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的就业
——兼论金融危机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已波及中国,面对如此巨大的经济动荡,很多企业纷纷裁员,造成大量人员失业的局势。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就业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面临环境的骤变,很多高校毕业生显得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入手,就业意识非常茫然。
对此,大学生应该有所准备和思考,摆正心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领自己的就业观,有了正确的就业观之后再准确出击,直至顺利就业。
金融危机的发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没有与自然社会发展相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当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
并且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形势不容乐观。
1.毕业生就业率不高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不同类型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有所不同。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三类,211工程高校,非211工程普通高校,和高职与专科学校。
211工程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大概是88%,然而,另两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则差强人意,非211工程是59%,职校和专科院校是43%。
[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还是偏低。
2.需就业人员增多
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00万,加上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因此,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应高达千万人,需要就业的人员显著增多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3.就业岗位减少
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极大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数据显示,在这次金融危机进入高峰(2008年秋天)之前,中国就已经有86000家以上的中小企业因为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出口困难而倒闭。
这些中小企业在没有经受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为我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如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到来,造成中小企业大量重新洗牌,导致岗位流失严重,这让大学生在毕业后所能接纳他们的就业岗位数量大幅减少。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分析
观念是一种思想、看法。
就业观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对就业目的和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的体现。
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就业行动的先导,在就业过程中起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它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
从当前情况看,不良的就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于高等院校的学生当中。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出人头地的思想严重
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观念从负面影响上看严重束缚了一代代中国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
我们的传统价值是以“官本位”为轴心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现在年年都是“公务员热”,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倒闭,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挤“公务员”这班车的路。
即使是有些同学放弃考公务员,又想方设法加入到“考研大军”当中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考公务员或是考研不好,只是如果仅以为考上了公务员或是考取了研究生就能出人头地了,拿了“金饭碗”在生活中就能高人一等,或是研究生毕业后就业时就能容易很多,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
2.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压力下产生就业依赖思想
一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职业的确定都是由家长包办的,学生只是按照家长设计好的道路去走就是了,唯家长之安排是从。
也有的学生把一切都放在老师身上,放在学校身上,认为学习是在学校学的,就业也应该由学校来安排。
大学生在择业时不争取主动,特别是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就业压力太大,更易导致毕业生不敢面对竞争,只有被动等待,反
映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缺乏竞争的自信和能力。
3.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的还是专业性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
所选专业不同,所学的具体课程也就有所不同。
部分大学生片面地理解专业的涵义,在择业时也特别强调所选择的工作要与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性,强调“专业对口”,认为只有专业对口才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导致非专业工作不就业的现象发生。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种思想更容易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
三、大学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积极主动的就业观
在人才匮乏的时代,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即使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较弱也不会影响他们就业,一般不用走出校门就能被分配到用人单位。
而在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平民化转变的今天,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现在又遭遇了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在此种情况下,大学生应端正就业态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为顺利就业而积极准备。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上对发展的进一步深刻认识,它的深刻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论,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在考虑最佳的选择方案时,必须诚实地对自己评价一番,了解自己的才干、能力、兴趣,和专业特长,要有自知之明,做到心中有数,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求职,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
2.与社会相协调,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应树立起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作为高校毕业生,自觉适应社会,与社会相协调,了解“市场行情”,适
应社会需要,既使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一个毕业生能否被用人单位录用,主要看他的条件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因此,只有了解清楚市场的需求,才能够主动出击,掌握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权。
3.不断要求进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内涵。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有一个全面、完善的知识结构。
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综合能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只有自身全面发展,才能增加在择业过程中的就业机会,而且由于自身的全面发展,在就业以后还能提升自己获取在单位更大的发展空间。
4.坚持以人为本,身心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身心都健康。
科学发展观指导当代大学生要向身心协调发展努力,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保证大学生就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心理素质在现代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就业压力下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总之,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大学生更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参与、主动竞争,并通过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良好的择业心态,迎接时代的挑战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暨《社会蓝皮书》.
[2]民盟湖北省委就业援助倡议书[EB/OL]./art/455682.htm.
[3]王金财.试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J].理论前沿.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