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物理初三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物理】物理初三年级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如图,小明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均匀的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相同的重0.5 N重的钩码若干个。

(1)如图A所示,实验前,杠杆左侧下沉,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B中杠杆平衡了,若在杠杆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向______(选填“左”或”右”)倾斜;
(3)甲同学通过对一组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C的实验,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乙同学发现,动力×动力臂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阻力×阻力臂。

实验C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甲同学结论是错误的。

【答案】右右等于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A中,杠杆左侧下沉,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2]在图B中,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3G⋅2F=2G⋅3L
在左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钩码,则左右两边分别变成
4G⋅2F,3G⋅3L

4G⋅2F<3G⋅3L
所以杠杆向右倾斜。

(3)[3][4]由图C知,此时
4×0.5N×3×0.5cm=3N×1
2
×4×0.5cm
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而此时,动力臂并不等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所以能证明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

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

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为

22=4
G l Gl
杠杆的右端为

3=3
G l Gl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杠杆将逆时针转动。

(3)[3]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的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时(如图丙),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的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因为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钩码的重力和钩码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其力臂的乘积将不变。

(4)[5]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得到力臂,如图所示:
3.同学们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发现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损坏了,聪明的小强同学利用刻度均匀的杠杆和钩码(每只重0.5N)替代弹簧测力计顺利地完成了该实验。

以下是小强同学的实验操作,请你帮他完善该实验探究。

(1)将杠杆安装在支架上,静止时如图1所示,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右”或“左”)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2甲所示,将重2N的物体G挂在A点,两只钩码挂在B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将物体G部分浸入水中(如图2乙所示),两只钩码移到C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4)将物体G浸没于水中(如图2丙所示),两只钩码移到D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将物体G浸没于盐水中(如图2丁所示),两只钩码移到E点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分析与论证:分析比较(2)、(3)、(4)可得:物体G所受浮力大小与______有关;分析比较(2)、(4)、(5)可得:物体G所受浮力大小与有______关;由题中信息计算物体G的体积
V=______m3,盐水的密度ρ=
盐水______kg/m3。

(33
1.010kg/m
ρ=⨯

,g=10N/kg)
【答案】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1.0×10-4 1.125×103【解析】
【分析】
【详解】
[1]杠杆在如图1位置平衡后,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步骤(2)、(3)、(4)是让物体未浸入、部分浸入和浸没于水中,而钩码逐渐靠近支点,说明物体G 所受的浮力逐渐变大,所以可得物体G 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步骤(4)(5)是让物体G 分别浸没在水中和盐水中,所以比较的是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4]由步骤(4)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G 物-F 浮)⋅4L =1N
⋅4L ,(2N-F 浮)⋅4L =1N ⋅4L
所以
F 浮=1N
由阿基米德原理有,物体的体积
43
331N 10m 1.010kg/m 10N/kg
F V V g ρ-==
==⨯⨯浮物排水 [5]由步骤(5)及杠杆的平衡条件得 (2N-F 浮')⋅4L =1N ⋅3.5L
所以
F 浮'=1.125N
由阿基米德原理有,盐水的密度
3343
1.125N
1.12510kg/m 10N/kg 10m
F gV ρ-=
==⨯⨯浮盐水物'
4.小彬和小萌同学在学完浮力和杠杆的知识后,初步设计了两种方案,去分别测量待测液体(食用油、酱油)的密度: 小彬的方案
小萌的方案
实验过程: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的重力为G , 然后把铁块先后浸没在水、食用油中静止后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 1、F 2;
实验过程:如图A O B 为轻质杠杆(质量不计),小桶悬挂于A 处位置不变,支点O 位置不变。

首先在小桶中倒人一定体积的水,调节石块的位置于B , 处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然后将水全部倒出将小桶擦干后再将等体积的酱油倒入小桶中,调节石块的位置于B 处,杠杆再次在水平方向平衡,若OB 1、OB 2的长度分别为L 1、L 2(B 1、B 2图中未画出)
(1)若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则在小彬的方案中F 1______F 2(选填“大于”、“小于”或 “等于”);
(2)小萌通过对比数据发现L 1小于L 2,可初步推断出酱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 (3)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结合两种方案中现有的测量数据,能得出待测液体密度的是__________的方案(选填“小彬”或“小萌”),其密度表达式为ρ=________。

【答案】小于 大 小彬 21()
()
G F G F ρ--水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液体密度大,产生的浮力大,故完全浸没时在水中的浮力大于在食用油中的浮力;测力计的示数为铁块重力与浮力之差,故在水中的示数F 1小于在食用油中的示数F 2。

(2)[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OA 1G G L G L +=石桶
水 ()OA 2G
G L G L +=石桶

又L 1小于L 2,故可得
()()OA OA G
G L G G L +>+桶
桶水酱

G G >水酱
V g V g ρρ>水水酱酱
又水的体积和酱油的体积相同,故
ρρ>水酱
(3)[3][4]由(2)可知小萌的方案可以比较出待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却不能求得具体值,小彬的方案可以求得待测液体密度大小;在小彬的方案中,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为
1-F G F =浮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1
-==F G F V V g g
ρρ=浮铁排水水
铁块浸没在待测液体受到的浮力为
2-F G F '=浮
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21
1
--=
==--F G F G F G F V g G F g g
ρρρ'浮水排水
5.如图甲所示是一款自拍神器,它能够在一定长度内任意伸缩,使用者只需将手机固定在
伸缩杆上,通过按键或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自拍杆主要有伸缩杆、三角支架、底端按键和蓝牙遥控自拍器。

(1)蓝牙遥控自拍器是一种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利用______(“电磁波”或“超声波”)来传递信息而控制拍摄的。

(2)如图乙所示是一群人正在利用自拍杆上的手机进行自拍,拿着自拍杆的人发现还有同事没有进入取景窗,请你给她一个合理的操作建议:____________。

自拍时自拍杆的简图如图所示,O为支点,请你在图中画出力F2的力臂L2,并画出施加在A点的最小动力F1。

(____________)
(3)如图甲中左图,小明把手机固定到自拍杆上,再高高跳起,按下手中的蓝牙遥控自拍器,自拍起跳后的自己(图丙)。

他利用蓝牙自拍器设计了如图丁中A图所示的自动拍照装置,他将蓝牙遥控器带有按键的一端套上一个大小合适、另一端封闭的套管,并在套管内放置一个小球(可以在套管内滚动),想利用小球撞击蓝牙按键来自动遥控手机的拍
摄。

小明起跳时,应该选择图丁中图____(填“B”或“C”)的方式,用手竖直方向握住遥控器,就能自拍到人跳到最高处那个瞬间。

为使该装置能准确的抓拍到人跳到最高处那个瞬间,需要反复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电磁波将自拍杆变的更长一些B套
管与蓝牙遥控器按键的距离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蓝牙遥控自拍器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而控制拍摄的。

(2)[2]照相时景物没有全部进入镜头的原因是景物到照相机镜头太近,此时应增大它们之间的距离,所以应将自拍杆变的更长一些。

[3]如图,过O点做力F2作用线的垂线,因为过A点的最大力臂就是过A点最小的力,而过A点最大力臂与作自拍杆的简图互相垂直,所以过A点作自拍杆的简图的垂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上箭头就是力F1。

(3)[4]小明起跳时,应该选择图丁中图B 的方式,用手竖直方向握住遥控器,人到达最高点时,小球由于惯性继续向上运动,撞击开关,C 图起跳时小球在重力的作用下就撞击蓝牙按键。

[5]为了使该装置能准确的抓拍到人跳到最高处那个瞬间,需要反复调整套管与蓝牙遥控器按键的距离。

6.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松手,发现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量平衡; (2)杠杆调节平衡后,如图乙所示,在杠杆a 点悬挂3个重力均为0.5N 的钩码,在b 点用竖直向上的拉力F 拉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拉力的大小为______N ;(杠杆上相邻两个黑点之间距离相等)
(3)实验结束后,小红把两个质量不等的实心铜块分别挂在另一杠杆两端,此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再将两个铜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如图丙所示,则杠杆将______(选填“左端下沉”“右端下沉”或“仍然平衡”)。

【答案】左 2 仍然平衡 【解析】 【分析】
(1)在调平杠杆平衡时,杠杆的向哪端转动,那端沉,平衡螺母要向另一端移动; (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求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l F l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F gV ρ浮
液排,计算出两铜块浸没在水中后两端力和力臂的乘积,根据乘积的大小,判断杠杆的状态。

【详解】
(1)[1]安装好杠杆,将其放到水平位置后松手,发现杠杆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左端上翘,如图甲所示,在调平杠杆平衡时,杠杆的向哪端转动,那端沉,平衡螺母要向另一端移动,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直到杠杄在水平位置平衡; (2)[2]由图可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a a b b F l F l =带入数据,
30.5N 43b l F l ⨯⨯=⨯,
解得2N b F =;
(3)[3]分别挂上质量不等的实心铜块时,恰好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设力臂分别为1l 、
2l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1122Fl F l =可得,
12
gV l gV l
ρρ
⋅=⋅
铜铜右


则有
12
V l V l
⋅=⋅



若将两铜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则杠杆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
111
gV gV l gV l gV l
ρρρρ
-⋅=⋅-⋅
铜铜
左水左左水左
()
则杠杆右端力和力臂的乘积
222
gV gV l gV l gV l
ρρρρ
-⋅=⋅-⋅
铜右右铜右右
水水
()
又由于12
V l V l
⋅=⋅


,则有
12
gV l gV l
ρρ
⋅=⋅

水左水

根据上述等式①、②可得
1122
=
gV l gV l gV l gV l
ρρρρ
⋅-⋅⋅-⋅
铜铜右右
左水左水
因此杠杆仍然平衡。

7.小敏同学参加研学旅行时,在湖边捡到一块漂亮的小石块,她用家中常见物品与刻度尺巧妙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她的测量方案如下:
①用细绳将一直杆悬挂,调节至水平位置平衡,记下细绳在直杆上的结点位置O;
②将一重物悬于结点O左侧的A点,小石块悬于结点O的右侧,调整小石块的位置,如图所示,当小石块悬于B点时,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③用刻度尺测量OA的长度为L1,OB的长度为L2;
④保持重物的悬点位置A不变,将结点O右侧的小石块浸没在盛水的杯中(且未与杯底、杯壁接触),调整小石块的悬点位置,当小石块悬于C点时,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⑤用刻度尺测量OC的长度为L3。

请根据她的测量方案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三次调节了直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其中,第一次调节水平平衡是________,第二次调节水平平衡是_______;(选填“a”或“b”)
a.消除直杆自重的影响
b.便于测量力臂
(2)实验中长度_______(选填“L1”、“L2”或“L3”)的测量是多余的;
(3)C点应该在B点的________(选填“左”或“右”)侧;
(4)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___(选用字母ρ木、L1、L2、L3表示)。

【答案】a b L1右3
32
L
L L水
ρ
-
【解析】
【详解】
(1)杠杆在使用时会受自身重力的影响,因此在使用时应先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以消除杠杆自重的影响,重物与石块的重力均竖直向下,由力臂垂直于力可知将杠杆调至水平位置平衡时力臂与杠杆重合,测量对应的杠杆长度即可方便的测量出力臂的长度; (2)在空气当中杠杆平衡时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可知,12G L G L =石物①,在水中杠杆平衡时()13G L G F L =-石浮物② 将①②两式联立可得()
23G L G F L =-石石浮,因为浸没,所以V 石=V 排,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可得()
23ρV gL ρV g ρV g L =-石石石石石水,整理可得
3
32
=
L L L -水石ρρ,因此实验中长度L 1的测量是多余的; (3)因为浸没时,石块受到浮力的作用,因此对杠杆的拉力减小了,由杠杆平衡条件1122F L F L =可知拉力减小,力臂变长,所以C 点应该在B 点的右侧;
(4)由(2)推理可知小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3
32=
L L L -水
石ρρ。

8.陈晨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分别做了甲、乙、丙三组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钩码重 G /N 动滑轮重 G 1/N 钩码上升的距离/cm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弹簧测力计上升的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0.8 5 1 15 66.7%
2 4 0.8 5 1.7
15
3
6
0.8
5
15
83.3%
(1)进行第2次测量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第3次测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N 。

(2)分析实验数据,实验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_____有关。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 ≠
13
G G
+,可能的原因是_____。

【答案】78.4% 2.4 提升钩码的重 绳重及摩擦力
【解析】 【详解】
(1)由表中数据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效率:
4N?0.05m =100%100%100%78.4%1.7N?0.15m
W Gh W Fs η⨯=⨯=⨯≈有总;由图示测力计可知,其分度值为0.2N ,示数为2.4N ;
(2)从实验数据看,动滑轮重力相同,钩码上升的高度、弹簧测力计上升高度都相同,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所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3)由于拉动过程中需克服绳子的重力、绳子与轴的摩擦以及滑轮的转轴处的摩擦,所以13
G G F +≠。

二、初三物理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 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9.小明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

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可伸长,AQ 为水平面,AP 段长为L ,表面光滑;PQ 段粗糙,实验开始时,木块的细绳拉直,质量为M 的木块位于P 点,质量为m 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将木块从P 向右拉至A ,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B 点,PB 长为x 。

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AB 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功为(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木块经过PB 段内能______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2)观察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小明提出猜想: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

他提出猜想的生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重物100g m =,木块900g M =,改变木块从P 点右移的距离L ,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下:(g 取10N/kg ) 序号 1
2 3 4 5 6 PA 的长/m L
0.1 0.15 0.2 0.35 0.45 0.5 木块在P 点的速度平
方()221/m s v -⋅ 0.2 0.3 0.4 0.7 0.9 1.0
①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212
mv ,分析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多少,可知猜想是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

在AP 段滑行的过程中,该系统(重物和木块)的机械能____________(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0.7m L =时,木块M 在P 点获得的动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J ;
(4)如果上述结论具有普遍性,则一个物体从高为h 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v =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答案】mgL 增大 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正确 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
重物重力做功的多少相等 守恒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题意可知,重物的重力是G mg =,木块在AB 段运动过程中,重物下降的高度是L ,那么重物的重力做功大小是
W mgL =重
[2]木块经过PB 段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内能会增大。

(2)[3]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随着重物重力做功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大,所以这个依据是物体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3)[4]由表中数据可看到,PA 的数值越大,木块在P 点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所以猜想是正确的。

[5]由表中数据可知,第1次实验中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是
()()2-1110.1kg 0.9kg 0.2m s 0.1J 2
W =⨯+⨯⋅=总动能 重物的重力做功是
110.1kg 10N/kg 0.1m 0.1J W mgL ==⨯⨯=重力
第2次实验中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是
()()2-1210.1kg 0.9kg 0.3m s 0.15J 2
W =⨯+⨯⋅=总动能 重物的重力做功是
220.1kg 10N/kg 0.15m 0.15J W mgL ==⨯⨯=重力
同理,第3、4、5、6次实验也可以得到这样的数据,所以可得出结论: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重力做功的多少相等。

[6]AP 段是光滑的,所以势能完全转化为动能,系统机械能守恒。

[7]比较表中数据可知,2v 与L 成正比,当0.1m L =时,()2
2-10.2m s v =⋅,那么 ()2
-10.2m s 0.1m k ⋅=⨯
解得22m/s k =,可得到222m/s v L =⨯,当0.7m L =时
22222m/s 0.7m 1.4m /s v =⨯=
所以可知木块M 在P 点获得的动能是
222110.9kg 1.4m /s 0.63J 22
W Mv ==⨯⨯= (4)[8]一个物体从高为h 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不计空气阻力,则机械能是守恒的,物体重力所做的功转化为动能,可以得到关系式
212
mgh mv =
解得2v gh =。

10.小明用三根材料和厚度相同但长宽不同的橡皮条、一个弹珠,探究“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

他依次将橡皮条固定在弹弓上,如图所示,在弹性限度范围内,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将弹珠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弹射出去,测得弹射的水平距离,数据如下表:
次数 橡皮条 橡皮条宽
(cm )
橡皮条长(cm ) 弹射的水平距离/m 1 a 0.5
20 10.1 2 b 0.5
30 8.2 3 c 1.0 20 14.0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来间接反映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大小,下列实验中采取的方法与这一方法不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在研究影响电热大小的因素时,我们可以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B .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去确定
C .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2)比较第1、2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________有关;比较第1、3次实验可知,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还与橡皮条的________有关;你猜想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

(3)用同种材料同厚度的橡皮条,拉伸相同的伸长量,弹性势能最大的橡皮条是________。

A .窄而长的
B .宽而长的
C .窄而短的
D .宽而短的
(4)请你对小明的实验做出评价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弹珠被弹射的水平距离C长度宽度橡皮条的厚度D多做几次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通过弹珠被弹射的水平距离反映橡皮条的弹性势能大小,弹珠弹射的越远,说明皮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弹珠的动能越多,说明皮条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多。

[2]AB.电热的多少转化为液柱上升的高度,是否有电流转化为灯泡是否发光,应用的转化法与实验中的方法相同,故AB不符合题意;
C.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是类比法,与实验中的方法不同,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3]比较第1、2次实验,橡皮条宽相同,橡皮条长不同,弹射的水平距离不同,说明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长度有关。

[4]比较第1、3次实验,橡皮条长相同,橡皮条宽不同,弹射的水平距离也不同,说明拉伸相同的伸长量,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宽度有关。

[5]影响橡皮条弹性势能的因素除橡皮条的长度和厚度外,可能还与橡皮的厚度有关。

(3)[6]由实验数据可知,橡皮条的弹性势能与橡皮条的长度和宽度有关,在伸长量相同时,长度越短弹性势能越大,宽度越宽弹性势能越大,所以弹性势能最大的橡皮条应当选短而宽的橡皮条,故选D。

(4)[7]实验设计应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化法,但实验次数太少,使实验结论得出具有偶然性,应当多做几次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11.如图甲是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得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

(1)由图乙图像可知,冰熔化时的特点是:持续吸热,______;
(2)第8min时,试管内的物质为______ (选填“固”、“固液共存”或“液”)态,AB段与CD段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3)实验中冰熔化共用了______min,第6min时的内能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8min时的内能;
(4)待冰完全熔化后,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

【答案】温度保持不变固液共存水和冰的比热容不同 6 小于不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乙可知,冰熔化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2)[2]由图乙可知第8min时,冰处于熔化过程中,试管内的物质是固液共存状态。

[3]由于水的比热容比冰的比热容大,吸收相同热量下,水的升温要不冰小,所以AB段与CD段倾斜程度不同。

(3)[4]由图乙可知,冰第4min时开始熔化,第10min时熔化完,所以熔化时间持续了
10min-4min=6min
[5]第6min时和第8min时虽然温度相同,但在持续吸收热量,所以第6min时的内能小于第8min时的内能。

(4)[6]采用水浴法加热,烧杯中的水能够沸腾,冰完全熔化后全部变成水,此时对烧杯中的水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和烧杯的水温度一致,试管力的水无法吸收热量,不会沸腾。

12.如图所示,在“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小钢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

完成甲、乙、丙所示的三次实验,其中h1=h3>h2,m A=m B<m C。

(1)本实验探究的是_______(选填“钢球”或“木块”)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甲、乙两图中,改变小球出发的高度是为了探究________对动能的影响;
(3)乙、丙实验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选填“乙大”、“丙大”或“一样大”);
(4)ABC三个小球从斜面滚下时,_______球重力做功最多。

【答案】钢球速度一样大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本实验探究的是钢球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因为钢球从斜面冲下的情况不同,其动能不同。

(2)[2]甲乙图中,两小球的质量相同,在斜面上的高度不同,是为了让小球冲下的速度不同,所以是探究速度对动能的影响。

(3)[3]乙、丙实验中,木块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一样大,因为同一木块在同一接触面上滑
动,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4)[4]据题意知
m A=m B<m C,h1=h3>h2
据W=Gh得
W C>W A>W B
所以C球从斜面滚下重力做功最多。

13.如图甲,教科书上在“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小钢球从高度为h的同一斜面上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推动同一小木块向前移动一段距离s后停下。

(1)小钢球在滚下斜面的过程中,其动能大小是通过______大小来反映的;
(2)让同一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的关系。

让不同的钢球分别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是为了探究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______的关系;
(3)结合实验结论,分析在图乙交通标志牌中,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不同的车型要设定不同的最高车速行驶速度的理由是______;
(4)用此实验装置,只要改变______,就可以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5)图丙的是教科书中“小资料”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物体的动能。

若要用图丙中的数据来说明“速度”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需要对比的三组物体是______。

【答案】木块移动的距离速度质量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行驶时危险性越大水平面的粗糙程度牛与子弹(或牛与砖块、牛与运动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体验,所以通过小球对木块外做功的多少来体现小球动能的多少,即通过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用到的是转换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