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大附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人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
2022.11.1 说明:本试卷共十一道大题,3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合理安排作答时间与顺序,保证作文能够完成,并将所有答案对应题号
....填涂、作答在答题卡上。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半响.(shǎng)木讷.(nè)慰藉.(jiè)周公吐哺.(bǔ)
B.摈.弃(bìng)炽.(chì)热脂.(zhī)膏惨惨戚戚.(qì)
C.花蕾.(1ěi)憎.(zèng)恨镂.(1óu)刻佛.(bì)狸祠下
D.罅.(xià)隙忸怩.(niē)窸窣.(sǖ)锲.(gì)而不舍
2.下列各项中字形有误
..的一项是()
A.寥廓峥嵘安详稚气未脱B.挟持隧道倦殆荧火虫
C.接茬衷心蓬松磕磕绊绊D.荆棘契阔毡帽婉转凄楚
3.下列各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闻一多,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提出“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这一主张莫定了新格律派的理论基础。
B.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与元稹并称为“元白”,《琵琶行》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
C.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书画同蔡赛、黄庭坚、米带并称“宋四家”。
D.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词集《漱玉词》。
与婉约派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4.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
红烛(节选)
闻一多
红烛阿!__________?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③烧沸世人的血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⑤烧破世人的梦
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⑤③④C.①②⑤④③D.①②③⑤④
5.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完全正确的,项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教:教授每:常常
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去、往韵:才情。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
泣:眼泪青衫:青色单衣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怎生:终生得黑:度过黑夜
6.下列诗句中的字词释义,有误
..的一项是()
A.虎鼓.瑟兮鸾回车鼓:击鼓B.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C.如听仙乐耳暂.明暂:一下子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厌:满足
7.下列字词在两句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摧: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摧眉折腰事权贵母
B.言:感我此言良久立因为长句,凡六百一十六言(《琵琶行》序)
C.信:烟涛微茫信难求低眉信手续续弹
D.就:金就砺则利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8.下列与例句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
C.蟹六跪而二螯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9.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句子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0.下列与例句同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D.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
二、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1.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你对于诗歌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能够向朋友这样讲:(1)《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①,依依墟里烟”是典型的白描手法。
(2)李白写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②,空中闻天鸡”,转为五言句式,节奏明快,到了“霓为衣兮风为马,③”,又颇有《楚辞》的抒情色彩。
(3)辛弃疾普于借典抒情,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④”,反对草率北伐,使词意深化了一层。
(4)《登高》中有颈联,被学者认为含有八层意思,沉郁至极,正是“⑤,百年多病独登台”。
(5)《琵琶行》描写音乐,不仅有拟声、比喻等精彩的正面刻画,如“嘈嘈切切错杂弹,⑥”,还用“⑦,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样的写景诗句来侧面烘托。
此外,你也能够引经据典,表达对学习与修身的认识,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⑧。
(《劝学》)
(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⑨’。
”(《论语》)
(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夫子之道,⑩。
”(《论语》)
三、课内文言文翻译,共6分。
1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昆琶行》序)(3分)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分)
四、多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16题。
材料一
我们在接触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或者原本就是歌词,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的等方面。
如《诗经》中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有韵的,只不过由于今音不于古音,用今天的语音去读,有些地方好像不押韵,实际上它是用韵的。
因为《诗经》大多数是四言体的民歌歌词,是“二二”节拍,要两字一停顿。
唐以前的玉言古诗、七言古诗,对一句、一联内部用字的平仄要求也不是很户,我们在朗读时,同样要把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句中节拍、向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上,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一一二”,我们可以接照节拍来读,从南朝
沈约开始,中国诗人渐渐有意识地讲究诗歌的格律,尤其是注意区分平(平声)仄(上平,去声,入声),到唐代形成了近体诗,也称律诗。
我们在朗读近体律诗时,除了要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还应该了解一些古字的平仄。
词曲的格律,比近体律诗要更严密、复杂,我们在朗读时要因词牌、曲调而异。
由于词大多是由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必须变好地配合。
更应注意词中“一字领”的句子,如柳水《八声甘州》:“对潇潇慕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其中的“对”“渐”字必须停顿并重诗。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音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例如,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对诗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
一般说来,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
(节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删改)13.根据材料一的诵读指导,以下词作中加点字需要停顿和重读的一项是()(3分)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千古
..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材料二
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我想理由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长言”式的朗诵能维持到两千年左右,不能单是凭习惯的惰力,因为诗歌所要表现的情调是比较深永的,低徊往复的,走曲折线而不是走直线的,所以表现方式也要有相应的低徊往复和曲折。
长言才能在低徊往复之中把诗的“意味”“气势”“骨力”和“神韵”玩索出来,咀嚼出来,如实地表达出来。
假如这个看法略有一些道理,我们也就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的朗诵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办法。
目前诗歌朗诵不少是侧重表达感情的,有时是近于表演的。
在节奏上大半不但不是“长言”,而且比语言的自然节奏还要快一点,急促一点,低徊往复的少。
这和我们过去朗诵的传统有很大的距离。
责任当然不能完全在诵诗人,毛病恐怕大半还是在诗本身。
如果诗本身见不出音乐美,诵诗人当然就不能凭空添上音乐美。
这就要求诗人们在语言和音律上多下更严肃的功夫。
诗歌朗诵已经把诗歌的语言和音律问题很突出地提出来了。
(节选自朱光潜《谈诗歌朗诵》,有删改)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低徊往复是表达深永情感的需要,而不仅仅源于传统朗诵的习惯。
B.无论新诗还是旧体诗作品,朗诵的成败都取决于朗诵者是否“长言”。
C.过去的诗文评家认为诵诗是懂诗的前提,这一观点当今仍有价值。
D.当下人们朗诵诗歌,以演话剧念台词的风格较为突出,,慷慨激昂。
材斜三
中国传统的音韵学将声母简称为“声”,我们把唐诗中有意地重复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字,来与同一诗句中的其他音节形成错综对比、和谐呼应的音律现象,称为“声律”。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韵”的讲求似乎要先于、也要显于对“声”的讲求。
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便与“韵”相伴而生。
至于这种音乐性有没有在“声”的方面也形成规律性的表现,向来没有定论,但至少在一些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痕迹。
比如在《诗经》中,就有大量双声词的使用,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等。
它们点缀在诗句中间,与句尾的韵脚相为呼应,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但尽管如此,这时候的人们对汉字的“声”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诗歌中对“声”的讲求,真正开始干南朝沈约等人所提出的“四声八病”之说。
比如这一理论规定五言诗的十字内,如果有“月”宇,就不能有“鱼”“元”等字,否则就属于“声病”(双声连绵词除外)。
这里对声母的规定还只是一种消极的防范。
到了唐代,随着近体诗的逐渐成熟,“声”的问题便由消极的“声病”防范变成积极的“声律”营构。
很多诗人在创作中都开始有意识地组织和安排一些汉字的声母,以此来形成与韵律相呼应的声律之美。
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前一句七字中竟然叠用了“舍、青、青、色、新”五个齿头音的声母字,齿头音具有一种尖锐清厉的感觉,这无疑从音响上增强了送别时凄怆惨侧的气氛。
后一句“功君更尽”与前一句中的“客”前后呼应,是一连串的舌根塞音声母字,也即古人所谓的“牙音”。
在音响效果上具有一种浊重质实的意味,传神地表现出送别者内心沉抑痛苦的情思,这种“押头韵”的声律美感,在杜甫诗歌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登高》的第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七个字中,除了“年”之外,其他六个字全部是塞音声母宇,且其中的“多、独、登、台”四个字又都属于舌尖塞音,读起来犹似一连串的啧啧叹息之声敲击在我们的心坎上,造成一声痛似一声、无限凄楚的音响效果,这和诗歌内容所要渲染的孤独、多病、衰老等情感在气氛上相一致。
唐诗中此类诗例非常丰富,这也就告诉我们,让相同或相似的声母在一句中反复出现,以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效果,对于早期的文学作品而言,或许还只是无意识的行为,但在唐诗里,俨然已成为一种自觉的诉求。
这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也渲染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节选自朱子挥《唐诗语言学批评研究》,有删改)
1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面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诗歌历来对声母与韵母同样重视,我们要用“长言”的诵读方式将它们表现出来。
B.一些古诗不仅通过韵脚,也通过其声母的声响特征,增添了诗歌的音乐美与抒情性,
C.南朝诗人己与唐代诗人一样,积极地使用相同声母的字,以增强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D.只有研究唐诗的“声律”,我们才能发现《诗经》作品使用相同声母字的诗律规定。
16.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参加“唐诗诵读大会”,你在“近体律诗”一组,为了表现作品的美感、请你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提炼几条具体的语读要领,分享给组员。
(5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7-19顺
饮中入仙歌①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②,恨不移封向酒泉③。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④。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⑤,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注】①八仙:指诗中的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丞相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个人物。
②麹(qū)车:酒车。
③移封:改换封地。
①衔杯乐圣称避贤:喜喝清酒而不喝浊酒,李适之以此暗讽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之事,⑤一斗一作:“斗酒”。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知章”两句与“饮”并无关系,所以可把它看作全诗的引子,与结尾遥相呼应。
B.诗人写汝阳王饮酒的状貌时,抓住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出他的享乐之态。
C.“苏晋“两句,表现人物无法抵御诱惑而产生的矛盾行为,凸显其对美酒的嗜好。
D.诗人为表现李适之的豪兴与酒量,使用比喻与夸张于法,文辞颇有浪漫气息。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诗中的“白眼”,与成语“青眼有加”的“青眼”意味相近,表示对美酒的钟情,崔宗之潇洒风流的儒生形象跃然纸上。
B,杜甫咏写人物时,虽然篇幅均等,笔墨匀齐,但摹写传神,各具风采。
“八仙”尽显“群像”之美,并无主次之别。
C.从体裁上看,本诗与《琵琶行》同为七言歌行,均是一韵到底的近体律诗,抒情淋漓酣畅,颇有一气呵成之势。
D.本诗的风格幽默谐谑,语气轻快,情绪颇为欢乐,与作者一贯的“沉郁”诗风不同,更见出杜甫诗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
19.班级开展“大唐气韵”主题班会,由同学介绍唐代风流人物。
请你结合本诗内容,说明李白与张旭“二仙”特点的异同,并说说杜甫对此“二仙”的情感。
(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20.作文
这世上的种种人、物、事、理,若要真正懂得,常常需要下一番功夫,或有一段机缘,甚至经历一场冲突,而这一“懂”,也正是成长的开始……
请以“终于懂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埋、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Ⅱ卷(共50分)
七、语言运用,共3分。
21.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鹏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八、《论语》阅读理解,共7分。
2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这使《论语》许多章句有了很大的解释空间。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教不可忍也?”
“忍”字既有“狠心”之义,也有“容忍”之义,请依据这两种词义,分别填入“忍”这一动词的主语,并为“佾”字注音(3分)
狠心:①__________ 容忍:②__________ 佾:③__________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如”字指“相像”,也表示“比得上”。
请根据这两个义项,分别解释划线句的句意,并阐述其中蕴含的不同理念。
(4)
①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这句意在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23-25题。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节选)
杜牧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
..,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
仆不足道,虽能为
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
..也。
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情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
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
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
”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
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
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
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
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
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
”此乃以童子为师耳。
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
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
”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
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
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⑤思念至:想到至今。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仆所期向
..期向:期望
B.真可惜
..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饰以.温慎忽魂悸以.魄动
B.不学之.徒蚓无爪牙之.利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舟中夜弹琵琶者.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吾尝终日而.思矣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不学之徒的论断荒谬不堪,因为那些人认为就算圣人再生,也不过是与子游、子夏这些人在伯仲之间,不值一学。
B.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期乱”斥之。
C.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B.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C.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D.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
21.“学者”在此指求学的人,作者认为学者常有怎样的弊病?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说明。
(3分)
十、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8~30题。
秦琼卖马
谈歌
①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
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
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②“我找韩定宝先生。
”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
”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
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
”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
”说着取出一张名片。
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
您稍等。
”
③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噪,专攻老生。
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
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④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
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
”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
——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
”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⑤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
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
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
”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
”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
还请王先生体谅。
”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
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
”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
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⑥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
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
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
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
”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
”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
”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
”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
取我的胡琴来。
⑦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
“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
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
”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
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
”三人都笑了。
⑧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
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
”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
”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
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
”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
⑨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
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⑩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
”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
”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⑪杨成岳击掌叫好。
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
”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先生过目吧。
”杨成岳让账房取过一箱大洋,笑道:“超杰先生,清点一下。
”王超杰摆手道:“不必不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