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县向阳乡所梅乐村申报第六批省级文明村典型材料(原为第五批省级文明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发展后盾构建和谐新村——泸西县向阳乡所梅乐村申报第六批省级“文明村”创建纪实
“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生态美起来,头脑活起来”,这是泸西县向阳乡所梅乐村多年来推进和谐文明新村创建的一个缩影。

近三年来,所梅乐村更是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四群”教育工作,以“壮大农村经济,夯实发展后盾,构建幸福新村”为目标,以““抓好党建带群建,促进增收建和谐”为指导,通过“党群联建,干部带动促发展;调优产业,后勤服务促增收;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强后劲;文明创建,多轮驱动促和谐”四步曲,推进了村子物质、精神、生态等五个文明建设的进程,实现了“富裕村”与“文明村”建设同步,连年被评为县、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省、州级文明村。

一、基本情况
所梅乐村位于向阳乡政府北部,距县城32.8公里,距乡政府9.8公里,距村委会2.5公里,全村有农户200户78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97人,占总人口的38%,是一个彝汉杂居、乡风淳朴、村民勤劳的小山村。

境内海拔1970米,年平均气温12℃,正常年降雨量1200毫升。

全村有耕地1232.5亩,人均耕地1.58亩。

粮经作物以包谷、烤烟、万寿菊、洋芋、生猪和羊养殖为主。

该村林业资源丰富,周边都是生态竹林及树木,空气清鲜,森林覆盖率达43%。

近年来,交通、教育、农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不断通畅,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增收渠道得到拓宽。

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1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9元;全年粮食总产40.7万公斤,人均有粮520公斤。

由于环境优美、群众精神风貌好,2003年6月,
被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第三批“文明村”称号;2006年至2008年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四批“文明村”称号;2009年至2011年被授予第五批省级文明村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群联建,干部带动促发展。

所梅乐党支部、村小组结合创先争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四群”教育工作,坚持把“党群联建,干部带动促增收”作为工作第一要务,从“抓党员、建队伍、强服务”入手,常年坚持“三会一课”、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制度。

近三年来,组织本村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杨善洲、李林森等先进事迹11次600余人次,并奏响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示范曲”。

针对近年来,向阳乡逐渐发展起来的三七、万寿菊、膜下烟种植等新产业、新技术,为解决村组群众在增收致富中存在的畏难情绪,村党支部、村小组提出并实施了1名致富党员干部联系1名贫困党员、1名非党致富能手和1名非党贫困户的“四位一体”产业带动模式,积极在示范带动中帮助群众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实现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通过党员干部带动示范和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工作,所梅乐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内环境更加优美宜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2011年,列入“四群”教育县属部门和干部职工及乡级干部职工挂钩结对帮扶贫困群众减少到只有两户。

(二)调优产业,后勤服务促增收。

近年来,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党支部、村小组奏响后勤服务“增收曲”,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群众的服务力度,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一是优化结构促增收。

该村党支部、村小组指导群众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新途径,
在巩固玉米、蔬菜和啤酒大麦等农作物基础上,引导群众种植万寿菊、烤烟、三七、半夏、草乌等经济作物。

2008年,村党支部引入“公司+农户+基地”运作模式,与昆明等地蔬菜公司签订订单,发展蔬菜种植,亩产值达到1600余元,实现村民增收10万余元。

2009年,该村因地制宜,加大田块的轮作力度,推广啤酒大麦种植,促进“烟麦”更替种植向高效、优质发展,使烤烟生产与小春生产两不误、两促进,实现烟、麦双丰收的可喜发展态势。

2010年,发展三七110亩,2011年发展万寿菊700亩,2012年增加到1500亩,形成“一村有多品,家家有项目”的增收路。

二是优化服务促增收。

2010年,在三七产业发展中,针对少数不法分子偷盗三七的现状,组织小组干部及党员种植户组成三七防盗联防小分队,昼夜到田间地头巡逻,为110亩三七产业保驾护航。

2011年,在发展万寿菊、烤烟产业中,要求每名小组干部或党员分别与2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23对,为群众讲解技术要求,帮扶群众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

2012年,在万寿菊育苗和烤烟产业发展中,针对群众用水难的实际,协调生产送水车2辆,免费为群众提供育苗和移栽用水;三是优化培训促增收。

三年来,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13期,培训群众达2300余人次,使全村93%以上的群众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先后有35名村民领到了“绿色证书”;开展“种植能手、养殖能手、致富能手”等评比活动6次50余人次,提高了群众运用科技、创先争优意识,依靠科技增强群众致富能力,促进了村子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年来,累计发展万寿菊、烤烟种植和生猪、肉牛养殖户180余户,发展32户群众栽种草乌、半夏等中草药。

该村人均有粮从2000年的230公斤增至2011年520公斤,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510元增至2011年的2619元。

(三)夯实基础,加大投入强后劲。

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村小组开
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3次,通过讨论,理清了发展思路,坚定了发展信心。

一是打牢基础强后劲。

2006年,村小组积极投工投劳,修缮了全长约2.5公里的进村公路,改善了运输条件;投资40余万元硬化了全长约3公里的村间道路, 实现从村到乡、村内各通道均为水泥硬化路面,改善了生活坏境;2007年,投资10万余元,群众投工投劳2500余个,拉通了自来水,家家安上了水龙头;2010年,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整合资金38万余元建盖徐汇所梅乐小学一所,有效解决了校舍紧缺问题。

2007至2011年,通过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实施改水、改厨等计划,以每户补助1000元的标准,建起了“三配套”沼气池,缓解了生态压力,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烟草部门的支持下,每口补助2000元,兴修田间小水窖60余口,改善了农业灌溉用水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是生态治理强后劲。

该村充分发挥新农村指导员作用,加强对村民的健康卫生、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村党支部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组织村民定期打扫卫生,启动卫生改厕和沼气配套工程,建成垃圾池,做到人有卫生厕所、畜有卫生圈舍、杂物堆放有序。

同时,创造性地发展林业资源,设置护林防火员,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活动。

2006至2009年,该村为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村党支部、村小组带领村民在荒山上种植8900多亩华山松;2011年,组织完成中幼林抚育生态疏伐877亩,形成高原绿海,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美化了环境。

通过生态治理,所梅乐村基本实现了“不见炊烟饭菜香”,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四)文明创建,多轮驱动促和谐。

所梅乐村充分发挥新农村文化宣传员和治安联防联护队作用,加强对村民的公民道德、文明礼仪、法律法规和志愿服务教育。

一是创先争优促和谐。

近几年,通过开展“双学双比双带”、“五
好家庭”、“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女强人”等评比表彰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乡风文明。

全村“十星级文明户”参评率达100%,形成了讲文明、讲卫生、顾大局、争先进、比贡献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文化人促和谐。

2008年,组建文艺队一支,采集反映新农村新风貌、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等素材,在彝族祭山、春节等重大节庆日,自编自演山歌、舞蹈等节目20余个,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村民性情。

三是联带帮扶促和谐。

所梅乐村小组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开展联带帮扶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形成“济困帮带,关心妇女,敬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关心贫困党员、孤寡老人的生活。

2008年、2012年,乡党委、政府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为激活干部群众头脑,汇集民智民力,先后把所梅乐村列为“党建带妇带团”党群联建试点村,充分激发了广大妇女、团员及群众参与“五个文明”建设的热情,形成村干部奋勇当先、群众积极响应、村务有人管、公益事业有人干的良好氛围。

2011年,以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契机,通过“1+N”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子的方式,扎实做好鳏、寡、独、孤、残等困难弱势群众的帮扶和救助工作。

四是依法治村促和谐。

结合乡党委、政府“四亮四创四评”活动,建立健全《村民小组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等,让群众贯彻参与决策,参与管理,保障了村民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落实,融洽了干群关系,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民主决策;采取召开会议、文艺演出等形式,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识,加强对村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成立了村治安联防队,与公安部门协调配合,开展治安巡查,有效预防了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多年来,全村无集众上访、无吸毒人员、无打架斗殴事件、无开展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等现象,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民事纠纷调解率为100%。

全村义务教育“两基”成果巩固率为100%。

群众自觉遵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全村连续多年实现无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家里有房子,楼上有粮食,包里有票子,领好独生子,和和美美过日子。

”成了所梅乐村民生活的生动写照。

三、存在困难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所梅乐村现有党支部兼文化活动室面积狭小,篮球场地年代较长,设施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经济总量偏小。

下一步,所梅乐村将着力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发展山区特色小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二是结合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文体活动场地投入力度,力争筹措资金25至30万元改造现有活动场所;三是结合草原生态奖补机制,严厉打击毁林开荒、滥采乱挖等行为,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把所梅乐建成向阳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生态示范新村。

如今,满载着团结、文明的硕果,承载着和谐、富裕的纽带,所梅乐村正在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