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章末检测卷 (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净化后的空气
B.经过沉淀、过滤后得到的矿泉水
C.加工门窗的铝合金
D.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2.下列物质中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 )
A.单质
B.纯净物
C.化合物
D.混合物
3.将洁净的铁丝浸入含有AgNO3和Zn(NO3)2的电镀废水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A.Ag、Zn
B.Ag
C.Zn
D.Ag、Fe
4.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表面变黑,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CuO),也有同学认为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C)。

在下列试剂中,只要一步反应即可判断哪种观点正确的是( )
A.蒸馏水
B.稀硫酸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5.在一定条件下,下列转化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CO→CaCO3
B.HCl→NaCl
C.Fe→FeSO4
D.Ca(OH)2→NaOH
6.铁片在下图所示的四支试管中(液体表示蒸馏水,D中的铁为纯净的铁,其他铁片为生铁),其中最容易生锈的是( )
7.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

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
A.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为了证明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C.为了说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D.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Cl-,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8.下列物质混合前后,溶液质量会减少的是( )
9.下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符号,“●”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
10.下列离子能在pH =12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SO 2-4、NO -3、K +、H +
B.Na +、Cl -、SO 2-4、Ba 2+
C.Cl -、NO -3、K +、Na +
D.Ag +、Cl -、CO 2-3、K +
11.将等质量的Mg 、Al 、Fe 分别放入三份浓度(即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给信息,作出的判断错误的是( )
第11题图
A.图线X 表示镁的反应情况
B.铝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最大
C.镁一定过量,铝、铁可能反应完
D.镁和铁一定过量,铝可能反应完
12.在AgNO 3、KNO 3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将滤渣放入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可能是( )
A.Cu 2+
B.只有Fe 3+
C.只有Fe 2+
D.K +、Fe 2+
13.下列各组物质的转化设计,能够实现的是( )
A.S ――→O 2点燃
SO 3――→H 2O H 2SO 4 B.CuO ――→H 2O Cu(OH)2――→H 2SO 4CuSO 4 C.Fe ――→O 2点燃
Fe 2O 3――→H 2SO 4Fe 2(SO 4)3 D.CaO ――→H 2O Ca(OH)2――→Na 2CO 3NaOH 14.现有a 、b 、c 、d 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钠溶液、硫酸、氯化钡溶液、盐酸中的一种。

根据下表中它们两两间相互反应的实验记录,推断a 、b 、c 、d 的顺序正确的是( )
A.H 2SO 4、Na 2CO 3、BaCl 2、HCl
B.HCl 、H 2SO 4、Na 2CO 3、BaCl 2
C.Na 2CO 3、H 2SO 4、HCl 、BaCl 2
D.H 2SO 4、BaCl 2、HCl 、Na 2CO 3
15.某化学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做了一个实验,在甲试管中装入固体物质,乙试管装入某溶液,按如图所示组装好仪器(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已略去)。

通过分液漏斗加入足量稀盐酸,同时打开止水夹,看到乙试管溶液中有气泡冒出;再关闭止水夹,发现一段时间后乙中溶液变浑浊。

符合此实验现象的一组试剂是( )
第15题图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63分)
第16题图
16.根据右图所示的转变关系,选用合适的试剂(均为溶液)来完成其变化,请将你所选的试剂填在横线上,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17.碱石灰是由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组成的,实验时常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在实验室中还
可以用它和无水醋酸钠反应来制取某种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 3COONa +NaOH=====CaO △X
↑+Na 2CO 3。

(1)请写出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根据物质分类,碱石灰属于________(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18.某学校附近的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AgNO3、Fe(NO3)3和Ba(NO3)2,这种废水的直接排放既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又造成很大的浪费。

该校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决定净化废水,改善环境,变废为宝,根据现有的试剂:NaCl溶液、NaOH溶液、Ba(OH)2溶液、FeCl3溶液和稀盐酸。

将废水处理得到AgCl、Fe(OH)3和Ba(NO3)2三种物质,操作流程设计如图所示。

第18题图
试依据上述实验回答:
(1)X最好选用________溶液,Y最好选用________溶液;
(2)写出加入X试剂后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今年实验考查中,某同学抽到了有关物质间反应的试题。

在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再滴加稀硝酸后观察到的现象与预想的不一样,除了产生气泡外,还有不能溶解的物质。

(1)你觉得此时他应如何填写滴加稀硝酸后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沉淀全部溶解,产生气泡”或“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事后,他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由于前一组同学实验后用自来水洗涤试管,而自来水是含有氯离子的,所以沉淀中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不能被稀硝酸溶解。

20.某同学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两块表面积相同并除去氧化膜的镁条、铝条分别与相同体积、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测定两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

第20题图
(1)实验前需用98%的浓硫酸配制10%的稀硫酸。

现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还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

(2)利用图甲中A、B仪器可以组装一套实验室测量氢气体积的装置,该装置导管的连接顺序
是________。

(3)图乙中量气管和水准管也可以用来测量氢气体积,为了准确地测量氢气体积,在读取量气管中液面读数的过程中,应注意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B.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
C.保持水准管静止,待水准管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再读数
21.观察与比较是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科学方法。

请结合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第21题图
(1)甲图实验中,装________的注射器容易被压缩。

(2)铁在空气中生锈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作用的结果。

乙图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铁生锈时需要______________。

(3)取一定质量的镁、铁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丙图所示。

图中________(填“a”或“b”)曲线表示镁的反应。

根据丙图,还可推知反应结束时,镁、铁消耗HCl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22.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金属性质的实验:
研究一: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打磨后的镁条与稀盐酸反应,试管外壁发烫,说明该反应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实验测得反应中产生的气体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请根据t1-t2时间段反应速率变化,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受________等因素影响。

研究二: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过程中的相关变化。

(1)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把“铁勺”变“铜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在一定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图2描述相关变化曲线,
一定不正确的是________。

第22题图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3分,共45分)
2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I:全部是Na2CO3,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Ⅱ:全部是NaOH。

猜想Ⅲ: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________,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________(填化学式),该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X是CaCl2溶液,猜想Ⅲ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是: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pH 分别为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

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错误的是________。

(2)在第②步实验操作中“相同的条件”主要是指:水的温度、茶叶的质量、冲泡的时间及______________应相同。

(3)组内有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第④步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目的,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___左右。

(4)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下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将稀盐酸、Na2CO3溶液、Ca(OH)2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A和滤液B。

(1)得到的固体A是________;
(2)探究滤液B中是否含有Na2CO3: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稀盐酸,始终没有气泡冒出。

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
(3)探究滤液B中是否含有CaCl2:取少量滤液B滴加足量Na2CO3溶液,没有沉淀出现。

由此得出结论:不含有CaCl2。

这一探究同时说明滤液B中也不含有Ca(OH)2;
(4)综合分析可知: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四、解答题(共32分)
26.(4分)某环保小组监测到一湿法冶铜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铜两种污染物,为测定该废水中各污染物的含量,给冶铜厂提供处理废水的参考,环保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废水5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氢氧化钠溶液。

测得沉淀质量与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
第26题图
根据所得数据计算:
(1)500g该废水中硫酸铜的质量。

(2)该废水中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7.(7分)小黄同学为了测定某混合物(Na2CO3与NaOH混合)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称取了20g样品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入一定量质量分数为20.8%的BaCl2溶液(已知:Na2CO3+BaCl2===2NaCl+BaCO3↓),充分反应。

在此过程中他进行了三次数据测定,结果如下表: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测定数据后所得溶液中含有溶质是NaOH、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此实验中,实际参加反应的BaCl2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3)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8.(12分)现有HCl与CaCl2的混合溶液,为了分析混合溶液中HCl和CaCl2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第28题图
【实验数据】实验共记录了两组数据:第①组,气体吸收完全后,NaOH溶液质量增加4.4g;第②组,沉淀完全后,经过滤、洗涤、烘干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10g。

根据实验设计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
(1)混合溶液中H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只写结果)
(2)混合溶液中CaCl2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实验中混合溶液与Na2CO3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经过滤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不考虑过滤中的损失。

只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若在100g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10.6%的Na2CO3的溶液,请你画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的质量的关系图。

29.(9分)某合金由铝、铁、铜三种金属组成。

现要测定一定质量该合金中铝的质量。

设计以下流程并实验。

第29题图
(1)通过以上实验也可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写出判断依据。

(2)为什么要向合金粉末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3)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称量上述流程中哪些物质的质量?如何确定铝的质量?
参考答案
一、1—5:DCBBA 6—10:AADCC 11—15:DDDBC
二、16.①稀盐酸(或氯化铜) ②氯化钡③稀盐酸
17.(1)CH 4 (2)混合物
18.(1)FeCl 3 Ba(OH)2 (2)FeCl 3+3AgNO 3===3AgCl ↓+Fe(NO 3)3
19.(1)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AgCl
20.(1)量筒 (2)b 接c (3)AB
21.(1)空气 (2)氧气 (3)a 1∶1
22.研究一:(1)放热 (2)温度 研究二:(1)CuSO 4+Fe===FeSO 4+Cu (2)B
三、23.CO 2+2NaOH===Na 2CO 3+H 2O (1)稀盐酸 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 2↑
(2)CaCO 3 不能 (3)现象A 有白色沉淀产生,现象B 为无色酚酞变红色
24.(1)③ (2)水的质量或体积 (3)要设置对照实验 37℃ (4)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25.(1)CaCO 3 (2)滤液B 中不含Na 2CO 3
(4)NaCl NaOH
四、26.(1)32g (2)1.96%
27.(1)NaCl 、Na 2CO 3 (2)100g (3)53%
28.(1)7.3% (2)设混合溶液中CaCl 2的质量为x 。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
111 100
x 10g
111x =10010g
x =11.1g 混合溶液中CaCl 2的质量分数=(11.1g÷100g)×100%=11.1% 答:混合溶液中CaCl 2的质量分数为11.1%。

(3)8.2%
(4)作图见如图曲线:
29.(1)铝和铁都能和硫酸反应,铜不能和硫酸反应,说明铝和铁都位于氢前,铜位于氢后;铝能够和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铝比铁活泼,因此说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铁>铜;
(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可将合金中的铝、铁恰好溶解,既能测量出铜的质量,还能保证步骤
②中所加的铝只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继而确定铁的质量;(3)称量步骤①中的铜的质量、步骤②中加入铝粉的质量(假设为a),和铁铝混合物的质量(假设为b);根据铝与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出铁的质量(设铁为x,剩余的铝为b-x,参加反应的铝质量为a-(b -x),利用二者的比例关系计算,此处过程可不写),因混合物质量已知,铜和铁已测出,则铝的质量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