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及其人文情怀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及其人文情怀培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是形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的方面。
初中生正处于个人文化修养和情怀培养的关键时期,拥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喧嚣,浮躁的碎片化信息时代寻找自我,还直接性的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学习能力。
标签:课外阅读初中生人文情怀培养
一、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以人为本是语文课程的本质,那么所谓的“人”就是学生、教师、文章作所潜在的人文魅力,以人为本便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师生的生命千里,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将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潜移默化的过程。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时期,教师要帮助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素养。
这有助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和初中生自我认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阅读,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精神层次的沟通对话。
阅读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情感百味,体会世间的变幻多姿。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更加注重人文性,也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二、建立平等、民主、探究的课堂气氛
在笔者看来,初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培养时期,在课堂上应该注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而教材内容本来就是一个多元化世界,这些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目的也是为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语文的方式。
让学生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自我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悟。
并且探讨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一个不断挖掘揭示的过程,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解读,即是由作者本身的创作动机和背景而定,也和读者的个人生活体验思想倾向乃至情绪状态有关。
因此可以说对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与作者亲密和多元化创造的过程。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情趣不同。
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有描述桃花林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教材注释把“落英”释为“落花”,有学生认为这种解释不正确.如此解释,与原文优美的意境相矛盾。
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积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和态度进行学习,肯定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和独特见解的精神。
三、挖掘课本中丰富多彩的人文素材
文学作品承载的作者与读者之前的情感交流。
艺术的力量,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给予我们的审美愉悦,还在于它能教导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现实生活本身。
如作家余华所说“如果文学真正存在某些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的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到自己的形象一样”。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里的《背影》。
提到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都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个共同主题“父爱”。
但其实这篇文章里并不止是父子深情。
《背影》里写“我从北京到徐州,见着父亲”,其实朱自清从北大回到徐州去和父親相见的时候,心里边是带着对父亲的恨的。
另外,事件和回忆事件的区别。
这件事发生在1917年,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中间过了8年。
这八年间,朱自清和父亲之间造成这种片面理解感悟的原因和学生对作品人文素材的挖掘力不够,教师在讲述这篇文章时应一起鼓励帮助学生探究文章的背景和人物境遇。
四、课外文学阅读建立更完整阅读思维与人文情怀
阅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在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从阅读中读出一份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于初中生而言,寄希望于这一系列的高级精神活动都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进行。
但是,如果阅读的内容仅限于我们的语文课本,未免显得力不从心了。
所以,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必要性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比例吧。
”事实上,课外阅读的功效远远超过课内阅读的功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分析几篇经典课文、考试之前再弄几份试题讲评就够了,而应该有一个在课外大量的、长期的读书的过程,没有课外阅读,语文学习只能成为孤岛,只能在有限的资源里面,而无法形成宏大的知识体系,从而很难掌握得到语文的工具性,更不用说语文的人文性了。
许多文明国家都把全民阅读作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国家行为加以推动。
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原有的阅读水准还比较低,如不引起重视,差距还会拉大。
如果在中学阶段就重视对学生对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等他们成为社会的主流时,一定能够营造全社会读书的良好风尚,提高全民素质,提升民族的品位。
所以,积极倡导读书,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共建和谐社会,就应该从对学生的阅读的指导开始。
参考文献:
[1]江艳芬.浅析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资讯,2012(20).
[2]申素红.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J].大观周刊,2012(32).
[3]潘双武.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中),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