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时代特征与演唱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益和满足享乐的愿望。
(三)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特征的形成发展
1、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雏形
(1)周朝音乐机构对艺术歌曲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王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宫廷的音乐机构“春官”,归“大司乐”领导,设置有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春官”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第一所音乐学校,其中“大司乐”的职能之一就是实施音乐教育,以礼乐教育为其主体。
其中,以古代诗词开始创作艺术歌曲已见雏形,并有作品的演唱。
其演唱的诗歌内容多为反映爱情生活、旅途生活、婚姻关系、劳动生活和宴饮祝颂等,主要伴奏乐器为琴、瑟、箫、埙、编钟等古乐器。
比如《关雎》《葛覃》等,这些歌曲均以古诗词与抒情音乐相融合,多以“吟唱”为主,具有典型的艺术歌曲特征。
(2)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歌曲的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为古代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中的歌曲虽然以民歌居多,艺术歌曲也独占舞台一角。
最为显著的是贵族文人通过对民间歌曲采集提炼创作而成,发自贵族对民间歌曲的理解和抒怀,所用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画方面比较深刻,往往篇幅较长,多反映对人民的同情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其创作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
《九歌》就是当时为祭祀而创作声乐套曲,其歌词就来源于伟大诗人屈原的诗歌集子《楚辞》,绝大多数属于恋歌。
无论是这一时期的“国风”,还是汉代的“相和歌”,北魏至隋唐的“清商乐”,宋代的“唱赚”,明、清以来的“小调”“小曲”,都表现出了从简单民歌到相当艺术歌曲的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在古代艺术歌曲的典故中,公元前第三世纪中,屈原的学生宋玉曾对楚襄王讲讲几种歌曲的例子,其中有群众都能参加进去一同歌唱的民歌,能演唱艺术歌曲的也有只有少数有着高度修养的歌唱家和专业歌手。
讲到艺术歌曲的时候,宋玉曾有:引用第二度音,刻画第六度音夹杂运用流动的第五度音的说法。
这里多次提到“艺术歌曲”,不仅是对当时歌曲艺术性的表达,更是作者对古代艺术歌曲发展与今天艺术歌曲对比分析结果的肯定,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存在和发展依据。
而且相对于西方艺术歌曲还有些超越的内涵,中国古代艺术歌曲不仅限于室内(宫廷或者贵族庭院),而且在常人的户外送别,宴会上的祝福,祭祀上的歌唱,婚礼上的祝贺等都可以以艺术歌曲的形式来表达。
卫国王豹,齐国绵驹,韩国韩娥、秦国秦青和薛谭都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歌手,为古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传唱起到积极作用。
2、秦汉艺术歌曲的蜕变和进阶
秦汉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乐府”机构的人才培养和创作环境。
歌曲创作和诗词填歌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朝廷专门培养艺术歌曲创作人才和演唱人才,同时民间艺人在艺术歌曲的影响下也不断融进艺术歌曲创作的圈子,推进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不断向前发展。
(1)秦汉时期“乐府”音乐机构对艺术歌曲发展的影响力。
秦朝创立了“乐府”,主要为皇帝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
“乐府”机构虽然时间很短,却为以后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尤其是汉武帝的对“乐府”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专门的演唱团队和词曲创作团队,以李延年为首的词曲作家专门创作诗赋、歌词和乐曲,并有相当大型的器乐演奏团队为艺术歌曲演唱服务。
汉武帝以后的100年间对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影响颇深,对艺术歌曲的专业化到职业化有重要的贡献。
李延年本人善于歌唱和音乐创作,其创作的曲调风格独特,歌唱很讲究科学发声方法,寻找最美的声音运用于歌唱,并编曲配伴奏用琴、瑟、筝、琵琶、笛、笙、篪等丝竹乐器演奏进行歌唱,被汉武帝重用,成为职业的艺术歌曲创作者和演唱者。
(2)“相和歌”成为汉代艺术歌曲的思想特征。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虽以舞蹈为核心,但是其中的艺术歌曲演唱也不乏举足轻重,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汉族民间歌曲的通称。
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是在“徒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发展的原因。
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汉族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宋书·乐志》),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发展了艺术歌曲。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是声乐演唱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
见于敦煌出土的唐代“曲子”包含歌词的五百九十首,其中就有很多优秀的艺术歌曲,歌词既有七言、五言的,也有长短句的。
从曲式结构上看,既有单曲、同曲、多节连唱,也有分若干段的《大曲》等。
在结构上已经突破民歌形式的限制,走向高端的艺术歌曲形式。
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是这一时期三位杰出的诗人,它们的诗歌很多用于歌唱被谱曲演唱,唐玄宗作曲的《霓裳羽衣曲》或歌或舞,白居易和姜白石也为此曲写词填曲,成为唐朝宫廷大型的歌舞作品,歌唱的艺术性极高,至今也影响较深;唐朝诗人王维为《阳关三叠》写词,由专门的歌唱家和团体演唱,成为后人用以别离的象征,抒发友人或者恋人的离别之情,其体裁和唱法已经超越了过去进入新的艺术境界。
这充分地说明了隋唐歌舞音乐所拥有的丰富曲调将把艺术歌曲的发展推向,并得到了朝廷和人民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二、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一)中国古代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类别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又叫“古曲”,是以古代诗词为主的“以此填曲”的早期艺术歌曲,多以“吟唱”风格来表现歌曲的思想,演唱风格闲情逸致,洒脱空旷,给人带来遐想和向往。
而后又以曲填词的交融时代,把古代诗歌、辞赋甚至叙事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兼有“吟诵”“弹唱”“伴唱”和“歌舞”等形式作为后期发展的古代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纵观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发展史,可以看出“吟诵”“宫廷唱”“贵族唱”“市井唱”和“民间唱”等不同演唱风格来表达艺术歌曲的思想内涵,它们因不同的社会层级对艺术歌曲进行不同的演唱表达,创造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社会繁荣和文化兴盛的奇迹,同时也以艺术歌曲不同演唱风格表达出不同层级人们的思想与意志。
(二)中国古代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内涵
“吟诵”,就是古人作诗而吟,吟而有曲调、唱而有音律,诵而有节奏,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堂食、宋词等都成为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歌词素材,演唱风格充满深意,质朴明快,也时而宛转悠扬、慷慨激昂,更有时充满悲伤,多为诗人自我熏陶或向客人抒发内心的情怀,诉说远景和期望,表达爱情和友情等,形成一种古代艺术歌曲的特殊演唱风格;“宫廷唱”是指宫廷专业歌手的演唱,演唱风格追求尽善尽美,注重对古诗词的修饰和美化,创造歌曲的深刻内涵,运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演唱,强调演唱形象的塑造和服饰的搭配等;“贵族唱”往往要避开“宫廷唱”,形成诗词赋予贵族的恩爱情仇和生活享乐的歌曲,重视歌曲演唱“行云流水”“严谨音律”和“不越阶层”的谨慎风格;“市井唱”和“民间唱”是一种大众演唱的社会底层的演唱风格,这也不可小觑,往往高手在民间,民间艺人有着无拘无束的创作素材,百花齐放的创作思路,不受俗世拘束,可以敞开胸怀,多数好诗词都来源于民间,艺术歌曲的形成与演唱是形成“大众演唱风格”的显著特征。
(三)同一首古代艺术歌曲在不同阶层的演唱风格
同一首歌曲也在不同的层级演唱,有自下而上的民间艺术歌曲,即民间艺人以古诗词、歌赋等词为源创作音乐曲调而唱之,也有以民间小曲填词创新的艺术歌曲而唱之,而且很重视歌唱发声行腔的方法,注重声音的共鸣,久而久之这些民间艺术歌曲也就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演唱内容和风格。
当然,这些歌曲的演唱主要反映的是底层社会大众的心声,广接地气,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逐渐就成为了民间的优秀歌曲,而后被统治阶级所采用,修改创新成宫廷的演唱作品,这大概就是“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吧;自上而下的就容易多了,主要体现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供皇帝、皇族、达官贵族以及地方诸侯而专门创作的艺术歌曲,主要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因其地位的优势推广起来就更为容易了,往往都是以专业乐工进行谱曲、填词的创作的艺术歌曲,有专业歌手进行演唱,其演唱风格专业性较强,他们更注重专业的素养和技巧,讲究歌唱气息的运用,并有专门的歌唱气息训练方法,特别强调丹田之气的运用;再则其歌唱发声更讲究头声、胸声、咽鼻、喉腔的声腔融会贯通,追求声音的意境化,“轻声”—“弱唱”“强音”—“硬起”等发声演唱技巧,大有欧洲同一时期美声演唱风格的味道,这也许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声唱法”吧。
■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中国古代音乐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67-83.
[2]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9-246.
[3] 苏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及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08):98-100.
[4] 杨丹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浅析[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2,(12):33-37.
[5] 蒋鸣,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代衍变与近代发展[J]音乐创作,2017,(06):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