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编排模式的选择及其在文化传承、传播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传播 。
受 “ 简本”不求 “ 原典” ,不难推知为迎合
市场的需要编辑出版主体又会就范于经济 因
由于 书 刊 版 式 的 改变 而产 生 的古 代 文 化 传 承 方 素的诱导而发行大量的 “ 简本古籍 ”。而且 面 的 问题 及其 解 决 的办 法 这种书籍为了满足大众 阅读理解的需要往往
《 民国丛 刊 》类的竖版繁体书 ) 成了大众眼 中可望 而不 可即的 就
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认为 ,要在不影响
“ 古董” “ 文物”的象征 。这种由于文化的承载者和文化的施 与者 接受外来文化的前提下 ,尊重本国固有的文 之间的背离应该属于李端先生所提 出的文化对人的 “ 专制”。_ 1 编辑 化传统 。即现代文仍按照右行横排的模式编 的任务就是在对古籍版式的创新中将这一 “ 专制”消除视觉和理解 上的隔膜是在 “ ‘ 五四 ’新 文化运动 ”之 养我 们要尝试创新 ,这是编辑势在必行的任
的 ,所以 ,不仅是前代 文化的积累 ,而且就是 文化的复制 ( 如课 本 、字典等 )也仍然是对人的文化的一种启蒙和设计建构 。”p 而 对课本古文部分的编排可依照学 习程度分为三种版式 :一是小学课 本中的古文部分可适当将诗文于古籍中的原形以彩色图片的形 式展 示 :或显示诗文的内容 ,或显示选文来源典籍的封面及竖行体例 , 培养少年儿童对传 统文 化的认识 ,加强 民族 自信心 ,明确学 习 目 标 ,增强学习兴趣 ,埋下研究理想的种子 。二是在中学教材中采 用 古文 内容影 印与 白文简体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 精神 ,使之通过文 白对译实现对原典本来面貌 、内容的了解 ,汉字 繁简形体的辨认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起 来了。在这一 自发的过 程 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古汉语知识的实用性并能 自主完成 “ 以 学 致用”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 自身的学 习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认识 ,
编辑 之友 . doaF ̄d 2 1. Elrlra l 0 26 ti i 史 料 1 1 1
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经 》 《 离骚 》等唱读的录音 ,就保存了歌诗 的优秀传统,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体现民族精神。”l 2 关于古 的 原始 形 式及 其 古音 、古 韵 ,无 论 是 用于 激
后 ,由于 白话文的大量提倡使得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课本 中的古文 务 。正如钟边先生所言 : “ 中华文化是世 界
内容和课时大幅度压缩 ,古文篇章及注释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 ,加 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 之 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涉及相关的知识 ,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被动接受 最长的文明 。新时代的中国编辑应该发扬与
化设计双重重任的编辑者们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这不仅仅涉及经营 称 “ 简本 ” ),也养 成 了对古 籍的畏惧 心
简本”文化的追随者 ,在 的利润、品牌的打造 ,更深层次上 ,竖写左行的模 式承载着中华民 理 ,被动地成为 “ 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 ,直接关系到民族传 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与外 观念和意识上养成了惰性 。由于大众惯于接
一
、
随着书刊版式的改革及汉字的简化 ,人们在逐渐改变 阅读 习惯 由现代人加以注释 、译文 ,常常谬以千里 ,
的同时也进入 了对中国文化的懵懂状态 :或对古籍忽视 、默然 ,或 使读者在 阅读理解达成共识之后又陷入一个
三 史 料
以一种仰望崇敬 的心情敬而远之。短短5年 ,竖版古籍 ( 0 甚至包括 十分被动的 “ 异化”状态。
古代传 统 文化传播 的 需要 三者 兼顾 ,采 用 多元 化 的编辑 方式 ,以适 应 时代 的需要 。
关 键词 :
古籍版 式 文化 传承 文化 传播 编辑 多元 化
“ 横排原则”的颁布 至今仅仅5 多年 ,负载几千年 文化与文明 古汉语知识的习惯 ,这种主观态度 自然不利 0 的中国古籍便被束之高阁,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现代汉语横排 于古籍文化的传承。另外 ,即使有学生热爱 以下简 模式已定型成主流的情况下 ,古籍如何排版是肩负着文化启蒙 与文 传统文化 ,但由于惯读简体横写本 (
古籍编排模式 的选择及其 在文化传承 、传播 中的意义
.
栏 目 主
持 介
子
亚
{
旭
摘要 :
受现代 汉语横 排 右行模 式 的影 响 ,读 者 对古籍 文化 的 阅读接 受 能力显 现 出了一 定的 问题 ,而对 于这种
能力的重拾与培养应从 古籍版式的编排形式上着手,需将研究者的要求、大众读者的接受程度及 中国
籍版式的 “ 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要求针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 发初学者的兴趣 、对外传播还是进行语言研
版式。
究都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 ,古籍竖 排模式 采取 适 当的形式
首先 ,用于科研的古籍应该采用依原典影印 、压制成数字光碟
等模式 。而后者 由于成本低、流通快 、易检 索等特点必然是未来发 循序渐进地 实行是 出版实体 以文化传 承为
展 的主 流 。
理念发展 的必然趋势。杨牧之先生说 : “ 古
其次 ,对于古籍文化 的普及和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 而道 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
远 的 过 程 。半 个 世 纪 已产 生 了 近 三 代 人 , 阅读 习惯 和 观 念 均 已定 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 ,必然是文献典
型 ,在重拾古人这一传统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容忽视且须利用的一个 籍所蕴涵精神足以自传 。”同时 ,杨先生还 环节 ,这在文化传承 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李端先生所说 : “ 作 指出: “ 我们不能将古籍整理 与编辑出版事 为文化承载者和文化推 动者 的人 ,又总是新生 的、现 代的和递进 业局限于或降低为一个文化产业的位置 ,要
受 “ 简本”不求 “ 原典” ,不难推知为迎合
市场的需要编辑出版主体又会就范于经济 因
由于 书 刊 版 式 的 改变 而产 生 的古 代 文 化 传 承 方 素的诱导而发行大量的 “ 简本古籍 ”。而且 面 的 问题 及其 解 决 的办 法 这种书籍为了满足大众 阅读理解的需要往往
《 民国丛 刊 》类的竖版繁体书 ) 成了大众眼 中可望 而不 可即的 就
针对这一现象 ,本文认为 ,要在不影响
“ 古董” “ 文物”的象征 。这种由于文化的承载者和文化的施 与者 接受外来文化的前提下 ,尊重本国固有的文 之间的背离应该属于李端先生所提 出的文化对人的 “ 专制”。_ 1 编辑 化传统 。即现代文仍按照右行横排的模式编 的任务就是在对古籍版式的创新中将这一 “ 专制”消除视觉和理解 上的隔膜是在 “ ‘ 五四 ’新 文化运动 ”之 养我 们要尝试创新 ,这是编辑势在必行的任
的 ,所以 ,不仅是前代 文化的积累 ,而且就是 文化的复制 ( 如课 本 、字典等 )也仍然是对人的文化的一种启蒙和设计建构 。”p 而 对课本古文部分的编排可依照学 习程度分为三种版式 :一是小学课 本中的古文部分可适当将诗文于古籍中的原形以彩色图片的形 式展 示 :或显示诗文的内容 ,或显示选文来源典籍的封面及竖行体例 , 培养少年儿童对传 统文 化的认识 ,加强 民族 自信心 ,明确学 习 目 标 ,增强学习兴趣 ,埋下研究理想的种子 。二是在中学教材中采 用 古文 内容影 印与 白文简体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 精神 ,使之通过文 白对译实现对原典本来面貌 、内容的了解 ,汉字 繁简形体的辨认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培养起 来了。在这一 自发的过 程 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古汉语知识的实用性并能 自主完成 “ 以 学 致用”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 自身的学 习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认识 ,
编辑 之友 . doaF ̄d 2 1. Elrlra l 0 26 ti i 史 料 1 1 1
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经 》 《 离骚 》等唱读的录音 ,就保存了歌诗 的优秀传统,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体现民族精神。”l 2 关于古 的 原始 形 式及 其 古音 、古 韵 ,无 论 是 用于 激
后 ,由于 白话文的大量提倡使得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学课本 中的古文 务 。正如钟边先生所言 : “ 中华文化是世 界
内容和课时大幅度压缩 ,古文篇章及注释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 ,加 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 之 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涉及相关的知识 ,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被动接受 最长的文明 。新时代的中国编辑应该发扬与
化设计双重重任的编辑者们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这不仅仅涉及经营 称 “ 简本 ” ),也养 成 了对古 籍的畏惧 心
简本”文化的追随者 ,在 的利润、品牌的打造 ,更深层次上 ,竖写左行的模 式承载着中华民 理 ,被动地成为 “ 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文明 ,直接关系到民族传 统文化的内在传承 与外 观念和意识上养成了惰性 。由于大众惯于接
一
、
随着书刊版式的改革及汉字的简化 ,人们在逐渐改变 阅读 习惯 由现代人加以注释 、译文 ,常常谬以千里 ,
的同时也进入 了对中国文化的懵懂状态 :或对古籍忽视 、默然 ,或 使读者在 阅读理解达成共识之后又陷入一个
三 史 料
以一种仰望崇敬 的心情敬而远之。短短5年 ,竖版古籍 ( 0 甚至包括 十分被动的 “ 异化”状态。
古代传 统 文化传播 的 需要 三者 兼顾 ,采 用 多元 化 的编辑 方式 ,以适 应 时代 的需要 。
关 键词 :
古籍版 式 文化 传承 文化 传播 编辑 多元 化
“ 横排原则”的颁布 至今仅仅5 多年 ,负载几千年 文化与文明 古汉语知识的习惯 ,这种主观态度 自然不利 0 的中国古籍便被束之高阁,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现代汉语横排 于古籍文化的传承。另外 ,即使有学生热爱 以下简 模式已定型成主流的情况下 ,古籍如何排版是肩负着文化启蒙 与文 传统文化 ,但由于惯读简体横写本 (
古籍编排模式 的选择及其 在文化传承 、传播 中的意义
.
栏 目 主
持 介
子
亚
{
旭
摘要 :
受现代 汉语横 排 右行模 式 的影 响 ,读 者 对古籍 文化 的 阅读接 受 能力显 现 出了一 定的 问题 ,而对 于这种
能力的重拾与培养应从 古籍版式的编排形式上着手,需将研究者的要求、大众读者的接受程度及 中国
籍版式的 “ 古为今用” “ 推陈出新”要求针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 发初学者的兴趣 、对外传播还是进行语言研
版式。
究都是非常有利的。 此外 ,古籍竖 排模式 采取 适 当的形式
首先 ,用于科研的古籍应该采用依原典影印 、压制成数字光碟
等模式 。而后者 由于成本低、流通快 、易检 索等特点必然是未来发 循序渐进地 实行是 出版实体 以文化传 承为
展 的主 流 。
理念发展 的必然趋势。杨牧之先生说 : “ 古
其次 ,对于古籍文化 的普及和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任重 而道 代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
远 的 过 程 。半 个 世 纪 已产 生 了 近 三 代 人 , 阅读 习惯 和 观 念 均 已定 世古籍历经劫难而卓然不灭 ,必然是文献典
型 ,在重拾古人这一传统的过程中教育是不容忽视且须利用的一个 籍所蕴涵精神足以自传 。”同时 ,杨先生还 环节 ,这在文化传承 中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李端先生所说 : “ 作 指出: “ 我们不能将古籍整理 与编辑出版事 为文化承载者和文化推 动者 的人 ,又总是新生 的、现 代的和递进 业局限于或降低为一个文化产业的位置 ,要