式婚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P16;
【13】程郁,《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P291 【14】百度文库,《浅谈中国婚俗变化》
【15】侯敏,《从新词语看近十年中国社会文化变迁》,2012.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