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
第1课独树一帜的中国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和中国花鸟画的种类及寓意。
能力目标: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情感目标: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
并理解古代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中国古代山水画要表达的意境和中国花鸟画的寓意。
教学难点
运用欣赏方法,学生欣赏分析其他作品。
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堂节奏应由“松”渐“紧”,再由“紧”入“松”,环环相扣。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从学生兴趣入手,大胆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赏析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课内容较多,应采用“以点带面”的教学形式,着重从《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等这些作品入手,深入挖掘其主要的艺术特色、表现形式及思想内涵,并将古代中国画的历史沿革贯穿其中。
通过对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讲授,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画和文人画家有一个既较为深刻,又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什么是中国画?
回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样式。
小知识:按技法分:工笔画,写意画。
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三、新课传授:
传神写照——人物画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人物画作品。
2、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种类。
人物画按题材分类的种类:人物(表现现实人物或历史故事);风俗画(表现社会风俗);仕女图(表现妇女形象);写真(人物肖像)。
鉴赏作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人物画欣赏,要看它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1)、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提问:唐代阎立本《步辇图》是中国人物画哪一类?
回答:历史故事画。
内容:描绘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接见前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番使者禄东赞的情景。
题材:人物历史画。
表现手法:工笔画。
艺术特点:没有夸张化,借助眼睛、面容、姿态,画龙点睛的描绘了一代帝王宏大、包容天下的胸襟和智慧的头脑。
面容光滑,太宗一身便服出场。
太宗颌下一撮胡须,以及唇上八字胡都很特别。
太宗的眼神非常安详、平和,充分显示出一个满腹经纶、道德修养极高的封建帝王的形象。
提问:传神从那里表现出来的?
回答:眼神、面容、姿态、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服装轻浅、呼之欲出。
(2)、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提问:想一想,细致观察人物的表情,心理状态。
试分析南唐危难之际,为什么韩熙载还经常夜宴宾客、歌舞升平?
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我们来找一找哪位是我们的中书侍郎韩熙载?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
回答:(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画家表现韩熙载在听音乐时是怎样的动态神情?
回答:其他宾客超然自适,韩熙载神情严肃。
总结: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满足于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对人物性格及内心世界的揭示。
咫尺千里-山水画
1、首先由学生读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播放诗歌配乐的山水画。
3、屏幕显示图片: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
后人评价他的画风“峰峦雄厚,势状雄强”。
画面取景高远。
4、屏幕显示图片:宋代马远《踏歌图》
5、屏幕显示图片元代倪瓒《六君子图轴》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
比较两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结合时代背景,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
(1)魏晋时期萌芽
(2)隋代时期独立
(3)唐宋时期高峰
(4)元明清时期主流
重点欣赏《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山水画的独特的透视)
移情草木-花鸟画
1、感知作品,了解花鸟画的题材,看看导学案上花鸟画的发展脉络。
2、学生自主学习
欣赏方法:①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
②对内容的感受体验、理解。
③对内涵的研究和领悟。
分析《写生珍禽图》
(1)形象姿态分析各种动物的形态、神态性格。
(2)形式、用笔、墨色找不同。
(3)自己融入画面,对内容理解体验。
(4)联系作者性格人生态度、时代背景领悟内涵意蕴。
3、中国花鸟画特点:
A、以写生为基础。
B、借物抒情。
C、托物言志——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的遭遇,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
通过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表达画家寄托在花鸟之中的情感和理想。
4、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单元感受中国古代美术名作
第2课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雕塑、工艺和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中国结构建筑体系的介绍和对北京故宫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的屋顶形式和色彩的运用以及中国古代园林的典型实例的欣赏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运用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自主欣赏更丰富多彩的建筑。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学生从网络等查找搜集大量的资料图片,阅读有关故宫和中国园林的书籍,培养学生从对具体内容的分析中归纳、概括理论观点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同时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民族自豪感,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从对故宫和中国园林分析中归纳、概括理论观点。
难点:从对故宫和中国园林分析中归纳、概括理论观点。
教学设想
依据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老师点拨、分组讨论、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课采用网络探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准备
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1、分组调查,收集整理材料
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立以下任务,教师总体设计教学流程。
2、学生自由选择组成学习小组。
第一组:收集宫殿建筑尤其是故宫的图片,主要从布局、结构、雕刻、绘画等表现手段入手。
第二组:收集介绍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录像资料。
第三组:收集整理各种具有特点的佛塔建筑图片。
二、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中国古代建筑
1、播放教师和学生收集的部分建筑图片。
2、向同学提问,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种类。
三、讲授新课
1、请第一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材料,并在讲台前向同学们出示图片,简介故宫。
请学生概括总结
(1)故宫的建筑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木结构体系
(2)故宫在布局上采用什么形式?庭院式组群布局
(3)故宫外部色彩主要是哪两种?
2、请第二组同学展示介绍园林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录像资料,简单介绍心得体会。
教师总结并补充同学的发言,强化园林建筑作为艺术的特征。
同时提出问题:园林宫殿有哪些不同点?
提示:可以从布局等方面进行比较
教师总结同学的回答,明确园林建筑特点:模仿自然、较小封闭、曲折自由、巧妙借景、民族特色
(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以木结构为主,平面铺开式的古典式建筑,由于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在建筑中大量的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思想,体现在建筑形式上就是等级制的运用,无论是屋顶的建筑样式还是建筑彩画的图案,都着重体现皇权威严的主题;而中国古代园林由于有文人参予,所以在建筑中追求诗情画意和建筑的结合,这也是中国园林的独特之处。
3、请第三组同学展示关于佛塔建筑的图片,由于对此了解较少,主要由教师以应县木塔为例进行讲解介绍。
小结:宫殿、园林、佛塔体现中国文化传统“儒、释、道”三为一体。
4、简单介绍其它中国古代建筑,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南北园林建筑差异、中外建筑区别等。
四、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今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建筑,这些建筑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最伟大,最优秀的建筑,都永远令我们骄傲,可以看得出,我们中国几千年的辉煌。
强调建筑艺术欣赏在于留心观察身边的建筑,勤于思考,用心体会。
第二单元情感浓郁能工巧匠
第1课剪纸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剪纸的方法和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运用简单的手法剪出简单的剪纸作品。
3、情感与态度目标: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
示范作品、红色纸、剪刀、刻刀、复写纸、胶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l、教师出示多种类的美术作品。
(课件出示)
师:这些都是什么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绘画、剪纸等;
师:哪些是剪纸作品?(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
师:剪纸作品与其它美术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特点?生答:单纯、简朴、朴实、富装饰性。
(教师板书)
师:今天老师与你们一起走近剪纸艺术。
(板书课题:民间艺术――剪纸贴花)
二、剪纸的基础知识讲解。
1、教师讲述:这些剪纸作品都出自农村老人之手,它不仅表现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也反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2.请学生欣赏课本剪纸作品。
3.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
剪纸的样式很多,
这是窗花、墙花、枕花、礼花等。
具有单纯、简洁、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
(出示课件)4.教师将剪纸展示给学生问:这些作品是运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剪刀、刻刀等)
5、让学生认真观察图1图2,指出阳刻时应“剪剪相连”,阴刻时要“剪剪相断”。
再让学生观察图3图4,指出对错。
经过比较议论得出画纹样时必须注意纸的连断的结论,突破难点。
6、用课件出示贴花的剪纸作品。
9、下面老师先尝试一下,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剪的。
示范时配以讲解,注意扩展学生的思路。
10、教学制作方法和步骤
(1)同学们拿出一张彩纸。
(2)拿出笔在纸上画出动物的外形
(3)第三用剪刀沿着笔画过的痕迹剪纸。
三、学生创作过程
让学生把作品拿起来检查、及时指出优缺点
四、展评作品
组织学生把作品粘贴到黑板上集体讲评。
五、总结
剪纸作品无论是简洁的、还是复杂的、细致的都各有特色,都是同学们辛勤劳动的果实,我们要珍惜。
第二单元情感浓郁能工巧匠
第2课编结艺术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回盘长结的编织、整理和造型;
2、通过学生的反复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盘长结的结构模型,形成空间立体思维能力,智慧大脑;同时灵巧双手,实现观察、思维和双手实现的协调;
3、磨练学生勇敢、坚韧的学习品质,培养乐学、互助的学习精神;
4、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有意义的中国结作品创作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徒手编织两回盘长结
教学难点
徒手编织两回盘长结
课前准备
1、上课用品发放(中国结编织绳等)
2、成绩评价表发放
3、笔记等准备工作检查
4、教师用品:编结绳、剪刀等
教具准备
1、大型中国结实物
2、实物投影展台
3、电脑及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动播放中国结作品)
(课堂以PPT课件为引导)
复习提问(引入):
1、盘长结编结原理、方法(学生回答,投影文字巩固)
2、两回盘长结编结步骤(学生回答,投影编结次序图注释)
新课:两回盘长结的编织、整理和造型
(PPT引导编结,统计完成者,优秀学生协助,逐一步骤过关)
1、两回盘长结的编织
1) 右绳完成上方抛绳圈2圈(认清上方两组根);
2) 左绳做左方第一绳圈,外包相交;
3) 右绳做右方第一绳圈,穿入相交;
4) 左绳做左方第二绳圈,外包相交;
5) 右绳做右方第二绳圈,穿入相交;
6) 抽上方2组根(2根绳同时抽),换手;
7) 从中心耳翼开始,观察、整理成一根一圈一根一圈(根固定,圈可拉,圈转向自己);
8) 左下留耳翼后,先在结上面依次穿过2个绳圈,穿过中心耳翼至结反面,再依次穿过2个绳圈返回,实现从下向上一穿一包一穿一包;
9) 全部放开,观察下方第二绳圈应在位置(2并列绳子中),将食指伸进结中,分开并列绳子,先在结上面穿过下层相交绳,实现一上一下的网格结构;再从相应的耳翼穿至结反面,同样将食指伸进结中,分开并列绳子,穿过下层相交绳,实现一上一下的网格结构。
(检查完成情况,困难者除提供帮助外,可借给另色编好的中国结进行下一步学习)
2、两回盘长结的整理和造型
1) 收紧:一边扶绳结,一边抽耳翼根(两根同时),分多次收紧所有耳根;
2) 整理:从中间结开始分左右循序向末端整理耳翼和结;
3) 造型:
a.中心耳翼取食指长度,两边六耳翼取拇指中间关节长度
b.中心耳翼取食指长度,两边2个中心耳翼取约2厘米长,其余4耳翼收进
c. 中心耳翼取约6厘米,两边2个中心耳翼取约2厘米,其余4耳翼取约1厘米。
3、中国结作品创作准备
1) 欲表达的含义
2) 创作思路
3) 盘长结及配件制作
第二单元情感浓郁能工巧匠
第3课线材造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对线型材料的认知。
2、引导学生体会通过线材结构创造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线材作品的制作方法,从而达到能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观察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创制小作品的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体验、探究,感受不同的线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特点
2、用简单的概括手法描述,制作线材作品,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线形材质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并能体会材质的性能,而后从实践制作一件成品得到一种表达和肯定,完成一次从体验到表达的艺术体验。
教学重点
1、不同的线材所具有的不同性质以及不同的形态所传达的审美情趣。
2、不同的线材所采用的不同的技巧。
3、具体教学范例所采用的技巧方法。
教学难点
1、对线材造型的的理解和运用。
2、制作物件需要一定的动手能力,操作的好坏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否。
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塑管,毛线,铁丝类生活中易得物品,教师准备课件,范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围绕知、识、做来展开教和学
(一)知——线材
说明:线材造型作品因其不同的制作材料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里的线已经突破了传
统意义上线的概念,材质的特征决定了线在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因此让学生知道各种各样线材的特点是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关键之一。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线材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
1、展示线材造型成品实物展示,电线、毛线、铁丝、等线材实物,通过问答形式让学生对线有明确认知,并和生活联系起来。
2、进一步提问,要求学生观察并触摸后回答以上“线”所得出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线材之外观之“形”—长短,粗细,曲直……线材之“质”——软,硬,糙,滑,细等等。
3、略作总结,明确线材名词的定义,性质,范围等。
(二)识——线材造型
说明:不管线材有多么复杂和不同,它还是要为作品服务的,还是离不开造型而独立存在的。
教师要从美术的角度启迪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线材立体造型中感受美,欣赏美。
充分运用直观的视觉感受,感悟线材造型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制作讲解
说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线材造型制作方法,将本课操作技能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点。
教师课中当场面授技艺所产生的效果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有助于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释放。
介绍不同的线材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如软质线材采用编,绕,缠,折,叠……如中国结,毛线动物等,硬质线材则采用焊接,弯,绕,粘……如铁丝,铜线,木材等,通过对多个材料结构不同的作品的解释介绍,让学生对制作品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也就会对制作产生兴趣。
(四)制作练习
说明: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图例在课堂展示,让学生参照原理步骤自己设计制作,也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制作,材料的选取运用要尽量简单易操作,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材料的运用结合所学知识享受到动手制作的乐趣了。
1、学生运用线材制作一件美术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创新,提倡合作学习。
3、学生作品展示,谈感受,交流评价。
第二单元情感浓郁能工巧匠
第4课蜡染与扎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一些精美蜡染和扎染拓片的欣赏,了解其种类和特征及其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技能目标:在欣赏古今蜡染与扎染艺术的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创作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老的染色技艺,体会蜡染与扎染的独特美感。
3、情感目标:利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动手操作过程中智慧火花的碰撞,激发学生热爱蜡染与扎染这两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用蜡笔水彩的方法,制作蜡染作品。
教学难点
上蜡力度的把握,深浅色的搭配使用。
制作方法
蜡染工艺主要突出以加热的蜡描绘显现织物本身色彩部分。
防止冷染色温度过高使蜡融化影响染色效果。
扎染工艺是先用线在织物上扎结成绺(称线勒扎结),或在织物上缝纫(称线缝扎结),用以防染,然后入染缸浸染,浸染后抽去所扎或缝的线。
由于染液在织物上因扎结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浅的晕染花纹,成为扎染的艺术特色。
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色,效果更佳。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在事先用白蜡笔画好图案的白纸上渲染色彩。
通过引导观察,懂得蜡笔水彩有不相融合的特性。
出示课题
授新课
举例讲述蜡染花布的设计过程(边讲边示范)
先设计好蜡染花布的骨格,可用蜡笔或油画棒画。
选出自己喜欢的颜色,考虑如何搭配出好看的色彩。
可以是同类色,也可以多画几种颜色,用同类色可取得淡雅柔和的效果,运用对比色彩可取得灿烂鲜明的效果。
探究与发现
学生上前尝试练习制作“蜡染”,故意给学生创设不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并发现问题的根源。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深浅色的搭配,也是影响作品效果的重要因素。
欣赏与发现
出示收集的蜡染作品,引导学生观察。
学生欣赏观察,发现蜡画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观察发现蜡画表现的内容:简单的动物、花卉、人物等。
表现的方法:粗犷的线条和色彩涂块面的方法。
拓展
指导用完成的蜡染作品制作简单的服饰样式。
(对折剪一半)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情趣。
第二单元情感浓郁能工巧匠
第5课彩塑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和艺术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雕塑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
感。
教学重点
彩塑在历史时期中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着重介绍敦煌、晋祠及“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教具准备
课本、录象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讲授新课:(出示课题,开始使用课件)
1、什么是彩塑
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2、彩塑的分类:由摆放位置与使用范围可分四类,即: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3、典型彩塑作品介绍
(1)敦煌石窟彩塑
敦煌包括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榆林窟。
有时也将其中最大的莫高窟称为敦煌石窟。
敦煌,远在二千一百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就是我国与西域往来的门户,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印度佛教经过这里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也经过这里。
敦煌境内有两座山,两山之间有一小片绿州。
据唐代记载,前秦建元二年,有位名叫乐撙的和尚,经过长途跋涉看到这一小片绿州,正当他疲乏又无处投宿之时,只见对面的三危山出现了奇景:山峰发出灿烂金光,如千佛之状,乐撙和尚立即感到这是块圣地,便顶
礼膜拜,并立誓在此造窟,凿石供佛,遂成为莫高窟的创始人。
敦煌莫高窟壁画最多、最长,在492个洞窟中,计有壁画125000多平方米,如果这些壁画全部展开延伸,长度可达25
公里。
另有彩塑2400余身,其艺术精品之多,名列我国石窟首位。
敦煌彩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数千年雕塑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融汇了外来艺术,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彩塑艺术。
现存的2000多身彩塑,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古代工匠们以纯熟的技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泥塑和彩绘巧妙地结合起来,塑造了许多造型优美、神态生动的艺术形象,为研究我国的雕塑艺术和继承民族艺术遗产,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教材中介绍的《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萨》,以佛教内容为题材,其严谨的人体比例、逼真的神情、动人的体态,无一不说明是盛唐时期彩塑的精品。
(2)辽代华严寺彩塑的主要特点
辽代彩塑的塑造手法明显继承了唐代彩塑造型的严谨写实,又在具体、精细、繁密中增添了婉丽的风韵。
(3)宋代彩塑的主要艺术特征
以真人为依据,真实自然,具备凡人气质,缩短了人与神的距离。
《侍女像》进一步体现了人神统一的风格。
这是晋祠圣母殿中十身侍女像之一。
殿内共有43尊泥塑彩绘人像,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塑造得更好。
这些侍女像的身材比较适度,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
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
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在技巧上,工匠们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
(4)明代彩塑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千佛殿四周的墙面上,有成百上千的壁塑,是圆雕、高浮雕和浅浮雕结合而成的。
课本中的《童子参观音》即是其墙壁上的一组雕像,风格独特,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是该寺彩塑的精华。
观音,是佛教中的菩萨之一,佛经中称其能解救苦难众生。
这组是明代的作品,塑、绘技艺高超,形象带有安祥和蔼的情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了“传神”的意境。
(5)清末“泥人张”的彩塑
“泥人张”的彩塑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将雕塑艺术功能重新开发,一改古代雕塑服务于陵墓和梵宇庙观的宗旨,转向对现实的人世生活的描写,从而扩大了题材范围。
“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