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心声》教学设计 (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心声》
文本解读:
《心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
这是课改后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但它却传达着一个信号:教师在传统意义上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大职责的“绝对权威”的地位,正在新的背景、新的对象面前悄悄动摇着。
文中作者通过一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向我们发出了沉重的质疑:“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公开课教学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作者黄蓓佳一次又一次借助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着文中主人公京京的心声,表达着她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你给学生二个冷眼,收获的将是无数个轻蔑;你给学生一张笑脸,收获的将是无数个尊敬。
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心声”的含义
2. 理清情节,把握内容,探究主题
3. 学习和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教学重点、难点:
深刻理解文章主题及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PPT课件、阅读相关文本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